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王莹

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0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懂得正确行事和做人的道理,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可创造开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对此,从不同层面分析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望给予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41-04

高校在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变革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局势下面临人才培养新挑战。目前,教育教学结构形态正在不断重塑,教与学关系发生变化,也在重新定义学习场景与课程资源。[1]大学英语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需建设课程思政,对培养知识与思想道德品质兼具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

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监控、启发与引导作用[2],这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广泛应用模式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有利于建设仿真化、模块化、结构化、立体化、视觉化以及项目化教学资源,实现沉浸式与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大限度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有利于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性探究学习,混合式教学强调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环境,每个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而学习,更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推荐学习资源,使每个学生均能实现个性化学习。(3)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从而在线下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重难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有利于教师基于客观角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从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由专业课、综合素质课、思想政治课三大课程组成,负责学习价值、引领价值以及渗透价值。“课程思政”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书育人目标,打造全新的课程思政格局与思维。与此同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于更直观地解答高校培养何种人才,该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等相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从本质层面分析即做人的工作,所以学生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对象,所设置的一系列活动都要服务于学生,切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思政教育价值在于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传统高等教育方式,学生德育工作由思政课程承担,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则由专业课承担,二者有着显著区分,正因如此在无形中弱化专业领域人才的德育作用。基于大思政教育形势下需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创新,即在基于思政课程的前提下划分课程思政,从而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促使高校所有专业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达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效应。[3]借助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实现思政、专业与通识三大课程协同育人,并实现专业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思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的育人模式,实现课堂、实践以及社团无缝隙育人。虽然课程思政下的协同育人提出建立解决思政教育实效性问题,然而本质在于复杂意识形态教育,高校立德树人本质目标实现及其效果直接影响该复杂情况。发挥高校所有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基础。虽然大学生已成年,但其思想尚未成熟,其思维方式、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情感等都需要在大学学习和发展期间成型,所以挖掘高校专业课及其综合素养课程涵盖的德育因子与内涵能进一步发挥主流价值引领作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忽略“育”,换言之,关注成绩大于品德教育,英语教师对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给予高度重视,较少关注文化教育,关注英语课程思政更不知从何谈起。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四六级通过率,将更多时间倾注于听、说、读、写与翻译等能力培养,甚至采取初高中应试教育模式。事实上,学习英语在于接触不同于中国之外的价值观念,若教师未能充分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自然而然会忽视德育,更未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文化输入,忽略文化输出能力,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对中西文化仅为单向输出和交流。[5]《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且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其中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工具性即在学习中了解中国之外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外文化相同与差异等多元意识,不断增加中西文化沟通交际能力。高校不可缺少的课程即大学英语,该课程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虽然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习众多西方知识,然而教师却鲜少讲解课程思政知识,从整体层面很少与思政理论相结合,以致于英语课程未能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作用。由于教材中西方文化知识比例失调,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优化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切实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三、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

践行课程思政的重难点即同时培育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素养。传统教学方式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与学情下已无法胜任这一教育任务,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英语技能与品德修养并行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创新在混合式教学基础上承载全新教育任务,涵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教育以及适用于当前复杂形势的英语语言技能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在混合式教学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从改变学生学习模式、调整课堂角色结构以及创新探索三方面着手。其中调整课堂角色结构,即让具有探索和表现欲望的大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从以往的主讲人转为协调者、促进者与组织者,教师凭借自身道德素养引领学生找准定位以及养成思考社会文化的教育目标。以Unit4“Heroes of Our Time”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线上布置与英雄有关的学习任务。在正式授课中,英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What makes a hero?等相关话题,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否存在与影视作品中拯救大众的英雄行为,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敢于战胜恐惧,挑战自我,实现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在线沟通交流。在具体实践中可将混合式教学融入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其中课前,教师结合本单元主题提取思政元素,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材料,再与相应学习任务与作业相结合共享至平台,英语教师可登录平台查看学生作业和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课中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问题,基于思政层面讲解中华典故与时代金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二)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引领学生感悟东方独特审美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其一,开展专题活动。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为教学目标,更是保障教师高效教学的驱动因子。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受学生学情影响将重点从字词识记、句子翻译、特殊句式记忆转至理解文本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例如,英语教师结合中西方差异开展专题活动。纵观大学英语教材,收录很多与西方生活、饮食等有关的文化知识。教师采取中西文化对比专题活动,引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某单元介绍西方餐桌礼仪、餐具、食物等知识,教师针对该单元教学内容采取对比专题教学,即将西方人经常食用的牛奶、汉堡包与中国人经常食用的面条、米饭进行对比,并穿插部分深受西方民众喜爱的中国食物。在讲解餐具时先讲解西方就餐时常用的刀叉,随后引出中国就餐时常用的筷子;讲解餐桌礼仪时,对比西方和中国餐桌礼仪,从不同层面对比讲解,促使学生掌握该章节知识的同时了解多元文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二,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困难,可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课外延伸。英语教师可每周一、三、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可在课前5分钟讲述自己喜欢的英语小故事、英语诗词、英语书籍、创作背景、思想文化等,在感悟多元文化中锻炼讲解与口语能力。例如,部分学生阅读英语绘本后可在文化交流会上为其他学生阐述绘本内容,虽然绘本故事十分简单,但其中却涵盖着德育思想,很多学生只阅读内容,并未深入思考。对此,教师可引领学生学习绘本人物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在课后也可广泛阅读英语绘本并与学生分享,此分享并非单纯地分享英语知识和故事,还有对绘本故事内涵加以解读,长此以往,提升了学生德育素养。

(三)注重教学评价

1.构建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强调在构建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评价实施应用却存在一定的现实紧迫性,以致于形成矛盾交织现状。高校需结合全新理念要求和时代背景,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准则的基础上构建集权威、实用与科学等于一体的指标体系。基于数字化的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体系集中表现教育要素指标内在联系与外在形态,更是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存在合法性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一,在设计与选取评价指标方面,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内容复杂,评价对象内涵多元且涵盖海量庞杂数据。在设计与选取评价指标时要从学理层面加以论证,还要从定量与定性层面分析方法,以及在兼顾时代价值与育人本质的基础上区分信息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数字技术无法满足所有评价内容创新与提升需求,要求教育者聚焦可量化且能准确反映时代要求内容指标,进一步拓展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功能。

其二,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阐释与内容构成。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即具体化且集中表现评价目的。从总层面要求发现,需遵循全新教育改革目标与原则。基于横向指标分析涵盖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受教育思想状况、教育介体等要素评价,提升评价效果和水平。

2.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方式

其一,人工价值判断。评价高校英语分析课程成效并非简单之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因为学生内隐价值观不能通过量化数据得到全面反映,需要教师采取情景测评、校企联评、家校共评、同伴互评、课堂自评等评价方式,以及运用访谈、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反思作业等评价方式,或通过学生课堂互动表现、学情、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判断,最后运用多模态数据全面验证判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