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现状及体系构建理路
作者: 刘应松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关乎网络空间整体健康与良性发展,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相关研究俨然成为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开展“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研究,既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培育高素质数字公民的必然选择,也是动态监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使命旨归。在整体把握全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基础上,以此为研究起点,从本然·实然·应然之间张力出发,基于实证研究相关分析,整体研判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实然状况,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进行验证和完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构建理路。
[关 键 词] “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现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25-05
一、问题的提出
毋庸置疑,“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关乎网络生存与发展,是数字时代网络强国的重要指标。近三年,各类教学活动纷纷转到线上,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大范围大规模开展。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受自制力较差和自我约束监督能力较弱等综合因素影响,出现了网络过度依赖症、沉迷网络游戏、网络道德失范、网络行为违法等问题,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课爆破等现象时常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既给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赋予了新使命、新期待,也为“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科学构建和验证完善,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调研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毫无疑问,“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成为“00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新常态。思维活跃,价值多元,网络依赖性强,处于立体虚实结合的互联网时代,是“00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总体表征。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视角也较为开阔。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有诸多考量且意见不统一,对网络素养诊断测评标准的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研究不足。
根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上网群体已经占到了上网总人数的较大比重,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00后”高职院校学生属于互联网“原住居民”,原带网络基因。因此,课题组坚持问题导向,组建调研团队,对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师生、系部和职能部门领导、工作人员等采用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可助力解决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道德失范、网络行为违法等问题。
(二)调研形式与抽样
基于文献计量研究,课题组认为要保证课题调研信度和效度,必须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科学合理的相关理论指导;二是准确选取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样本容量;三是研究方法多样综合,积极尝试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验证和完善。课题组在整体把握本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体”发力,科学编写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提纲,向各系部专业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强度抽样和分层抽样等相结合方法开展调研。本次问卷调查,累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2份,有效回收率94.33%。与此同时,对系部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领导、后勤工作人员等采用CQR方法开展深度访谈,访谈提纲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有所调整。
(三)调研设计模块维度与指标观测
课题组从本然·实然·应然之间张力出发,对本校全日制在校学生、部分校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系部和职能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开展实证调查。在调研模块内容方面,课题组在借鉴和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出发,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大模块和关于网络接触、使用、认知情况;关于网络信息生产、辨别、传播情况;关于网络信息安全、道德规范、守法护网情况三大维度内容开展问卷设计。在调研指标观测方面,将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作为一级指标研究对象,把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作为二级指标要素研究。在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主体维度主要调查主体重视程度、领导责任、系部和职能部门诊断测评工作机制、教师网络素养诊断测评意识及能力等三级指标情况,努力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充满活力的调研模块内容与指标观测点。
三、调研实然现状分析与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工作,积极开展“争做新时代好网民”等主题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毋庸讳言,基于实证研究相关分析,整体研判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实然状况,是“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点。
(一)数据来源与调研信度
课题组的数据来源于2022年10月至12月进行的调查,充分发挥学生助理团队作用,积极利用思政课等公共必修课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等特点,向各系部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系部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领导、后勤工作人员开展深度访谈。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对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问题价值认识到位,正向引导对象客观作答,保证调查结果客观公正有效。调查样本容量充分覆盖管理工程系、电力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等全校所有系部全日制在校学生,以此作为统计分析数据。课题组通过运用SPSS24.0软件数据整理,调研信度系数值为0.876,大于0.8,研究信度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校全日制在校学生、部分校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系部和职能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开展实证调查,科学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确保实证调查效度真实可靠。在充分吸收借鉴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调研效度情况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调查效度验证,从表1可看出,KMO值为0.862,大于0.8,研究效度较好。
