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汉视译策略用于高校二语学习者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贾宇洁[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视译作为语言理解策略对二语学习者的适用性,结合了阅读广度测试和阅读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比使用视译和未使用视译的对照组中,不论二语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水平是高还是低,他们在阅读语言能力测试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等工作记忆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阅读语言能力测试方面的相关性较低。这一发现暗示了视译作为一种语言理解策略可能更适合于中等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因此,对二语学习者而言,视译可能成为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在中等工作记忆水平的学习者中。研究结果对语言教育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语言理解策略选择,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 键 词] 视译;语言理解策略;阅读广度测试;工作记忆容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29-04
一、研究背景
翻译作为英语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已达成共识,笔译已广泛应用于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然而口译却较少用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在于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常人们认为高认知的负荷任务无法指导相对低认知的负荷任务(杨国栋, 2014)。Gile指出,口译的认知负荷有接收负荷、生成负荷、记忆负荷与协调负荷,针对接收负荷,不论是带稿同传还是同声传译或交替传译,均为信息的接受(Gile,2021)。万宏俞也提出口译的认知过程为阅读理解、记忆、切分、预测、协调。除此以外,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结构都与口译有关(万宏俞,2012)。
口译分为带稿同传、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其中,带稿同传又被称作视译,即译员对照稿件即时输出译文。众多研究者认为,虽然视译有源语稿件,但是许多译员在口译输出时容易受到源语语言外壳的禁锢,导致译文质量下降,口译中提出脱离源语言外壳的原因是:听取源语言时,几乎不可能完全听清每个词。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源语言的框架,聚焦于言语的内涵,便会发现,并非必须理解每个词才能领悟讲话者的意图。同理,在我国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语法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在标准化考试的压力下,课堂的授课多数集中于单词、语法与做题技巧上,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依旧遵循这样的英语学习方法,导致语言对他们而言无法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特别是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出现每个单词都认识并且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句子的语法成分,却无法理解句子的现象,也就无法脱离语言外壳。中英文思维存在差异,中文为意合性语言,而英文为形合性语言。
二、理论基础
(一)视译与快速阅读的相关性
学习外语时,语义和语用在构建心理空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学习者由于语言熟练程度的不同,在面对外语文本时,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激活或创造非言语心理空间。在理解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种语言文本,语言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其作用方式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语义、语用和句法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帮助学习者构建和激活心理空间。这对我国学习者来说也同样适用,他们在学习外语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提高对外语文本的理解能力。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转换过程中具备显著优势。读者无法完全摆脱主导语言的激活和参与,这在双语人士中表现为非对称性。高度熟练的个体在语言转换中显示出这种非对称性,即母语对目标语言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而目标语言对母语的理解影响较小。在语言转换的背景下,汉语中的语义要素可能对英语理解起到促进作用。然而,这种影响仅在即时条件下发生,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快速转换并激活目标语言和母语。然而,在英语速读中,母语的参与程度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当读者阅读英语文本时,目标语言和母语都在非语言心理空间中被激活和参与。母语的参与不是仅通过翻译来解释外语,而是以更广泛的方式,涉及激活和创造非语言心理空间。外语学习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用母语解释外语,而是在外语和母语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外语教学的指导,激活现有的非语言心理空间,或者创造出新的非语言心理空间。因此,完全避免翻译的因素是不可能的,翻译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母语在理解目标语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学习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依赖于母语的解释,但母语的参与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视译理解策略(sight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和英语快速阅读技巧(English rapid reading techni-ques)都涉及有效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视译是指同步口译中直接从源语言口译成目标语言的过程,要求译员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源语言的意思,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英语快速阅读技巧则是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的方法和技巧。在视译过程中,译员需要迅速理解并处理大量的语言信息,包括词汇、句法和语义等。这要求译员具备快速获取信息、推断意义和处理语言结构的能力,这与英语快速阅读技巧中提倡的快速扫读、跳读和推断的策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认知相关性指的是不同认知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英汉视译理解策略和英语快速阅读技巧中,认知相关性可以表现为将已有的词汇知识、语言结构知识和背景知识应用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阅读者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速度和理解水平。
