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与实效性提升路径

作者: 张颖 林婷 曾华辉

[摘           要]  现阶段全国各高校均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表明,与大学生有关的诉讼案件的数量却并未减少。究其原因,便是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完全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让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实效性差的成因之后,提出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以期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05-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国各高校就开始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高校几乎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可以说,法律基础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笔者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检索功能,设定检索条件为关键字=“大学生”,文书类型=“判决书”,得到符合条件的判决书共有21475篇。可以看出,自裁判文书网设立以来,和大学生有关的诉讼案件非常多,涉及民事、刑事和行政三个方面。笔者通过对案情和裁判争议焦点的梳理,发现大学生诉讼案件主要集中于合同领域、消费领域、交友与婚恋领域、大学生就业及创业领域。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各大高校开展了多年的法治教育,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法律纠纷呢?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实效性究竟如何呢?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剖析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正确理解

大学生法治教育区别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其具有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场所的固定性、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法治教育”区别于“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侧重于教授大学生一定数量的法律知识,让大学生知晓法律、理解法律,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要求则更为全面。有学者提出,法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知法、尊法、守法,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和坚定信仰,具备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生活问题能力的教育活动[1]。笔者赞同以上关于法治教育的定义。大学生法治教育指的是为了培养有坚定法律信仰和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高校通过法律理论课程的讲授和法律实践环节的体验,为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在校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也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法治的认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课题。

2.法治课程的学习让在校大学生受益终身

在互联网社会中,要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体系并不困难,法治教育的难度其实在于让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法治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在校大学生了解一定数量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目标一旦实现,对大学生来说受益终身,能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不慌、懂得分析利弊、学会冷静处理问题、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并能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笔者通过下文提到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正是通过在校期间法治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学会了正确防范就业、购物、婚恋等情形下遇到的具体法律风险。甚至部分学生通过法治课程的学习,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法学专业,而这种选择就是人生择业方向的选择。

二、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释义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践结果对于目的的实现程度。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按照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教育结果即大学生法律素养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5]。

(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情况调研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开展的普法讲座、法治宣传活动进行。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向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的部分学生发放了1600多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16份。同时,本项目组还实地走访了10多位教育专家,并集中邀请23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深度访谈。通过与教育专家的交流、与学生的深度访谈和收集的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我们发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在法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完全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

我国目前法治宣传教育已经进入第八个五年规划,法治宣传教育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第1题是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宣传目标的认识,73.1%的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目标不知晓或不清楚具体的内容。调查问卷第2题是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具体内容的选项,在给出具体选项的情形下,仅有6.7%的大学生可以正确判断法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进一步说明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2.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让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

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第8~20题是关于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问题,涉及“之前学习过的法律内容、了解的法律法规、熟悉的案例”,72.1%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比较熟悉宪法、刑法和民法典,但当问及“法律是否真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您是否信仰法律、您相信法律能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您遇到实际问题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吗?”等内容时,38.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目前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欠缺,若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不会首先想到运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现阶段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频发,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不懂法、不守法、不会用法三个方面。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仍未能让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

3.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第21~30题是关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懂得运用以及如何运用法治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容。当问及“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会想到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是否了解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前的法律知识是否够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是否明确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等内容时,31.4%的大学生表示遇到具体的纠纷问题时多半只会求助于同学或者辅导员老师,自己没有能力通过法律途径独自处理问题。而法学是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学以致用。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运用能力可能使得部分大学生漠视法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危害国家和社会。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不足成因分析

由于现阶段全国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笔者将从该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造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明确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性质上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本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两个是与“思想道德”有关的,只有第三个是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具体表述为: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高法治素养,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目标较空泛且缺乏可执行性。由于此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为40学时,教师讲授中划分给“法治”部分的授课学时一般为7至9学时,在如此短的授课时间内要实现教学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教师只能讲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而这种培养方式只能说进行“法制教育”,而非“法治教育”。

(二)法治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能指引大学生增强科学思维、分析复杂现象、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体系来看,其并未涉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涉及宪法的学习,而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相关诉讼程序法缺乏必要的介绍,使得学生缺乏对我国当代法律体系的了解。

(三)授课师资专业力量不足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各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几乎不是法学科班出身,本门课程的教学重心主要放在“思想道德”的内容中,各位非法学专业教师在法治精神的领会、法律法规的解读、典型案例的分析方面表现得不够专业,加之“法治”课程授课学时有限,很难实现法治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课程内容较多等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使得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而这门课程又缺乏法治实践环节的体验,大部分学生仅将法治教育当成一门理论课程来学,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学习和考试即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并未真正感受到法律如何在生活中运作,也未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故而,在今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不一定会诉诸法律解决。

四、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统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