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及其应对研究
作者: 孟美杰[摘 要]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持。英语学科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较为明显,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尝试围绕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及其应对策略展开分析,期待持续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建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学科交融的深度推进以及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关 键 词] 新文科;高校英语;“中国文化失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65-04
一、引言
教育部自2021年正式开始推进高校新文科建设并指出新文科建设刻不容缓,新文科强调专业与技术、学科与相近专业集群的全面融合,这也为高校英语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新的途径。高校英语在稳定基本方向的同时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接轨新技术与其他专业,寻求教育领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全面创新,使得英语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育人价值。英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中呈现出积极效果,但英语教育不可避免地传递着西方文化,而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却未能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导致“中国文化失语”成为英语教育的共性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掌握和认知。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迫切需要强化文化传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优秀人才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构建教育基础。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概述
教育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英语逐渐成为重要的活动和交流工具,我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并完成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英语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对英语教育保持高度重视并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全面推进英语教育发展,高校英语教育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但高校英语教育对本土文化的融入却缺少足够重视,本土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未能实现高效传播,最终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要了解文化背景与文化知识,但是却未能深入解读和有效输入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导致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可程度持续降低,学生未能够成长为本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西方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涌入我国,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丛教授指出文化失语使国内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逐渐成为单向被动的交际者,即单向获取英美文化知识,未能积极主动且有效地输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英语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并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持续提升。高校英语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迫切需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引领当代学生树立强大的本土文化自信心,在对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对外输出文化,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趋势分析
(一)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与产业革命使得产业分工与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种新技术开始在传统领域广泛应用,各种理工科学科与传统学科呈现跨界发展特征,跨界学科带动了新工科与新产业的发展,从国家意识到人才培养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调整学科与专业的定位,使得人才培养既能够满足科技发展特征,又能够适应国家需求。新文科积极响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强调跨界交叉融合并在市场社会需求导向下彻底改变文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新文科在人文学科内部促进自然学科与人文的融合,加快了文理交叉的步伐,这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并适应了社会改革要求,为全面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新文科奠定了人才培养的新基础,凸显出学科发展特征并显现出新文科教育的价值,高校英语教育需要更好地适应市场与社会需求,实现思想层面的变革与转型,这也奠定了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思想指引。
(二)认知学习理论为依据
新文科教育实践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同样需要理论支撑。新文科引领下的英语教育改革凸显出跨学科教学,这就要求英语教育和学习需要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为高校英语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认知科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迅猛发展,库克在1977年提出的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理念差异,强调认知学习理论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学和科学学科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这充分证明了认知学科理论的跨学科属性非常突出。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认知科学的研究保持了快速发展,英语教学理论与跨学科交际、教育心理学、英语语言认知等理论深度结合,这有效夯实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基础和理论依据。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交叉融合
新文科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追求的新突破与新方向,新文科建设迫切需要面向未来吸收多重元素,新文科教育新格局的建设需要建设全新的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实现教育实践。新文科建设同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强调二者的深度融合。价值观教育需要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使得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能够深度结合,更好地推动不同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配合,共同发挥课程育人价值,使得新文科教育能够与全世界发展保持同频共振,加快人文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灌注于学科教育中,学生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与指引。新文科教育可以面向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实现差异化指导,促进文科与工科、文科与理科、文科与文科的融合,突出高等教育的情怀和温度,高校英语践行课程思政融合专业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传播优秀文化,利用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培养。
四、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在进行文化学习与文化交流过程中未能有效运用英语清晰描述本国文化,这就导致本土文化交流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失去了主动表达的机会。学生在接受欧美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同时无法用英语语言自如地表达本国文化,这将导致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面临着重重障碍且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割裂。高校英语教育侧重于英美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应试教育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单词、句式、语法成为教育重点,本土文化未能有效融入英语教育,这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愈演愈烈。
(一)政策导向因素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仅仅关注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在教学要求方面提出了统筹性目标和体系,但是未能明确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细则。《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校英语教育迫切需要强化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重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该要求明确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有助于解决高校英语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但并未能给予高校英语课程有效指导,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还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高校教育部门并未明确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且未能制订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教育方案和教育体系,这就导致高校英语教师虽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却缺少切实可行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和要求,未能有效解决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师生文化意识缺失
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世界的商贸往来和科技交流均以英语为主导语言。我国拥有最大规模的英语学习人群,英语语言的交流需求持续增加,所以高校教育对英语教育保持了高度重视。我国本土文化在英语教育的全面覆盖下遭遇了强烈冲击,高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英美文化借助英语教育的普及给予了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也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被大幅削弱,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而强化了英美文化教育,通过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与背景,但是教师却未能正确分辨欧美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导致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培养效果不佳,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输出效率不高,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缺失,这也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三)教材本土文化匮乏
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语言完成交际活动,文化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主要基础,文化的认同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国英语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持续对教材进行调整和改革,经历了国内专家编写教材后开始转向引入欧美国家的教材,这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加原汁原味的英语教育,消除中式英语学习和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教材的调整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英语能力培养需求,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提升,但由此带来的本土文化占比偏低问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文化认知与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缺少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无法清晰剖析我国文化与欧美文化的差异,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理解较少。高校英语的课程设置以必修课为主且英语学时不断压缩,再加上本国文化教育实施的时间有限,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了影响。
(四)方法缺少文化融入
语言教育与文化认知存在着密切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塑造。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依然坚持着传统教育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限,教学方法较为滞后且未能形成合适的文化融入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围绕英语教学内容分析欧美文化,却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内容,更未能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评价以英语词汇、英语语法和英语写作为教学重点,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与考核,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水平的提高,进而造成高校学生长期延续了本土文化失语问题。
五、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应对策略
(一)推动新文科改革政策有效落实
新文科政策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趋势,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准确认识新文科的价值和需求,全面梳理新文科改革时代背景下英语教育的改革方向,构建契合新文科改革与英语教学理念融合的改革政策,坚持以人文科学和科学文化为基础,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强化不同学科的交流和对话。“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英语教育中,使得课程思政理念能够落实于英语学科教育中。英语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升,真正将英语教育和文化、社科、思政等内容结合起来,使得英语教育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制定政策和实施细则,为英语教学提供科学指引,确保我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有据可依。高校则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制订具体化的教学规划,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细节,在教学目标的推动下持续增强全校师生对我国文化融入的重视。教师与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被动接受欧美文化转向文化双向交流,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基础水平设置不同的文化输出要求,如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逐渐形成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准确运用英语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文化渗透及学生文化意识评价,积极响应新文科改革要求以及相关政策要求,有效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强化师生文化自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