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
作者: 陈翠丽[摘 要] 在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开展适用于社会时代发展、符合当代青少年群体认知及其学习习惯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度结合。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173-04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教育部门应基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更适合当代青年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一体化的重点工作项目,基于思政课一体化背景,各高职院校应加大爱国主义教育践行力度,积极开拓新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一、探索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的必要性
2019年11月,我国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随即社会各界人士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及实践教育案例大批产出,为构建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举措。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民族振兴的问题。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与教育背景下,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护国家安定、祥和的必要举措。思政课堂既是落实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
二、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首先,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必要支撑力。思政课是一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高度的针对性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第一课堂。新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的核心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出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中的部署合理性,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以创新高职爱国主义教育路径,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养成家国情怀,树立家国意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教师有必要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承辅关系,并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二者的异同点,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厚植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际效果的强劲助推力。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导向,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出其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课程思政,确保面向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统一,并基于课程思政及思政课一体化背景,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爱国主义精神陪伴学生成长,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提高高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国家培养可担负民族振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三、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学生层面的困境
从学生角度来看,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一些学生对思政学习及爱国主义思想的认知过于浅显。部分学生更喜欢参与实践或专业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思政课。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过硬,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发展与生活带来好处,但思政课所学的知识,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切身利益,或这类精神收益并不明显,对个人的进步与发展空间影响不大。这种偏见长期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便会导致学生愈发不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若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轻视思政学习的观念,思政课教育的质量便无从谈起。除此以外,一些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不够深入,不能真正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也是导致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难以持续推进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层面的困境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理论研学的深度不足。教师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其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思政课是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明确个人的辅助者身份,在学生成长的路途中充当领路人,在学生前行的路上点亮一盏盏名为爱国的灯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感。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研学角度不够深,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不足,致使思政课教学水平始终无法提升。在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教师未能基于思政课的固有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合理渗透其中,并未深度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含义、价值、核心要义的解析不够透彻,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中无法达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的程度等问题。
(三)教学层面的困境
多年来,各高校在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创新程度较低,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适宜且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落实效果不佳,思政课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度始终不高,这与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大部分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下,更乐于接受新鲜、有趣的知识或资讯,这些学生更热衷于探索奇妙、新颖的知识与思想。而教师在思政课中的教学模式多以讲学或“灌输式”为主,并不符合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面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兴趣欠缺,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为打破教学层面的困境,教师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日常教学。
四、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一)把握育人高度,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首先,各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导向,突出政治思想的核心引领地位。坚持在思政课中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思政课的教育始终围绕党的核心精神,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加大爱党、爱国的宣传力度,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渗透到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同时高唱爱国主义主旋律乐章。在政治思想的核心引领作用下,坚持为国家培养可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始终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的高度统一,在思想政治的核心引领作用下,升华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
其次,加大思政课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国梦的宣传力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梦,设置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院校办学理念、特色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思政主题活动的表现形式。开设各类特色的校本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建设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让青春的学生力量成为托举起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再次,积极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等理论性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思政课中认真研习党史,了解新中国史,明确我国改革开放史,确保学生了解历史、熟知历史,能够从历史中感悟时代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创新党史、新中国史的教育模式。引入故事讲述、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感知与理解,使学生坚定个人理念与思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以历史拔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刻的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化学生的行动自觉性。
最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严格来讲,爱国主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与祖国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亲密的情感联系,是人们自发、自觉地对祖国的忠诚之心与热爱之情,是一种极其长效的爱意体现。新时代下,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合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与政治认同感为核心目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教育等多领域的课程建设。
(二)借助新媒体平台,建设爱国主义新阵地
现如今,我国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多个行业领域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新时代下的网络媒体,正以全方位、无死角的模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之中,大部分学生也更喜欢此类基于新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新知识接收渠道。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各高职院校可以基于网络环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让各网络社交媒体成为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传声筒,借助网络媒体的高效传播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各高职院校应占据网络新阵地,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数字化工程,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基于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推送爱国主义教育资讯及内容,让思政课与爱国主义教育突破第一课堂的限制,围绕在学生身边。借助现代各融媒体技术,加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宣传力度,开拓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渠道,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政课与爱国主义教育全新的打开方式。借助校园网、校园公众号,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平等的身份与年轻学生对话,探索当代新青年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了解其兴趣爱好,学习新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用语,改变原有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结合当下的流行风格,借助自媒体优势,运营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思政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传播爱国主义教育资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建设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队伍,在网络平台中引导正确的舆论风向,传播主流思想。持续扩大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的影响力,引导新青年学生群体积极在网络环境中发表正确言论,使其受到正能量与主流舆论的熏陶与感染。
在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时,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互联网的弊端。各高职院校在建设网络平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时,应积极响应“清朗”行动,加强对新一代青年群体的规则教育,加大网络环境管理力度,净化互联网生态,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主阵地,牢牢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主导权及话语权,建设干净、积极且正向的网络思政平台。
(三)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应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重构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原有思政课教育体系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元素,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故事讲述法、情境导入法,借助经典案例、经典历史人物等,为学生讲解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另外,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如在课堂中为学生导入媒体情境或虚拟情境,借助感官刺激,使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或借助角色扮演游戏、课本剧、舞台剧等表演型活动,让学生代入人物,感悟爱国主义思想,真正让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有机结合,确保爱国主义元素贯穿于思政课全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在思政课中开展影视教学或现场教学,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爱国主义学习渠道,创建多样性课堂,并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家国意识,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