

红色文化资源驱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考
作者: 来龙[摘 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高校面临着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教学方式创新程度不高等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应用方法,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讲解红色故事,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并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民族精神和道德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观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珍贵历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传播红色文化资源,也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145-04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当前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奋斗历程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次,新时代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最后,高校培养出具有红色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才,将对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中。比如通过实地参观红色文化名胜,采取情景再现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历史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授课等形式,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红色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教师在授课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正能量,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和针对性。[2]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民族团结。
一、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所留下的丰厚遗产,具有浓郁的政治属性。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进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首先,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经验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这其中包括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其次,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如“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友爱”等。[3]这些思想和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对这些思想和价值观的学习和领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政治属性,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这些资源所体现的文化符号和意义,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基础。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大学生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上形成更加统一和稳定的观念,从而凝聚起共同的价值共识。首先,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刻剖析和表达。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切实提高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其次,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革命情怀和人民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忠诚追求。对这些情感符号的了解和传承,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扬革命先辈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的革命情怀和人民情感,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三)有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学习和探究,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文化根基上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拓展,从而更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红色资源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变,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其次,红色资源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从而更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和形象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和形象的学习和欣赏,大学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很好的滋养和充实,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首先,红色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革命气息。这种特征主要来源于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表现了中国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奋斗和抗争,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革命风范。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思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同时也能够丰富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其次,红色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意义。[4]这些人物形象中有杰出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也有普通的革命人民,如农民、工人、学生等。他们或者是英勇斗争、坚定信仰的代表,或者是默默付出平凡的群体。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学习和认识,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生真谛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红色文化资源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合深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知识、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由于呈现方式呆板,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仍停留在传统的“读史明理”方面,缺少对文化资源的深入剖析和挖掘力度,部分高校虽然在思政课中引入了红色文化资源,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与资源的融合程度不够的情况。一方面是一些教师仅仅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素材使用,而没有真正地将其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无法起到更好的思想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具体案例及实践操作的深入剖析却相对缺乏,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二)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力度不足
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学仍处于被动、单一的状态,教师讲义式、板书式、答疑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些教育学者提出的“三非教学”(教材非红色教育类、教法非互动式、考核非科学有效)存在明显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大学生群体知识获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他们更倾向于互动式、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方式。但很多高校在思政教育教学上,仍采用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讲解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课中应用不足
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他们更喜欢通过网络、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获取知识,这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机会。然而许多高校在教学中,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不足,这导致现有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信息获取和交流需求。“互联网+”等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手段,通过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各类精美的学习资源和知识内容。相比较于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新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更能拓展教学空间和形式,让思政课堂活跃起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媒体与新技术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一方面,学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缺乏专业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教师对于新媒体的使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无法将其融入教学中,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依旧单一和呆板。
三、红色文化资源驱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急需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以培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形态之一,深植在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中,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源头力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富有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5]当前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驱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难题,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深度不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力度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课中应用不足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人民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其价值,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历史和现状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关于红色文化的案例分析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理解红色文化与时代的关系,领会红色文化的内涵。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红色文化资源,如《毛泽东选集》等相关资源,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提供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收集和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革命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深入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思政教育中加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内容,将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现代人如何秉持先进的伦理道德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最后,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采用较为活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展览、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组织个性化的红色文化论文写作等,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效果。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是当前思政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党性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
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革命精神和伟大成就,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利用校内现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如利用校史馆、教育厅、纪念馆等历史文化类场馆,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革命历史;利用校内的红色旧址、纪念碑等文物古迹,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寻找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参观真实的革命故事场景。如东北抗日联军烈士陵园、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建立对应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先辈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胜利。三是培养专业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如聘请具有红色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历史学家、民间文化专家、革命老党员等人员担任讲解员,进行精准的讲解和解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通过以上措施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