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构建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

作者: 王青

基于社区构建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0

[摘           要]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层场域。在社区通过各类社会生活,增强社区居民间的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提升居民的德育素养。基于社区构建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以政府保障引导,民众自下而上支持,社会组织、机构等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的德育,促进社区思想文化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构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营造基层场域德育文化氛围,推进社会善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97-04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以德育实现人的最高教育目的,也要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治理唤醒民众的德性。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蕴含在道德行为、思想意识中的文化正是当代中国道德文化体系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共同价值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体现。[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我们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的功能不应局限于学校。[2]以往研究表明,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人教育的重要场域,社区就是涵盖所有年龄阶段人群,居民思想意识多元,但又是空间聚集最紧密的小社会。在基层社区场域这一小社会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可以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层面延伸至学校、家庭外的德育范围。基于社区教育提升辖区内公众的道德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新时代加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建设的意义

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街道,街道机构下的社区不具有行政级别,但是社区承担了政治、文化、教育、服务等功能。面对社区管辖内居民来源、结构差异、个体思想多元化,构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能增强社区的教育功能,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一)为社会稳定与发展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层单位,我国对常住人口在5000至10000人居民区设置社区,社区内的居民集中并相互依存共同生活。面对开放“三孩”“双减”教育等政策的出台,社区群体中老人、青少年、幼儿群体成为重要关注团体,为避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在社区构建德育运行体系,发挥社区的德育文化吸引力和渗透性,潜移默化地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构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将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外向内、从下至上贯彻到每一个社区居民,为社会稳定发展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二)增强基层场域居民的向心凝聚力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社区、村划分形成的不同社会小环境,民众在基层场域长期共同生活。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群体内的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出现弱化,面对群体内的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趋于松散。[3]从社区治理角度看,基层场域中群体内出现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的松散,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产生黏合。以社区德育作为一种有效黏合剂,修复社会关系、心理凝聚、行为规范、文化传承和协调发展等功能。[3]通过构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在群体内培养、传承道德文化,增强社区的教育内化功能,进一步提高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传播精神文明中所需要的思想观念

在基层社区发挥社区德育功能,传播、倡导精神文明中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9月,国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提出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让群众广泛参与,在为家庭、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5]2021年《城市文明创建测评体系》中,又新增了家庭文明创建、公共文明引导项目。从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充分说明了市民道德素质是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与灵魂。城市文明与市民道德素质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作用。[6]因此,通过构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培养居民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以及养成勤俭节约、奋斗创新的精神。

二、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德育运行调查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镇化比率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来源发生变化,社区内人员流动大,新旧更替频繁等问题,因此,社区人的思想教育问题更加值得关注。从统计数据看,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从2017年至2019年城镇化比例不断增大,2019年长沙城镇化82.46%,株洲占比70.62%、湘潭占比64.23%(见文末表1)。2021年末湘潭总人口270.85万人中,有176.48万人居住在城市乡镇社区,占人口比例65.2%(见表2)。面对城镇化人口增大,单纯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已无法满足人的德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互为一体,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特别是发挥城市“细胞”社区的作用,满足人的终身教育需要,缓解信息化下人际交往淡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一)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德育运行调查

1.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基本情况

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因唐兴寺建于辖区而得名,辖区面积2.925平方千米,现有1986户6131位居民,50%为老年居民。唐兴寺社区是湘潭城区文化发源地,辖区内有宽裕枯粮行、秋瑾故居、潭宝公路汽车站旧址等人文古迹。同时又是湘潭老古城区,有筷子巷、枣子巷、由义巷和老企业蜜饯厂及宿舍。辖区内社区多是单独旧房没有物业,并且配套陈旧,年轻人多搬迁到新建居住地,社区人口老龄化突出。

