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打造“金课”为目标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郑利霞
[摘 要] 采用文献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思辨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分析结果加以总结,进行以打造“金课”为目标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定位欠科学、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教学评价轻过程重结果。因此,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建议:树立“科教结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练用相结合”的课程架构;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多元化和科学化。
[关 键 词] “金课”;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165-04
在“金课”背景下,各高校开始从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高校教改的前沿,需要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对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因此,借着改革的东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思考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本研究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相关研究经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进行以打造“金课”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整体应该呈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科学与教育相融的应用性特点。事实上,该课程一是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二是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没有广泛融入教育教学中。课程难度系数较低,实践课程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样必然导致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另外,一些教师的理论功底相对较弱,科研水平不足。由于生存需要,一些教师有“哄”孩子的心态,课堂教学缺乏纪律保障,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放在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新闻上,使大学课堂缺乏威严性。
(二)教学内容不系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既要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又要进行技能训练。而实际却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未能自然融合,往往是先理论再实践,导致学生不能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练习中。例如,在理论基础这一章,往往是单纯的讲授,没有把这部分内容和之后的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只是生硬地学习,并不理解,也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导致理论高高在上,没有落地生根。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一般使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等。但是缺乏启发性,容易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方式。学生所学的往往是“死”知识,不会活学活用,应用性和创新性都较弱。由于新教师多,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经验,虽然知道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在实际授课中很难实现,往往使用的还是提问的方法,过于死板,没有真正启发学生。
(四)教学评价轻过程重结果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组成,平时成绩是由考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组成。很多学生只要按时上课,平时成绩都不会太差,而在期末考试中,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及格率,会提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期末考试只要按内容范围复习,就会有不错的成绩。虽然有平时的练习和作业,但是没有有效纳入综合成绩中。在这种毫无压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缺乏挑战,也进一步扼杀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金课”标准,结合本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课程改革思路。
(一)改革课程设计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精神,重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关于课程设计改革包括:(1)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基本目标。(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建课程内容体系。(3)根据不同课程的专业特点,丰富课程教学方法。(4)建立教研大组和教研小组,推进课程改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线上课程体系,翻转课堂,构建O2O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教学要减少课堂教授时间,增加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设计,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能实现更加丰富的教学目标,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从而有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效果。其中,课前环节:线上预习+线上测验;课中环节:核心知识+实践练习;课后环节:章节测验+多元评价。
(三)融入思政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根据本专业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形成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金课”标准的提出,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从育人理念、课程架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出了新的阐释。
(一)树立“科教结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1.育人背景
面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需要,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不仅培养专门科技人才,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也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所奠定的是未来一代人科学素养的基础,要树立“科教结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因此本课程要引入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将科学和教育相融合。如: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进行太空授课,普及科普知识,弘扬航天文化,为孩子们插上梦想飞天的翅膀。此外,本课程要注重“立德树人”,建立和完善“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德育模式,将思政融入教学,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素质、有文化的有用之才。
2.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被赋予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功能。例如,在讲授“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知识点时,其中科学态度方面目标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该目标蕴含了科学教育培养幼儿对生命、环境、大自然、人性的人文关怀的情感和认识,让幼儿在与环境、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与环境、大自然和谐共处,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价值引领于科学教育知识传授与科学教育技能培养三位一体,实现协同育人,不仅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精神,还影响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而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思政融入点
基于此,本课程设计了19个思政融入点,其中有代表性的9个思政融入点如下:(1)科学教育的概念及内涵融入“科教兴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融入“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意识到要把个人事业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3)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融入“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儿童、保护儿童。(4)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如“四大发明”等,融入“爱国教育”,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渗透爱国思想。(5)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如科学家的故事,融入“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启示融入“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以“幼儿为中心”“问题解决推进教学”的思想。(7)科学情感与态度目标:①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的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成为“文明、和谐、友善”的好公民,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②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融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幼儿乐于科学探索、崇尚求实创新的精神。(8)科学方法与技能目标融入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幼儿探索求真、验证求实、批判创新、互助合作等精神。(9)选编科学内容遵循民族性原则,选择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产,或当地有名的物产等,融入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使其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具有国家民族的强烈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练用相结合”的课程架构
1.提出课程架构思路
近年来,国家提倡高校要注重技能型教育,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的教育体制要有一个转变,要大力发展专业技能型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基于国家的政策背景,我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研究,面向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职业岗位,划分岗位能力模块,构建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体、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练用相结合”的课程架构。因此,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理论板块,二是实践板块,同时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衔接。如下图所示:
2.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
其中,设计的实践活动有:(1)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一个科学教育活动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能够熟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游戏理论,明确其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实验要求为请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2)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尝试设计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实验要求为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设计活动目标。(3)以主题单元为主线,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网络图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熟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掌握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验证要求为运用头脑风暴,以“有趣的昆虫”为主题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网络图。(4)设计一个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实验要求为自拟主题,尝试设计一节幼儿园数学类活动方案。(5)开展科学教育讲课活动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能灵活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实验要求为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进行科学教育讲课活动。(6)设计一个科学区域活动方案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尝试将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各设计一次(一个主题)科学区域活动,实验要求为设计某一主题科学区域活动,主要包括活动目标、主题内容、活动过程(提示)、活动拓展的设计。(7)开展种植活动汇报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能利用PPT汇报自己种植的植物,实验要求为介绍植物的结构、特征等常识,如种植草莓,可重点介绍叶子的特征、果实的营养等。(8)设计一个数学教育活动方案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能根据学前儿童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教育活动方案,实验要求为自拟主题,尝试设计一节幼儿园数学类活动方案。(9)开展数学教育讲课活动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能灵活运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进行数学教育讲课活动。(10)分析评价一个科学教育活动实验,实验目的为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方法,实验要求为观察一个科学活动,尝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