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梅俊强

[摘           要]  高校教育的社会指向性相对较强,想要培育更多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落实劳动教育十分必要。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可以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新路径,打开新局面。讨论产教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阐述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结合高校教育定位探究了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劳动教育;产教融合;落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09-04

产教融合是当前备受关注和重视的教育手段,与高校具有较强的社会指向性较为契合,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快更好地达成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塑造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但是就现阶段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较多欠缺和不足,而在分析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之前需要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特点。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从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出发来分析,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主体在掌握劳动技能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教育较之初高中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高校需要通过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塑造学生的社会竞争优势,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保障。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从学生的专业出发,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发展,同时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遵守劳动伦理。

高校教育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除了需要较多的专业型人才以外,更需要能高效完成工作、服从企业调动的劳动者。劳动教育则可以从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品德等多个角度提高学生的劳动修养,进而培养更多符合企业用人择人标准的专业型人才。产教融合可以使劳动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接更加流畅,更好地保证劳动教育形式、内容、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实现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十分重要。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一)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产教融合倡导发挥校园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从校园角度出发,高校具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对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专业领域的知识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作为市场运营主体,在其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面对新问题、新困境,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工作岗位的实践工作内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较为独到的见解,有着较强的实践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整合校园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教融合下,劳动教育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通过实践配合理论的方式促进学生多维度成长、进步与发展。

(二)形式多样,更加直观

高校劳动教育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教育手段相对较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视频讲解等多种方式完成劳动教育,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变得更加多元,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实训指导、顶岗实践、参观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在工作实践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提升劳动修养,在实践中让劳动教育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三)贴合需求,提高质量

高校教育的社会指向性是相对较强的,旨在通过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培育更多专业性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应当充分贴合社会需求,充分贴合行业需要,在产教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用人择人标准以及不同工作岗位在实践工作落实过程中对从业工作人员的要求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精准对接行业动向,对接产业布局,以行业标准、从业标准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谋业提供更多竞争优势,有效解决现阶段高校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率偏低的问题。

三、高校劳动教育现存问题

在高校教育中落实劳动教育与高校教育的教育定位相契合,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仍旧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劳动教育游离于专业课程外

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劳动教育应当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育,同时也是观念的培育,而观念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拉长劳动教育周期,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就业率与学生专业成绩的关注和重视相对较高,劳动教育并没有完全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在很多高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只是通过设置劳动教育周或劳动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观看劳动视频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一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频率相对较低,内容相对较少,无法为学生的技能发展和学生的观念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1]。

(二)劳动教育形式化

就现阶段来看,劳动教育已经逐渐受到了高校关注和重视,但是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较为片面的情况。很多教师认为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生活技能,或者让学生端正劳动观念,不再抵触劳动,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较为浅显,劳动教育的形式相对而言较为单一,如让学生打扫卫生,让学生完成内务整理等,并没有根据高校教育的教育特质对劳动教育的形式作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影响了教育效果。而从内容角度分析,大多数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课件讲解的方式上升价值,让学生在阅读文字浏览书本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是典型的理论传输式教学,而劳动教育又是较为典型的观念教学,单纯的阅读文字会让劳动教育仅仅停留于书本,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除此之外,对于劳动教育效果的考核,采取的手段也较为简单,往往是通过考察学生出勤率的方式来给出成绩,评价结果无法直观反馈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生的观念发展情况,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2]。

(三)学生重视度不足

学生的观念意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知识接收效果,就现阶段来看,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家务活都是家长大包大揽,学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并没有形成劳动的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甚至很多学生会产生认知偏差,抵触劳动,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配合度相对较低,依从性相对较差,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这些相关劳动教育问题若得不到恰当处理会影响学生谋职就业,让很多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劳动教育培养模式

高校劳动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同时也是观念教育,在这样背景下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优化劳动教育培养模式,明确劳动教育的发力点,在此基础上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出优化和调整。

1.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高校需要发挥平台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发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相关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实践角度来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定期评比的方式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确在实践工作中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重要性,完成对学生观念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

2.优化教育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校内实训平台,另一方面需要有效利用企业的实践工作岗位,丰富学生的实践途径,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从学校的理论角度和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实践角度对劳动实践设计、劳动实践管理、劳动实践评价进行分析,及时找到漏洞和问题并做出有效优化[3]。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质、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从专业课程体系出发,落实全过程、全要素的劳动教育渗透。除此之外也可以单独设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高校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阶段性问题出发,层层递进优化课程体系,调节课程内容,以此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理论性培育,提高劳动教育效果[4]。

(二)优化劳动教育人才基础

教师对于教育质量、教育走向以及最终的教育效果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可否认,高校教师大多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学历相对较高,多为硕士、博士毕业,但是因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往往对对应工作岗位的劳动实践需求、常见实践问题认知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缺乏实践经验,这很容易导致劳动教育内容与实践需求存在出入。而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虽然具备较为丰厚的实践经验,但是受知识结构因素影响,对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的调整认知较为欠缺。因此需要优化劳动教育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沟通交流的方式为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人才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展开。

1.教师加强与企业人才交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沟通和交流,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入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或通过定期合作研讨的方式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懂教育,让高校教师懂实践,进而形成特长互补的师资队伍,共同开设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进入企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2.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劳动教育需要和高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展开定向研究,一方面在项目研究中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相互磨合、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可以就高校劳动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用更长的时间来攻克教育难题,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品牌[5]。这也可以发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不畏辛劳的品质。

(三)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因此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高校受其资源结构教育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无法充分满足每名学生的实践需求;加之校内实践基地相对较少且较为有限,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校内实践基地。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有更多选择。学校可以发挥企业优势,通过企业住校、学校入企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场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落实劳动教育,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协同管理,针对劳动教育问题做出创新和优化[6]。

1.优化劳动项目。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合作探究,结合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劳动项目。而在劳动项目确定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可行性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不同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与人才发展方案,对劳动项目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