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路径研究

作者: 杨丽凡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民的精神信仰,对高校学生来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高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更多的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传统进行了解,容易出现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路径的研究,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课程;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129-04

一、引言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同步进行文化教学。并且随着当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方面有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着我国国人精神与思想的内涵。因此,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以便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高等院校中,大学英语作为其中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起到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的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具备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以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当前英语工作者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文化的需要

我国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欠缺的影响,普遍存在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存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帮助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充满自信,有效提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我国与各国之间也有了越来越紧密的交流,促使英语课程的学习越发重要。但是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发现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开展英语课程时将重点放在了学习英美语言以及文化上,没有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中西文化教学不均衡的情况。为了向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世界市场,应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集聚着我国人民自强不息以及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立德”主要是指对品德修养提高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树人”主要是指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进行培养。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还有利于培养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增强思想铸魂育人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了一批外语人才,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在接触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之后,出现了对西方文化过于崇尚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对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以及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为了避免出现大学生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该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进行唯物主义的辩证理解,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优势,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四)加强英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又可以为多种文化进行服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习语言以及相关文化的双重过程。通过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在为学生输入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的交流其实是两种文化在进行交流,二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尊重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和谐发展的原则。为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能够让大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外,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主体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际。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的需要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文化的支持。“一带一路”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尊互惠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价值进行了充分发挥。随着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并且与国际间有了密切的交流,在国际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一带一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有利于我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通过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是根据英语教材进行程序化的讲授。虽然大学中的教师以及学生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其对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高校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关联不大,学好英语与汉语文化水平没有较大的关系,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如果过多涉及汉语会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会选择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授课,不为学生补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英语教材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通过翻阅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发现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相关,只有少部分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阐释。虽然近几年,英语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之前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当前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出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具备良好的系统性,不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随着当前我国逐渐步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缺失文化自信的问题。此外,教材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不仅对教师的授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三)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其中承担着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对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模式比较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以往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通常是将外国的文本作为主体以及为学生营造正宗的英语文化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随着当前不断深入研究,该种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同时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大量的西方思想以及了解各种西方文化,不利于对学生自身文化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重视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很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进行深入挖掘和宣讲。

(四)大学生沉迷网络,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大学生很难对其进行正确的分辨,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十分陌生,却十分推崇西方文化,痴迷于西方国家的节日以及生活方式。并且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下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种情况的存在十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将其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

(五)教师传统文化功底比较薄弱

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能力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融入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并且已经毕业了很长时间,在其接受教育的年代,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有较高的重视度,导致部分教师传统文化的功底比较薄弱且没有较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同时,当前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学的重要性,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也会设计中西文化对比方面的内容,但是其通常是将我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导入,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讲解。大学英语教师传统文化功底的薄弱,不利于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比较少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常会通过过程性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在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主要会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忽视了对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考评。由于这部分考核的缺失,教师很难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效果进行监督与管理,不利于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会对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产生消极影响。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路径

(一)重构教材内容,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要依靠教材,教材内容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英语教材已经经过了多次改革,教材内容也得到了一些调整,但是其中仍然存在欠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将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构建,在其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同时教育部门还应该对英语教材进行一系列的改良,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为教师及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比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以及可以在教材中设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章节,除了从自身的视角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外国作家作品中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现出独特的魅力,还能够促使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加。此外,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口译考试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