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式发展视域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杨水连 姚益民

[摘           要]  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中,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属于比较关键的内容。现阶段,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因此,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高校内涵式发展为基准,改变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以实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基于此,主要以思政理论课作为切入点,对内涵式发展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义,探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    键   词]  内涵式发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53-04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给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了积极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运用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切实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外延式发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扩张形式,重点强调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空间拓展。而内涵式发展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内涵,重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内涵式发展属于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涵盖以下四个构成要素,具体为:(1)育人为本、立德树人。(2)提高教育质量。(3)优化资源配置。(4)塑造品牌、彰显特色。在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方面,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核心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属于教育改革的目的,立德树人属于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就是提高质量。因此,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高校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学校功能的实现服务的,要想实现内涵式发展,就需要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塑造品牌、彰显特色方面,高校品牌的形成需要依靠内涵式发展的力量,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进而塑造独特的品牌。在高等教育中,思政理论课程比较关键,同样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具体来说,思政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目标是立德树人,核心是提升质量,需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等方法,推进思政理论课程的内涵式发展,进而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1]。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能彰显出国家的发展潜力。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属于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在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其开展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内涵式发展的进度和效果。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课程。同时,思政理论课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它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比较关键。也唯有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可以为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原动力。由此可见,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着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可谓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教育价值追求,绵延不断,源远流长,其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的,并且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也是根本任务。所以,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准则。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做了全面部署。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也是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全面落实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开展科学的思政理论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全面发展[2]。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的目标就是增强大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主要反映了学生接受视角下对思政理论课的体验,是学生对课程内容主观选择、心理感受和主动接受的程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实现理论认知外化于行,增强学生的思政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讲授,认为思政理论课就是知识的传递,为教学而教学;且思政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一些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样学生就会被动学习知识,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虽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也不敢表达,就导致学生尽管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很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予以保障,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仍存在思政意识薄弱、教书育人能力有待提升、非专业教师转岗从教等情况,这导致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会故步自封,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很难进行知识的延展,知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更难让学生在学中思、悟中得,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成为异常艰难的任务。

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思政理论课尤为关键,其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能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至关重要,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使命。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专题化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学情,调整、补充、整合教学内容,提炼教学重难点,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将思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因为教材体系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只有通过教学体系才能实现教材体系的有效转化,使思政理论课教学落地生根。专题化教学可分为三个模块,即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校园和谐以及关注个人发展,并对各个模块进行细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不过,要想实现专题化教学,势必会分割教材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分割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对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把握。教师需要认识到,分割之后的专题可以更连续,进而实现对教材的优化,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需注重从学生的视角引入要讲授的理论知识,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年龄差距较大,心理上存在代沟。俗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消除角色差别和心理代沟,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这样才会吸引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兴趣[4]。

(二)转换教学语言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语言至关重要,它是教学艺术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及师生之间交流情感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说教学语言影响着教学效果。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以及理论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教学语言的转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更生动的语言,实现课程语言的生活化,这样可以将思政理论知识讲得更有温度。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营造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时,有很多比较专业的知识,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转换教学语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学语言转换为学生易于理解和认可的日常生活语言,这样更具亲和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以更熟悉的生活话语了解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运用更具有感染力、生动以及幽默的教学语言,并且以更口语化的形式,将思政理论课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思政理论知识,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学生也会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喜欢上思政理论课,进而推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运用线上资源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已经开启了“互联网+”模式。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思政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而互联网具有共享、互动等特点,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比较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因此,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线上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将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源整合成课件,以更生动的形式提高课堂的可视度,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形式应运而生,现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政理论课彰显出时代特色。例如,在教学坚定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平台,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搜集相关坚定理想信念的实例,使学生运用慕课资源进行课前预习,了解课程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打造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易于接受,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线上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也能回看教师的教学,以发送弹幕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课下,要想巩固学生对坚定理想信念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选择运用微信群聊等形式,探讨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实例,以此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高校也可以选择建立思政理论课的在线学习网站。在网站中,可以通过游戏、闯关、PK答题等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四)营造文化氛围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基础和精神体系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课程文化、人文特色、办学理念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会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可以直接反映学校的个性以及精神面貌。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思政教育。例如,我校在组织新颖以及丰富的思想政治、文娱等校园文化活动时,将“五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开展诗朗诵、情景剧、舞蹈表演等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道德以及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同时,我校也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打造“活”起来的思政理论课,对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建军节等加以运用,开展主题教育、集体教育、爱国教育等活动,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我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开展大学生艺术节、运动会、科技文化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