(二)视译与阅读的认知负荷
在语言学研究中,认知负荷是指在完成任务时,大脑需要承受的信息量和处理负担。工作记忆是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暂时保存和操作信息的能力。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因为认知负荷会影响工作记忆的能力和效率。当认知负荷过大时,工作记忆容易超负荷而无法有效地处理任务,导致错误和延误。因此,降低认知负荷是提高工作记忆能力的关键所在。一些方法可以降低认知负荷,如分解任务、提供反馈、简化语言和图形化展示等。而视译用作快读阅读运用到的顺句驱动与类译群切分策略正是采用了分解任务这一方法降低阅读中的认知负荷(万宏俞, 2012)。在口译中,认知负荷分为生成负荷、记忆负荷、协调负荷。其中涉及阅读负荷的口译方式有视译与有稿同传。视译指的是翻译员将源语文本目标语口述出来。有稿同传指的是翻译员提前获得讲者稿件,但讲者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或是即兴演讲。有稿同传面临的困局一方面在于阅读稿件,一方面在于需要时刻关注讲者输出动态并作出调整。两种口译方式的认知负荷如下:
有稿同传:听力负荷(L)+阅读负荷(R)+记忆负荷(M)+生成负荷(P)+协调负荷(C)
视译:阅读负荷(R)+记忆负荷(M)+生成负荷(P)+ 协调负荷(C)
不论是在视译还是在带稿同传中,阅读负荷和生成负荷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作关系,阅读负荷的减轻有助于生成负荷的减轻(Gile,2021)。学界对于口译与快速阅读的关系探讨大多表现在快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视译或者带稿同传工作记忆负荷的减轻。通常,阅读速度的快速提升是以理解下降为代价的,而对于视译服务于快速阅读的研究却有限(Fatollahi, 2016)。国内外均有视译用作提升快速阅读技能的实证案例研究,以“sighttranslation/视译”为关键词检索,以色列与中国学者均对该研究主体有过实证性研究,均证实了该策略的有效性。但前人的研究并未考虑个性差异性学习,即视译作为一种高认知负荷要求的语言技能是否适用于所有工作记忆水平的主体。本文旨在研究使用视译策略后不同工作记忆主体与语言理解水平的相关性。
(三)视译中的重要原则
1.顺句驱动的定义及其使用。在同声传译中,顺句驱动原则受到广泛认可并被应用到同声传译、视译与交替传译中,但对于顺句驱动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的理解有乔姆斯基的经济性原则、杨承淑的顺译以及张维为的类译群翻译。乔姆斯基的“极小主义”理论与其他几个重要原则被称为经济性原则、杨承淑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口译中,认为用最经济的原则完成目的语的翻译称之为顺译,即尽量做到不位移、拖延位移、减少位移,位移的距离和分量也应最少最小(杨承淑, 2002)。
张维为对于顺句驱动的定义是:由于中英语言的巨大差异,译员为缩减目的语与源语额巨大差异不断将类似译群与概念单位切分,从而自然译出目的自然语(张维为,1999)。
李春怡认为上述三种对于顺句驱动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为句式层面的顺句驱动,称之为“顺句驱动”(syntacticlinearity),这类顺句驱动指的是杨承淑的顺译与张维为的类译群翻译;另一类为篇章层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策略指的是放弃句型差别,总体按顺序表达信息的翻译策略,称之为“非顺句驱动”(discourselinearity)。顺句驱动原则应遵守两大原则:简约原则与准确原则。笔者认为李春怡所提到的非顺句驱动原则即为脱离源语外壳即译员放弃对句子的依赖,对信息进行快速重组,在脑子中形成语言点,将语言点进行重组(李春怡, 2009)。
2.视译(同声传译)中的其他常用技巧:断句、等待、重复、预测、解释、语气、简约 、增补、转换、反说、归纳和概括。
三、研究工具
(一)工作记忆容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了阅读广度测量来评估受试者的工作记忆容量,并参考了Daneman和Carpenter、Harrington和Sawyer、Burton和Daneman等经典研究的设计方法。该研究包括5个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水平的英语简单句系列。每个系列包含3个测试组,每组测试句子数量逐步递增,总共有60个句子。为了避免受试者只关注尾词记忆任务而忽视句子的意义理解,每个句子都配有一个意义逻辑判断任务。受试者需要在每个句子播放完毕后首先进行逻辑判断,然后在每个系列的句子播放完毕后回忆所有系列句子的尾词。这种设计方法旨在综合评估受试者的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理解能力。通过逐渐增加句子数量和要求受试者在记忆任务和逻辑判断任务之间切换,研究能够考察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水平下受试者在语言理解和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差异。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对受试者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理解能力关系更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二)语言能力测试工具
本研究使用了大学英语六级2022年6月和2021年6月的卷中阅读理解Section C作为语言能力测试工具。这些测试题目被选择为语言能力测试的依据,旨在评估受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处理能力。使用标准化的英语六级阅读理解测试题目还能确保测试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广泛适用性。
四、实验步骤
教学实施时间为一学期(16周),共有五篇文章的讲解采用了视译中的顺句驱动原则。鉴于视译训练除掌握方法外仍需实验主体将视译用于平时的阅读训练当中,因此,在对实验主体进行分类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实验主体是否将视译用作平时的阅读训练分为两组,本次实验分为四组进行。实验分为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所有受试者完成问卷,成立对照组。其次,按规定流程完成大学英语六级2022年6月与2021年6月卷中阅读理解Section C的书面测试。最后,在熟悉流程之后进行工作记忆容量测试。
五、实验主体
本次实验主体为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288名本科学生。实验进行时,学生已接受了一学期的视译阅读方法教学,并掌握了一定的顺句驱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