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作者: 侯美玲[摘 要]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产教融合意义、现状和优化策略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可为相关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085-0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行业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领域[1]。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设置单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如何优化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更贴近市场需求的教育内容
产教融合能够让婴托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行业机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意味着学生能够学到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领域的市场需求[2]。
(二)实践机会的提供
通过与企业、托儿所、儿童机构等产业机构的合作,婴托专业的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并有实践机会。他们有机会与儿童互动、参与教育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3]。
(三)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产教融合为婴托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教育和实习机会。通过与行业机构合作,学生可以获得与实际工作相符的技能和经验,增加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4]。
(四)职业发展潜力的增加
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婴托专业的学生与行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机会得到行业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推荐,从而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5]。
二、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定义和特点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指培养具备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该专业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了解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掌握婴幼儿护理、安全保障、早期教育和家庭支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托育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6]。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包括:第一,强调婴幼儿的个别需求和发展差异。专注于婴幼儿特殊需求和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具备个别化的托育服务能力,能够根据婴幼儿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和教育。第二,跨学科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儿童心理学、健康护理、早期教育、社会工作等,以全面促进婴幼儿的发展和福祉。第三,实践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供优质的托育服务。第四,职业素养和道德伦理。强调学生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伦理意识,以确保婴幼儿的权益和安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组织机制。根据培养目标和方法的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分类。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包括:传统教学模式、实践导向模式、跨学科综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导师制度模式。以上分类只是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模式和方法。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结合多种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学、社会工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语言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从而为儿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托育服务[7]。其次,早期教育学也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学科主要研究0~6岁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探讨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早期教育学的理论可以为专业人才提供婴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再次,社会工作学也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该学科主要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福利,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社会工作学理论可以为专业人才提供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并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最后,管理学也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8]。该学科主要研究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为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管理学理论可以为专业人才提供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总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交叉的。这些理论基础为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并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
三、国内外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国内,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设立这一专业以满足“幼有所育”政策的需求。然而,当前该专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薄弱。由于受限于学校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一些研究者在探索婴幼儿托育人才培养模式时倾向于借鉴与其相关的专业,如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医学护理等,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国外的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托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根据OECD的研究报告,国外的托幼服务治理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托幼整合模式、托幼分离的双轨制模式和托幼关系复杂的多元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托幼服务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量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江苏省内的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如南京工程学院、南通职业大学等。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婴幼儿健康管理、儿童心理学、儿童保育技能、幼儿园教育管理等方面,旨在培养具备婴幼儿托育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该专业设置较为单一,课程体系缺乏多元化。一些高职院校只设立了基础的婴幼儿心理学、健康护理等学科,缺乏与现实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专业课程,这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托育服务与管理工作。以江苏省为例,该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保健等基础学科的教学[9]。然而,该省的婴幼儿托育行业发展迅速,不仅需要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了解行业运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单一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缺乏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机会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一些高职院校也存在不足。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的机会,缺乏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真实地了解和应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江苏省为例,该省的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些挑战。学校往往缺乏与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实际工作场所的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实地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这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实际操作的经验,无法熟悉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和需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竞争力。
(三)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不够
在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存在不足。一些学校更加注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操作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充分的训练和锻炼,便无法应对真实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各种情况和挑战。以江苏省为例,部分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缺乏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这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挑战时,无法胜任复杂的托育服务与管理工作。
(四)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无法真实地了解和传授行业实践技能和知识。这导致教学内容可能更加偏向理论,与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脱节。在江苏省的高职院校中,部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他们主要以教学经验为主,对行业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流程的了解有限。这使得教学内容难以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多元化设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
提升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多元化设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操作:首先,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婴幼儿托育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涵盖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健康与安全管理、托育实践技能、家园合作等课程。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与托育机构、幼儿园等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可以安排实习、实训、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托育服务经验。最后,推行问题导向学习。引入问题导向学习方法,通过真实案例和情境模拟,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学徒制模式,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考虑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学徒制模式,即“1+X”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当地的托育机构、幼儿园、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地实习,让他们亲身体验托育服务和管理的实际操作。其次,建立“1+X”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再次,建立导师制度。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担任校企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导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行业经验、职业发展建议,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要求和最新动态,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意识。最后,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合作企业共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实践教学计划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