(三)调研实然现状总体情况分析与结论
基于相关实证研究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整体研判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实然现状基本情况。总体上来讲,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整体状况是值得肯定的,诊断测评取得一定工作成效。基于学生问卷调查与访谈,超过85%的学生对于我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实际效果予以肯定性评价,其中超过20%的学生认为我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实际效果非常好,多数学生对于我校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环体整体情况予以肯定性评价。超过75%学生认为应将理论基础、国家战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观测点、维度、权重、结构和要素等作为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构建考量因素。不少校领导、系部领导、思政教师、辅导员、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思想重视,认识到位,高度重视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工作,扛起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例如,校领导走上思政课讲台,不定期为全校师生做“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形势与政策主题报告,带头联系系部班级专业学生,参加联系班级网络安全宣传活动主题班团会等。有的系部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工作组织扎实,认真准备,保障有力。例如,有的系部提前制定诊断测评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联络人制度,认真开展基础信息统计及核对工作。在问卷调查与访谈中,课题组发现不少工作职能部门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例如,校团委、学工部、信息中心、后勤保障和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开展系列课程、讲座和培训,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争做新时代好网民、反电信诈骗、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大家说等系列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超过85%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围绕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做了较多大胆探索与创新尝试,其网络素养诊断测评意识和诊断测评实践行为较好。例如,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开展集体备课、课程思政、观摩听课、交流研讨、课题申报、学科竞赛等活动。有的专业课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积极探索将安全文明理性上网、遵守网络道德法规元素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积极编撰典型案例。不过,结合实证相关研究,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现状也存在着学生网络素养维度发展不平衡、学科间发展水平不均衡、个体网络素养意识与实践能力之间不和谐、诊断测评顶层设计完善有待优化、激励工作体制机制有待活化、诊断测评实效性有待强化等问题。
四、“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构建理路
如何确定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主体、恰当选择诊断测评工具、建立诊断测评队伍建设、质量控制和结果反馈机制?如何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进行验证和完善?如何科学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宏观战略、中观制度、微观机制三个子体系?这都是本课题研究需要突破的难点。毋庸讳言,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存在的系列问题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问卷调查、CQR和相关数据分析,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优化顶层设计和多方培育良好环境是“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真正“立起来”“建起来”和“活起来”的重要抓手。
(一)观念引导:聚焦立德树人,着眼当前与立足长远相统一,把牢诊断测评体系构建方向性
“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关乎动态监测和持续改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关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结合问卷调查和CQR研究,课题组认为要确保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科学构建,必须更新观念,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着眼当前与立足长远相统一。
一方面,要克服将育德与育才相分离的错误认识。在问卷调查与访谈中,课题组发现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网络素养诊断测评是辅导员的事情”、“才能”重于“德能”等。有的辅导员只重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或者“各自为政”,对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等“不闻不问”,这种将育人与育才相分离的错误认识实质上是一种不敢作为、不愿担当的“逃兵”心理,必须及时制止,刹住风气。因此,学校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工作,打破将育人与育才割裂分离的狭隘认识,破除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副科效应”和“孤岛效应”,既着眼学生当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等,又立足高职院校学生能工巧匠长远发展,提升网络素养诊断测评能力,总结好国内外网络素养诊断测评的好经验,平衡好“育才”和“育德”之间的张力,守护好职业素养与网络素养联合共建的结合点,采取切实详细可行的方法开展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工作,切实增进工作时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另一方面,作为微观层面的学生也应主动更新观念,深刻懂得自身网络素养影响网络空间整体健康与良性发展,主动打破“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不重要”“才能重于德能”的狭隘错误认识,加强自我教育与管理,努力克服沉迷网络游戏、网络道德失范、网络行为违法、群体性孤独等现象,做到安全文明理性上网,努力成为高素质数字公民,助推把牢诊断测评体系构建方向性。
(二)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谋划,宏观战略与中观制度相统一,增强诊断测评体系构建专业性
基于文献计量研究和问卷访谈,“00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诊断测评体系构建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工程,关键在于宏观战略统筹谋划,关键在于诊断测评体系科学构建,关键在于中观制度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