2.唐兴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运行情况

唐兴寺社区作为具有人文历史的老旧社区,为推进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街道发动社区依据老旧社区的特点和社区内的人文资源,以社区德育推动社区治理。社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一个爱国主义基地,建设了一个家风家教展示馆,协同卫生院建设了一座长者康养中心,修复了一条老街德育街巷。社区以党建引领,发动辖区内261位党员和289位“馨帮手”系列志愿者,将家风家训宣讲、精神文明创建、垃圾分类教育等纳入志愿服务内容,开展一系列社会德育活动。提倡过有德育的社会生活,让社区居民关系更和睦,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同时街道指导社区发挥公共文化教化作用,整合开发社区德育资源,依托辖区内的秋瑾故居建立了秋瑾故事展厅,将辖区内的由义巷打造成“家风家教故事街巷”,组织社区内青少年参观学习家风家教展示馆,成为当地群众德育学习的场所。另外,在社区联合卫生院和社会组织创办的俩宝贝康养中心里,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专业机构不定期组织各类爱老敬老陪老活动,宣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社区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制订了唐兴寺社区居民公约,如“爱党爱国爱唐兴、家风家教兴表率、和颜悦色恭谦让”等,让社区每一个居民都知晓并学习践行。2021年来,唐兴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社区精神文化创建活动,逐步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德育氛围,成为当地社区德育建设的学习典范。

(二)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德育运行启示

从唐兴寺社区居民思想、行为的转变,社区德育氛围的增强,说明社区具有开展德育的组织基础和运行途径。在湘潭市社区调查中,德育活动多是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群体参与,政府机构组织管理和保障还有增强空间。如让德育从学校、家庭更深入、真切地扩展、延伸到社会,落实在人们的生活中,让社区居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构建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建设尤为必要。通过加大政府机构的组织领导和人、财、物、场的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引导社区挖掘、开发辖区德育资源,开展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思想教育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互为一体的德育中,发挥社区这一城市“细胞”的德育作用,激活德育实践功效,放大德育功能,让人人做有道德的人,过有道德的生活。

三、基于社区构建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

从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德育建设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要整合社区德育资源,激活社区德育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基于社区视角构建德育运行体系。如高德胜教授所说“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学习而形成”[7],因此,基于基层场域社区构建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让人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一)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建设中,应当考虑社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1)社区德育运行体系的构成及运行要基于广大社区居民的德育需求。(2)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社区内群众、机构组织的优势,善于挖掘、培植社区潜在的德育资源,发挥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力量推动社区德育运行体系运行。(3)评判社区德育运行体系成效标准是社区内能否形成人人都自觉过有道德的生活。

2.多元参与原则

所谓多元参与原则,首先要明确社区德育运行体系中,需要多元化的群体、组织和机构参与共建共享德育建设。其次建设社区德育运行体系坚持形式、途径的多元化,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化德育。

3.系统性原则

建设社区德育运行体系要以社区大学为载体,以政府引导,街道统一规划,发动社区各方力量,形成社区德育运行体系自上而下引导、自下而上支持的局面,推进社区德育建设。

(二)基于社区构建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

政府引领的多元化德育运行体系要出台德育地方性法规、政策保障措施和督导评价办法。建立地方政府和社会部门协同参与的教育机制,强化政府支持、引导作用,以社区大学为实现载体,按照社区人口配备德育经费,同时也多渠道吸引具有德育能力的人员、机构参与,多渠道获取多种形式的支持。

1.强化政府保障引导街道社区整合资源

按照《湖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倡要充分整合可用于社区教育的教育资源,依托社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人民的全面发展需要。新时代要树立文化自信,社区教育阵地尤为重要。在社区教育中要兼顾情感和利益,让各方都得到不同的满足。在对2021年唐兴寺社区教育经费收入项目查询中,发现社区在德育中仅获得区妇联、共青团雷峰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经费、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经费拨付,资金数额较少。同时,社区获得的外部捐资、支持更少。可见,政府要给予社区教育在政策、机构、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并鼓励引导社区非政府组织、团体等在德育方面,提供教育赞助、教育场所、教育人力支持。同时,街道社区要挖掘场域范围内各类资源,如社区非政府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实践资源和教育人才资源,让社区德育获得更多支持、保障,有培植孕育德育的土壤。

2.多元参与支持社区德育共享共建

社区德育需要非政府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多元素加入。美国弗朗西斯·福山提倡“社区发展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更需要公众参与”[8]。因此,在社区治理中,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援助外,还需要社区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支持与参与。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社区内的俩宝贝康养中心参与了社区德育,为当地青少年提供了敬老爱老活动的场所,社区居民感知到要爱老、敬老、养老、陪老,同时社区内的老年康养中心也得到了社会关注,社区各类机构提供支持帮助,康养老人也在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情感慰藉。因此,通过多元化参与社区德育的共享共建,将更有力度地推动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