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分析

作者: 张玉敏 陈媛 王若尧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现状分析,保定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挖掘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社会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师资队伍建设;主体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01-04

思政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更是一种价值的引领、思想的导向。对于前者,可以依靠思政课的开设实现,而对于后者,则必须有更加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综合性知识与方法与思政课程相配合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结果。探索保定市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是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体现。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思想。进而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也体现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方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将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从而使所有课程都能发挥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思政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目标的关键一步。从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角度来说,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能够使单向传授知识的课堂从冷硬变为有温度,情感的融入使学习变得更有韵味,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技能知识为重点,集中于单一讲授,缺少丰富的载体。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让教育工作者超出了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认知范围,更加明确了要做思想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拓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并通过以己推人、以己化人,感染、教化学生。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课堂氛围的改变,教师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同时接收知识与思想情感,减少排斥心理。师生在课堂中产生共鸣,让知识传递更加无阻碍,让德行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课程思政的导向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如今的时代潮流下,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和世界的融合是不断在前进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在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把握“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方向、办什么样的大学”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基本方向和核心就是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种网络互联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生产和传播信息的门槛降低,一些不良信息也随之扩散传播。在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一些高校教师、学生信息分辨能力不强,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加强课程思政,筑牢师生思想根基,改变高校存在的片面依赖思政课进行思政教育的现象,改变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引导符合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着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时代价值。

二、保定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主体运行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然存在着运行体系和运行主体。显而易见,高校便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从主体角度来看,虽然近些年保定市各高校对课程思政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受传统理念影响,在建设上还存在着认识偏差,缺乏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往往是有相关要求便开展相关工作。在课程思政的主体运行体系上,一些高校仅仅把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的补充,因此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和培养计划,评价考核也缺乏相应体系构建,责任考核主体不明确。作为一门课程,缺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上也没有相关的文件作为指导。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制订并发布了实施方案,但是方案多停留在表面,落不到实处,一些举措难以落地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更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力量支持。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通过师资力量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能够实际应用到课堂中,被学生所接受。从现在的情况看,保定市部分高校的教师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首先,一些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充分,甚至仍停留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于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表示不理解,认为思政教育属于思政课范畴。而一部分专业教师则是没有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流于表面,没有深挖内涵。其次,一些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大部分与思政教育没有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缺乏深入研究,导致自身思政素养不高,思政理论功底不深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种结果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碎片化、浅表化、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达到建设要求。

(三)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有待形成

课程思政,“既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也需要各类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协作。”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政课,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方向相同,路径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因为侧重点的不同,总是难以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这一机制上,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问题。首先,在相关部门的合作上还存在不足。党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并未形成合力。课程思政建设多集中于教学部门,党政部门工作则仍集中于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多部门合力推进效果不显著。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身的本职工作只是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思政方面的教育工作则属于思政课教师,两者之间没有交叉。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课程安排、备课、讲课等方面没有进行互通,思政课犹如一座“孤岛”。

(四)课程思政客体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教书育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客体,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保定市部分高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存在不足。在传统理念影响下,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仍旧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教”“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思考。教师主动地位牢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会因为教师个人知识能力问题,导致对教学内容缺乏提炼、升华,从而显得教育无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能进行自我思考。灌输式的教育使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实时反馈,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消磨学生的上课热情。

(五)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体验有待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就是一种采用隐性方式进行教育渗透的,这种渗透是多方面、全过程的。随着课程思政越来越被重视,高校专业理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已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实践课程方面,思政元素却较少体现。由此可见,目前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有效地将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为了让思政教育更深入人心,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理论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还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体验有待发展,主要因为课程思政教育集中于课堂且缺乏社会实践,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发挥思政育人作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将课程思政中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活动中,实现思政育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发挥红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引导其投身社会实践,形成协同效应。

三、保定市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指导意见,保定市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基于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顶层设计。

一是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协同性,在此基础上,再从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层面进行设计。例如,在组织结构上,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小组组长、副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通过成立领导小组,从学校整体大局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分工,使领导工作更有效率。二是在学校各部门协同育人层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部门,要发挥统领作用,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联合学校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职能部门,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多方联动协调,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三是作为指导学校教学发展的部门,教务处应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不断完善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统筹全校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管理,搭建协作育人联动工作平台。四是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科研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为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科研奖励。人事部门在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等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

(二)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思想上跟党走,从行动上积极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要转变专业课教师所认为的思政教育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其次,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缺乏思政教育背景、繁杂的专业课程,对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是巨大的考验。因此,提升此方面的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搭建培训平台,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差距和短板,提高思政素养。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深用理论,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从理论深度加以提炼,凝练精华;要注意活用案例,主动搜集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感悟;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最后,促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搭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胜任课程思政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