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角下依托高校联合打造开封优秀传统文化IP和生态圈

作者: 李晓曦

[摘           要]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以高校为平台,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分析“双创”思想在当地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内涵影响、在校园文化中传承和弘扬的功能意义以及在专业学科中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现实价值,并呼吁社会、高校、行业和企业联合协作,实质推动开封打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IP。

[关    键   词]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IP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3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邓焱、杨乾明,20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经历不同时代的洗礼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是长期发挥正能量的文化,值得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可以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各个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地方不同平台的配合与协作,因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王灿,2021)。历代名人文化、宋词文化、饮食文化、黄河文化、府衙文化、民俗文化、书法文化、汉服文化、夜游文化、武侠文化等灿烂悠久。

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在河南卫视带动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出圈”的契机下,开封需要充分利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当地的不同平台,包括地方政府、高校、企业、文化行业、旅游行业等,联合深入挖掘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上实现突破,紧扣时代需求与当地人民的愿望,服务社会现实,回答和解决地方社会问题,从而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持续性动力和影响。

二、开封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高校中的创造性转化

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文化,是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刘丽芳、陈春阳、欧阳林英,2022)。同时,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步定型的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实践以及专业学科中。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动

高校课程思政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个人道德文化素养,明辨是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把高校课程思政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讲地方故事,讲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让课程思政的内容更丰富、更立体、更有效。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更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口授、图片、视频、音频、实物、实地等多元化的方式,列举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事例、历史古迹、民俗特色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有效互动,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多元化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元素的认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开封作为八朝古都,优秀传统文化涉及面广,实例丰富,大量的古迹、人物、事迹为习俗、特色、精神等提供了天然的思政宝库。例如,在人物事迹方面,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佟培基先生自学成才从汽车司机成为大学博导,体现了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数不胜数的地方人和身边事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领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当地学生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着眼当地实际问题。在开封高校课程思政中增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开封“城摞城”,体现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铁面无私辨忠奸”的包公展现出来的法治与公义,可以增强当地学生对开封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从而倾向于着眼当地,脚踏实地,有意识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当地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相联系,乐于为地方服务,成为地方所需的专业人才。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动

高校学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当地学生注入现代的活力和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互动和实践,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并有更多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和机会。

首先,要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校园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书本与课堂,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校园环境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开封地方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打造文化景观,比如建造传统文化长廊、介绍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图文的形式简要展示古城开封的变迁史和宋都汴梁的辉煌文化,例如开封铁塔和龙亭等地标性建筑、官瓷、汴绣、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还有文化名人、戏曲说唱等。用开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宋都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建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栏和教室板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定期更新内容;在校园一角种植或观赏具有独特风韵的开封市市花菊花;建立宋文化国学角,引导学生和教职工积极探索和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和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意识,那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充分发挥个性与才能,并且校园文化活动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联动可以使学生以沉浸式、多样化的方式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去理解、弘扬和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展与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知识讲座、实践活动等,例如“走近开封城墙”主题活动,以微视频的形式征集学生作品,了解和宣传开封城墙;“开封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宋韵开封,丝路传奇”主题活动,了解开封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文明”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了解黄河变迁和开封城市兴衰的关系;“大学生汉服文化节”主题活动,组织喜爱汉服的高校学生在校园内或者在开封文化胜地身着汉服巡游。高校还可以邀请开封传统文化名人、手工艺品传承人、传统文化相关企业负责人、开封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专家开展文化知识讲座。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开封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历史古迹等,了解开封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校专业学科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联动

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地方高校大部分毕业生会在本地就业,那么在高校一些专业学科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把专业教学与地方实际和地方资源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使地方传统文化与时代需要和高新技术接轨,从而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高校专业学科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联动需要当地高校教师通过科研的方式增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弘扬,比如申报与开封文化相关的课题、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成立高校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等。在教科研的方向上,注重对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教科研的内容上,倾向于开封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民俗、建筑等资源。例如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介绍和传承开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旅游的角度弘扬和创新历史文化古迹和名人文化;从美学设计的角度研究和传承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汴绣、北宋官瓷等,进行工艺品开发;从建筑的角度保护和传承开封繁塔、铁塔、开封城墙、岳飞庙、山陕甘会馆等历史古迹;研究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研究和创新研究宋代服饰文化;研究开封菊文化和菊花产业。

其次,在广泛深入研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科研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转化为高校教学内容,采用高校与地方企业或行业合作的方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撰和出版教材,设立相关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培养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结合专业发展和地方市场人才需要,重点发展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相关的专业或创立相关专业,例如,艺术设计、建筑保护工程、旅游文化、舞蹈、音乐等专业,由当地政府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或文化、旅游行业合作。一方面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认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价值,还能意识到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意义和方式。另一方面高校与当地相关企业和行业合作,由高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业人士任相关专业兼职教师,或让企业和行业接受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去实训实习,可以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开封高校、社会、行业、企业联合打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IP实现创新性发展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提供社会服务,高校要在教学和科研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高校和社会发生联系,可由地方政府搭建平台,联合高校、行业,企业打造地方传统文化IP符号,促进形成地方传统文化IP产业生态圈。

(一)利用高校资源促进地方传统文化IP符号的形成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引入IP概念,提出“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东、张静,2021)。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通过打造地方文化IP的方式来实现,地方文化IP的形成与产业化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封拥有极其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符号。地方政府可以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黄河文化、武侠文化等众多符号催生出一个丰富、系统和完整产业,打造开封文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