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下航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刘晓丽

[摘           要]  “岗课赛证”融通作为一项重要的职教改革举措,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紧密对接民航运输岗位群,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在教学中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分析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现状下,发现存在航空物流管理岗位要求与课程内容存在差距、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教学存在差异、技能竞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深度不够和教师课程教学中“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评价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课程对标岗位职责、整合证书内容、项目化竞赛模块和加大评价力度等针对性政策。

[关    键   词]  “岗课赛证”;航空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049-04

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背景下,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多项有利政策。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岗课赛证”融通;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又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国家把“岗课赛证”融通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对应职业技能证书,衔接技能大赛,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一、“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分析

(一)“岗课赛证”融通的发展演变

“岗课赛证”融通发展历经了起步探索期、优化拓展期和改革推进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提出在就业上岗之前要经过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达到岗位规定的要求,开启岗位与课程学习的对接。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产教合作、工学结合。实施“双证书”制度,针对工作岗位,推出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既要拿到专业学历证书,又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了明确。2019年,“职教20条”提出实施1+X证书制度,启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培养的试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把职业证书内涵纳入进去,证书与课程的融合成为必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开创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为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各院校积极将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和技术标准进行模块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推进课程与竞赛的融通。“岗课赛证”融通伴随着职业教育理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1]。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意义

“岗课赛证”融通是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输出的现实要求。行业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一线工作岗位更依赖职业院校人才的输出,他们的岗位适应性和发展性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把岗位职责需求、内容和标准嵌入学生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变得日益重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开始了解、熟悉并掌握岗位工作内容,从而促进其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岗课赛证”融通是教师对提升综合育人能力的必然路径。要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岗课赛证”融通为教师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教学实践中以岗位为标准,设定教学目标,以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综合育人能力。

“岗课赛证”融通是学生对提高课堂获得感的应有之义。学生对教育的期望也在逐渐丰富,不仅包含知识的获取,更有技能素质的训练,以及各类相关证书的取得,通过专业课堂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部分优秀学生更需要技能大赛来发挥个人聪明才智,争得个人荣誉,充分享受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效[2]。

(三)“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

自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以来,关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式和运行的机制,各职业院校纷纷进行尝试和探索,不少专业学者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课证融通”“赛教融通”到“课赛证融通”“岗课赛证融通”的发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职业学院等有着典型成果经验[3],在综合育人过程中采用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模式。同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为岗位与课程的紧密衔接提供基础平台。1+X证书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促进了课程与证书的融合,试点的400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基本涵盖了各大专业类别,职业学院是1+X证书实施的重要参与方,为确保高质量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标准都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完善,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1+X证书内容。近年来,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举办得如火如荼,受到了院校、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果更是作为“双高”院校评选的重要指标,课程教学与竞赛训练内容的融合已成为竞赛选拔和训练的前提。在现有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丰富和技能竞赛的重视,促使职业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机制逐渐成熟。

二、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现状

(一)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分析

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有专门针对航空物流的航空货物运输、值机配载、航空快递和货运代理等,同时也包含传统物流管理,如仓储配送和运输调度等岗位。近年来,航空货运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航空物流业已进入关键发展期,行业在不断加速转型升级中。航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更大的机遇,也同时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2月16日,民航局正式发布《“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初步建成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航空物流体系。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提升航空物流人才保障,加强航空物流专业型、管理型人才培育,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物流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航空物流人才体系。这就要求对航空物流管理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进行调整,以服务最新岗位需求。

(二)航空物流管理专业竞赛情况

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抓手,目前跟航空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竞赛较多,既有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竞赛,又有交通运输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总工会等政府部门主办的相关竞赛,更有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经梳理行业协会举办的物流相关竞赛有供应链建模设计大赛、长风学霸赛之运输传奇大战等,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有江苏省物流服务师竞赛和“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等。根据最新公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教育部和教育厅举办的国赛和省赛中跟物流相关的主要是智慧物流、关务实务和供应链管理赛项。另外,世界技能大赛中的货运代理赛项也对接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从竞赛的数量和层次上都可看出在技能竞赛中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前景广阔。

(三)航空物流管理专业证书类别

技能等级证书是证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在证书的学习、培训和考核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强化训练,证明学生初步达到了证书对应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证书的类别和管理经过了国家的改革和优化,目前物流相关证书一方面是“职教20条”中实施的1+X证书,另一方面是由行业协会来组织考核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证书,后期试点的还有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港口理货、供应链数据分析、供应链运营等物流相关证书。行业协会开展的物流证书有物流师、报关员证书、单证员证书和货代从业证书等。随着航空物流的发展和从业岗位的需求,专业证书也会随之调整,不断丰富,以适应航空物流行业发展需要[4]。

(四)航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安排

在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对职业面向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类别,分析了主要工作岗位(群)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关系,针对不同岗位,列举其典型工作任务和主要职业能力,并安排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如针对单证员这一工作岗位,其典型任务是处理仓储、运输、配送和货代等业务中的单证制作与管理,需要具备熟练进行物流单证缮制和录入的能力,并能对单证进行管理和信息跟踪。在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中开设的航空货运代理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将涉及这一岗位要求。同时在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的基础上,做了具体的课程安排。航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详细说明,在课程设置内容中注重课程思政融合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航空物流管理岗位要求与课程内容存在差距

航空物流作为近年来物流发展的新领域,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航空物流的岗位群在不断丰富,广泛涉及航空运输的调度安排、航班保障、配载平衡和航空快递等专业性较强的航空物流操作岗位。同时,随着空运业务的扩充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航空货运代理和航空客户服务等服务性岗位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岗位工作的标准和内容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尤其是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运用,使原有的人工物流操作内容大部分由智能化设备所代替。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所参考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无法跟上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而专业实训软硬件设备和技术受学校资金和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更难以适应航空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这就很容易导致航空物流管理相关岗位的现实要求与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行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更新越快速的背景下,这种差距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教学存在差异

职业技能证书在近些年来的改革中发生了变化,2015年以来取消了很多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部分职业技能证书的效力和认可度。而随着1+X证书试点的推行,很多院校在积极推动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核。证书制度的变化使考核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考核标准和内容也更加严格。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一种辅助培训和学习,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多个等级,目前报考的门槛和考核的难度还相对宽松,尤其是可允许各专业学生进行报名考取。针对不同类别的职业技能证书,因其考核的标准和内容不同,在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中会存在差异。同时,即便是同一项证书,其涉及的专业内容可能不只对接一门专业课程,会在几门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如果只有部分专业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则会导致融合的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三)技能竞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深度不够

技能竞赛是体现学生技能水平、展现团队风采和选拔优秀学生的平台,目前举办的竞赛种类较多,尤其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受到职业院校师生的高度重视。由于竞赛是展示全国优秀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代表职业教育的成果,技能竞赛比赛的内容具有范围广、难度大、强度强、标准高等特点,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难度要大,这也是在竞赛前一般会需要进行集中训练的原因。通过竞赛,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然而,因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竞赛的内容和难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将竞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把真正的竞赛试题全面展示给学生。而如果只对接竞赛中简单的内容,就使赛课融入的深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