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作者: 王春燕[摘 要] 在教师教育改革、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改革、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境遇下,职教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师范类人才的实践能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模糊、实践内容固化、实践教学保障僵化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此,职教本科院校要厘清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背景,借鉴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以人为本,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化于心,建立特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外化于行,创建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体系”三点对策,彻底释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旨在扎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 键 词] 职教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137-04
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印发,国家十分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其保育与教育能力的提升。作为学前教育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幼师是国家教育方针与幼儿连接的桥梁;而职教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育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航空母舰”,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因此,职教本科院校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明确目标、优化内容,切实促进实践教学的提质增效,以培养尊重幼儿、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实践能力突出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实践教学背景
(一)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要求学校重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幼师队伍,应该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同时,教育部等部门强调了实践教学要规定相应的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并制定突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标准;还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摆在同等位置,制订社会实践目标和计划,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基于此,国家颁布的系列政策,明确了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教师资格证逐步推行
2015年,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国考,“省考”变“国考”,重点考察学生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设计等能力,提高了教师入职门槛,打破了一证终身制的“铁饭碗模式”,改变了资格证含金量不高的情况,对职教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有助于促进各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吸引高质量人才从教、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教本科院校要想提高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不断输送优秀人才,势必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前教育改革日渐深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呈现出从“有园上”到“上好园”的变化,学前教育整体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国家教育部颁布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政策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对幼师的实践能力、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1]。此外,中国幼教展、国际幼教装备博览会等的举行,展览内容包括玩教具、幼教课程、阅读绘本、智慧教育等,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幼教集团、早教机构等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实践教学意义
就职教本科类院校而言,在办学中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准,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教师,所面对的人是学龄前儿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本科院校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虽然现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和示范性,但多数师范类院校重视教师学历、科研活动,忽视教师的师范技能,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师范性的专业训练和基础教育实践经历,而“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因此,职教本科院校不仅要将“学术性”与“师范性”耦合,还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如增加文学、理学、哲学等综合性课程,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大限度获取各学科知识,培养其综合思维、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全面的学科素养;设置“师范性”课程,开设特色专业课程,开展特色活动,扎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2]。
目前,在传统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中,大致分为学问知识取向和技术取向两种,体现的是学问知识与专业技能间的对立,职教本科院校必须将学科逻辑体系知识传输和实践知识、实践性智慧的获得生成置于同等地位,用情景模拟帮助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幼师职业,并将专业知识转换成专业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总之,职教本科院校要通过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清楚为什么重视实践教学,以便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先进经验研究分析
(一)中国香港实践教学模式先进经验
对香港实践教学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先进经验的研究,应从工业中心训练模式和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工业训练模式以学生在工业中心学习和训练为主,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训练、完成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或自己开发项目的训练两个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实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专业以输送高素质教师为目标,在教学中致力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实践内容包括社会服务、专业实践、实习等,在实习见习上,要求学生入学后每周抽出一天时间进入幼儿园见习,毕业前期会开展为期十八周的实习活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3]。
(二)美国实践教学模式先进经验
美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设置了《国防教育法》《儿童早期教育法》《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幼儿教育五年计划》《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2001)》等法案,大大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于美国实践教学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先进经验的研究应从学制短的社区学院模式和四年本科学制的综合大学教育模式入手:就社会学院模式来看,实践教学以社区实际为基础,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占总学时的45%,教学形式以合约服务、企业家培训等为主,并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实训及管理机制,保证了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就综合大学教育模式来看,美国大部分的幼师之前培训均是由综合大学完成,实践教学目标以NAEYC制定的美国幼师教育标准为核心,即培养熟练掌握幼儿教学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专注于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素质,强调培养“反思性”人才,实践内容包括实验室实训、现场体验、案例反思等,教学形式以教育机构内部“嵌入式办园”、驻校模式、合作教学制、特殊朋友制、志愿者制为主[4]。
(三)德国实践教学模式先进经验
对德国实践教学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先进经验的研究,应该从“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和社会教育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其一,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解决现实问题的诉求为核心,开设了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必修课、适合不同行业的特色课程以及大量的选修课程,教学形式包括工读交替、学期讲座、实验模拟、学术交流、企业和工商业实践等,不仅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又关注其高深职业技能的提升;其二,德国幼儿教师培养通常由社会教育专科学校培养,对师资的培养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各州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完成2400课时和1200小时的实践。此外,德国幼师在中学或职业学校毕业后需要积累一年工作经验,才能进入专科学校继续学习进修,其中专科学校的学习形式主要为全职、双元制,全职学习者需要在第一、二年开展为期十二周的实习,第三年需要实习二十周;双元制学习者从入学伊始,除了每周的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到幼儿园工作至少十九个小时。
四、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策
(一)以人为本,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理念渗透:育人为本,情怀教育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培养其对工作岗位及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从事幼儿领域工作的意愿尤为重要。因此,职教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立足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融入学业成就、性格养成、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重视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怀,使其对幼儿教师职业有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加强职业自豪感;教师可利用张桂梅、周荣芳、李建国等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情怀。
2.制定目标:规范明确,具体详细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模糊的问题,职教本科院校要明确三维目标:(1)通用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2)职业能力目标:重视学生教学基本功(简笔画、舞蹈创编、汉字书写等)、教学实践能力(对行为观察、评价,环创等)的培养;幼师必备技能“说、弹、唱、跳、画”等显性技能的培养,以及观察力、记忆力、教研能力等隐性技能的提升。(3)教师职业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与儿童观。
3.目标引领:就业为主,适应社会
《关于202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统筹教师招聘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教师招聘质量,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职教本科院校要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方针及不同幼儿园岗位招聘要求,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既要贯彻落实新政策,还要突出职业职能,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明确教学方向,从而进一步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要将社会现状、热门话题融入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前景,为学生展示未来职业发展蓝图[5]。
(二)内化于心,建立特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设计研发:内容丰富,主体多元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并非专业主要负责人和专业课教师决定,而是要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所以职教本科院校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企业最新用人需求和招聘要求,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为学生学习和顺利就业提供保证,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还要通过调查问卷、网络调研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并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提升内容的受众面。此外,学校应该加强与校内外教师的交流、沟通,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改进建议来研发符合新时代的实践教学内容。
2.完善方案:能力本位,专业发展
在完善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职教本科院校需要以培养专业技能娴熟、理论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为基本准绳。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国考目标和要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如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等,而且需要融入资格证面试,可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面试技能。
3.创新课程:与时俱进,适应地方
现阶段实践课程设置存在同质化、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所以职教本科院校一要紧跟学前教育改革步伐,与时俱进地创新专业课程,不再拘泥于五大领域活动相关内容[6]。如,开设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书法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手工制作、幼儿形体训练等必修课程;开设蒙台梭利教学法、高瞻课程等选修课程。二要保证实践课程贴近地方实际,将本地区特色文化、富含艺术等因子的内容融入实践课程,大力开展“自然风光摄影赛”“神话故事大赛”“传统手工技艺比赛”等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动手操作等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