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困境及策略

作者: 史萌

[摘           要]  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课堂”中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困境,诸如新媒体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思政教学相对缺乏有效的人文教育理念、学生实践欠缺等。思政课的育人工作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延伸,需要高校党委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师的主体力量,更好地利用好思政实践课程这一主要途径,摆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困境,构建一个多维的实践育人体系。

[关    键   词]  实践育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21-04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育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且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办好思政课程,充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体现了对高校学生思政育人的新要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必须充分把握时代的浪潮,做到激流勇进,并且真正融合社会课堂和思政课堂,形成更大的系统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可以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的重要学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对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论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也可以指导和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既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并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基本核心,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当前,鉴于学生思想状态的复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只有提高思政课程实效性,才能推动思政课教学变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效果。

(二)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增强和改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意义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1世纪是人才进行全面素质竞争的时代,仅靠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种竞争的时代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法律素质、身体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能够为学生的品德培养、精神提升等奠定坚实基础,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当今高校的大学生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自身心态也容易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能否站得稳、站得住,是否拥有坚定的立场、执着的追求,明确成长的正确道路,取决于品德能力塑造成功与否。人们在社会中是否成才,有赖于思想指引是否正确。只有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了明确辨析,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了清晰认识,并建立起了一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出更多品德优秀、有正确立场和“三观”的优秀人才,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指导学生向着德、美等方面发展,对于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困境分析

(一)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使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使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被削弱,这需要有关人员加以关注。首先,新媒体的兴起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思政工作是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因此,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旦减弱,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学生的关注点开始分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被削弱。其次,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投入新媒体的世界里。现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他们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的媒介方式,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消极心理,比如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另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思政工作者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必然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影响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对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但还未完全真正接触现实世界,因此,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发展理想并不清楚。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若没有适当的理想信念指导,就无法带着正确的“三观”去处理问题,就有可能走上歧途,从而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特性会对大学思政教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介入,大学生就会在这种负面影响下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影响自己的成长。例如,思想上会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会公德,缺乏法治观念等。另外,当学生有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后,若不及时纠正,慢慢地就会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影响正常的校园秩序。当这种“量变”转变为“质变”时,就会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兴趣,进而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三)人文关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不少学校的教育者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削弱。部分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注度欠缺,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等,另外,许多思政教育者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培养每个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经验来教学,形成了十分固定的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学缺乏实践性活动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较为单一,校外实践教育比例偏小,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调研,教学效果欠佳,导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另外,一些高校的思政课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时,对教学的形式和进度等内容把控不足,没有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学中缺乏利用社会实践等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来说,教学结构欠佳,亟待增强。

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推动新老媒体的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技术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但也给思政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给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网络已成为当前发展潮流的大环境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新媒体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完全禁止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要逐步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方法,并主动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让新媒体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从而产生积极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学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推动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既可以发挥新媒体的教学优点,又可以吸纳传统媒体的优点,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为大学思政课提供有力的支持。当然,在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以后,还必须向大学生开放,让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讨论,让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思政教育,给学校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积极性。

(二)从价值观的形成入手,树立年轻人的楷模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将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它还需要在掌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给予他们理论武装和智力经验,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将他们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熏陶,品质的塑造,观念的认同。构建符合高校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实践之桥”,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以价值塑造为导向的青年榜样特色育人模式,则是通过对青年榜样所具有的鲜明的人性光芒和价值追求进行挖掘和展现,从而触动学生的灵魂,让他们能够获得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和行动指引。要扩大教学资源,通过教师指导、实地参观、学生讲述、朗诵经典等方式,把青少年的楷模故事讲出来,用少年英雄的家国情怀、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等,来激励学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比如,教师可以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青春事迹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形成“革命的理想比天还高”的强烈意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涯”中,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奋斗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的优秀工作风格,勇于承担责任,力求做出让人民和社会都能接受的成绩。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于进取,虚心学习,精益求精。

(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实现科学化和人文化提供了条件,科学化和人文化的融合是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依据。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可以融入人文教育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思想和价值导向,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高校必须更加关注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更加关注社会职能转变,并且需要从功利教育向人文教育转变,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它不仅需要科技、经济、政治和生态方面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方面的发展。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目标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大学思政教学要对学生的要求与追求表示尊重,不能盲目地追求统一,也不能“一刀切”。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需求:健康、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各大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最高追求。它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在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我们既要使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充分的满足,又要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思政教学要与时俱进,使学生形成正面的情感和思维,懂得什么叫作独立和奉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仅仅追求物质价值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反对简单地注重物质性发展,要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发展给予重视,要主动关注大学生的价值、精神、情感等层面上的问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对大学生多层面需求的推动。从这一点来看,将人文关怀与大学思政教学有机地融合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力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当前的思政教学与人文关怀的研究也将对其他有关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