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作者: 张罗娜
[摘 要] 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指标,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有效反馈,是高校教师师德完善的真切需求。结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考核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进行研究,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社会、高校和教师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73-04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话,讲的是:教师,除了给学生传道解惑,教授学生知识和事物发展规律外,还要告诉学生要有立身处世的高尚品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其师德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有义务尽可能全面地发展自己,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做人。此外,高校教师师德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师德不仅可以通过学生去影响社会,还可以通过其家庭生活、社交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具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师德是有重大意义的。
一、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的内涵
师德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过程中所应秉持的职业道德。在具体内涵中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内容。首先,从事教师职业,日常工作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爱护学生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要用心向学生传授知识并答疑解惑,而非简单的“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这项工作,才能由心而发地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而“育人”是比“教书”更要注重的工作内容,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合乎社会行为准则的人才。这是为学生的未来赋能,对于社会中各行业的提质增效有着巨大潜在价值,是向社会各职业领域输出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最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明确彰显了教师应具有的示范作用,给学生在多方面作出表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去塑造学生的良好言行。
另外,作为高等教育阶段教师的师德,还有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师德的内容。一是高校教师面对的教育主体是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该教育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身心特点,发展特征呈现出认知能力趋于成熟,思维表现出更多的逻辑和理性色彩,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意志力增强,情绪丰富多彩,交往需求强烈,人格趋向成熟和完善,职业自我意识逐步确立等现象。相对应地,对师德要求有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内涵。二是高校教师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有科研相关的工作任务。科研工作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开展科研工作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有助于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有利于实现校内外主体合作。与科研相关的更为基础的教研,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二者关系表现为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研的保障。
通常考核评价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考核评价,了解掌握考核评价对象的情况,为职务晋升和薪资待遇提供依据。二是可以对考核评价主体产生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全面且完备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可以指引被考核对象进行自我对标完善,提升自身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和水平的适应目标体系建设方向的队伍。
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是指根据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系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高校教师的情况下,以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和评价。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薪资待遇发放的依据,其中如奖励性绩效的发放,可以有效调动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调动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自己学校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制度,引导教师对标自我完善,根据考核结果和体系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形成符合高校自身需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结合高校日常,在整个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是实现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和保障。根据高校日常运转和建设实际情况,不断构建和完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和维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的价值和功能
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考核评价,对于社会集体和教师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社会集体而言,对师德进行考核评价可以规范和优化对高校教师的工作要求以及教育行为,有利于整个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对于教师个人来讲,通过对自身师德的考核评价,可以客观认识到自身的欠缺或不足,通过考核评价的反馈,可以帮助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具有指挥、引导的功能,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正确、科学的考核评价,对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指挥、引导作用。
考核评价具有问题诊断的功能,诊断现存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及其危害。通过考核评价的过程,可以发现问题,然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反向对师德建设要求进行完善;具有分等级鉴定的作用,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对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进行判定,通过师德评价可以预知教师未来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表现,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性管理提供依据;具有督促、激励的作用,此为考核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考核过程和结果,可以对考核对象进行督促和激励。督促、激励功能是评定鉴定功能的必然结果,积极的评价会激励优秀教师继续践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消极的评价督促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
三、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高校的考核制度多是对高校教师的个人道德状况进行考核,为了考核而考核,忽视考核基本目标,导致考核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考核增强高校教师遵守并弘扬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有效、可行的高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考核导向目标。同时,为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采用现实可行的考核方法和考核依据。因此,本文将采用教务部文件作为指标体系建设的文件依据。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道:“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学习《意见》可以认识到,探索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于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对师德考核大都以多方的主观评判为主,对师德进行量化后再评价的方式采用得较少,本文将尝试构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更加客观的考核评价。
为保证指标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本文将根据2011年12月教育部首次制定并且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内容,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通过对《规范》的学习,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六个方面。因此,本文将采用教育部《规范》中提出的这六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建立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在培塑时代新人的新时代,教书育人更是高校教师实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因此,在对六项一级指标权重赋值时,对教书育人直接相关的两项一级指标“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各赋值0.2的权重,其余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平均赋值0.15的权重。在一级指标确认的基础上,再根据《规范》的具体内容进行二级指标划分,经构建,得到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如文末表1所示。
关于考核评价表的说明:
A.考核评价表满分为100分;
B.平均得分为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均值;
C.权重得分为平均得分乘以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D.六项权重得分之和为根据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得出的最终分。可根据得分进行等级判定和划分,例如: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
教师存在以下师德失范行为之一者,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等次应确认为不合格。一是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违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三是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是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五是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未经主管部门同意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或活动。六是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行为。
教师有以下师德负面行为者,师德考核结果应确认为合格及以下等次。一是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处分的,受到记过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受到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年度师德考核不得确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二是承担教学工作不认真,教学质量低,影响学生正常学习,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年度师德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备课不认真或不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反映强烈,造成严重影响,年度师德考核不得确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三是处理学生问题方法简单、粗暴,语言侮辱或体罚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情节恶劣,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造成严重后果。四是放松管理,到课率低,对学生关心关爱和心理健康关注不够,造成不良影响;在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遇到突发事件、学生安全面临危险时擅离职守,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造成不良后果;造成严重后果,导致影响学校安全稳定事件发生。五是缺乏科学研究与探索精神,经组织提醒谈话后仍不改正;不能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四、运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考核结果,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一是师德考核优秀是教师个人年度考核优秀的必备条件;师德考核为基本合格,年度考核应认定为基本合格;师德考核为不合格,年度考核应认定为不合格。二是师德考核为基本合格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整改。在教师评奖评优、导师聘任以及各类人才申报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连续两年基本合格,须调离教师岗位。三是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须调离教师岗位。四是师德考核结果是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的首要条件。五是师德考核优秀者,在教师派出进修、评奖评优、导师聘任以及各类人才申报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并作为评选各级师德模范荣誉称号的重要参考依据。六是教师存在师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师德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给予相应处理或处分。
运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师德进行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之前主观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局限性,但在具体使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师德考核评价,以及具体运用评价结果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
第一,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考核评价,除传统的专家或领导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打分外,还应考虑教学受众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身的自评,以及教师的同事对被考核评定教师的评价。多主体全方位地对考核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各个主体的打分情况,系统、全面地进行客观分析,进一步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有效性。其中,如确定引入同事的评价,还需要注意同事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同事对被考核评价人的打分考核分值占比不宜过大,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