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医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作者: 王相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其专业的实操性与专业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大思政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医学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坚持医路初心,夯实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技能,强化专业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健康事业参与度。从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两方面切入,由“所学”到“所为”,在劳动教育中探索“专业+”的创新创业道路。

[关    键   词]  大思政背景;医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16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其专业的实操性与专业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医学生劳动教育,厚植医学生的劳动情怀,培育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育人的效果是发展医疗卫生行业,进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大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

大思政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新任务和新使命,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引申与扩大,更具有系统性与整合性,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直接体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大思政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突破了理论与实践的藩篱,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形成了教育合力,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是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应有之义,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系统思考、不断探索[2]。

(一)鲜明的思想性

大思政教育的“大”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所的扩大,摆脱了思政课时空的束缚,但其核心与本质仍是鲜明的思政教育元素,始终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思政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共同点,建立联系、有效衔接,在教育过程中涵盖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最终目的仍是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劳动教育, 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 从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品德、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 赋予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新动能[3]。在此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在劳动教育的目标、手段、过程、评价等方面突出鲜明的思想性特征。无论劳动教育以何种形式为载体、何种方式运行,教育全过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使学生以行动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承担育人、育才的重要任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劳动精神入脑入心,发扬社会主义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突出的社会性

大思政教育在育人主体和育人内容上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在育人主体方面,大思政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育人主体的统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更新换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其内容和形式都存在局限性,越来越多的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等。多元的育人主体担任不同的角色,家庭、学校、社会等育人主体共同发力,全员育人格局愈加凸显。在育人内容方面,单纯的书本知识和学校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接收渠道多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尤为重要。“四史”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人民鲜活的生活更是最好的素材,正所谓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打破信息封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广大基层是学生增长见识、了解国情的大课堂,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基层,走入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三)显著的实践性

大思政背景下的教育手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单纯灌输式的知识教授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更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离开教育实践,理论知识将变得干瘪无趣,扁平机械化。所谓大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际行动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突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4],三个方面的内容皆强烈体现劳动实践特征。高校应基于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教育过程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落地、落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用好教育资源,在纪念馆、博物馆、基层社区等感受中国变化,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情感共鸣,在实践中学深悟透,提高个人素质,将劳动教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医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既要看到“通过劳动”的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又要看到“关于劳动”的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5]。医学生是未来人民生命健康事业的守护者,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医学生的培养是关乎生命健康的重要事业。劳动教育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是“必修课”,对于学生医术、医德的养成都十分重要。

(一)坚持医路初心,夯实专业认同感

医护行业是直面生命的职业,肩负着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医学生成长成才之路重任在肩,课程难度较大、培养周期较长,是一条艰苦的成才道路。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十分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而无论是从课程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医学专业的课程都是十分繁重的。而学生从高中转入大学,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业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更有部分学生对医学还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动力,导致学习纪律松散。在高校实际的育人工作中,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没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学业困难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业困难问题越发严重,学生的学习动能严重受挫,形成负向循环,最终对医学专业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劳动教育之中,学生能够深入生动的实践之中,切实感受专业的重要性,在身体力行中坚定专业信仰,夯实专业认同感,保持医路初心。

(二)提升专业技能,强化专业使命感

医学专业应以国家卫生健康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导向,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医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通过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教育,学生必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医术和医德,最终服务于国家健康事业。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主张走进社会,强调动手体验,这与医学培养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特色发展的新篇章,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服务他人,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医学生走进火热的人民生活中,在身体力行中用医学专业服务人民群众,真正用专业反哺社会,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感受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期待,强化专业使命感,形成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价值观。也只有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崇尚劳动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健康事业参与度

当前部分医学专业的劳动教育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且缺乏专业特色,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问题[6]。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贯彻“新医科”视阈下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必须将劳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7]。相比其他专业,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更要突出医学专业特色,更要聚焦人民的生命健康,特别要辐射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基层地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到基层用专业服务人民群众,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助力送医下基层政策。同时,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与奉献,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等,科普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这也有利于医学生仁心医术的培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扬“赤脚医生”精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聚焦健康事业参与度。

三、医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对劳动教育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多与少”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与获得[8]。医学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培养目标和历史责任,突出医学专业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为价值取向,拓展共建平台,以“文化—专业—服务”为主线,通过实施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两大主要路径,结合理论讲授、情境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着重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探索具有医学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劳动理论教育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理论教育是劳动实践教育的基础。医学生劳动理论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理论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应围绕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因此,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是劳动实践教育的基础,能够认清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大政方针,才能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理解“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社会需求。(2)专业理论教育。医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应区别于其他专业较为基础的劳动教育,转向用专业服务,发展更具医学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从劳动实践教育的参与比重来看,低年级学生参与较多,但是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他们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还不够强,操作能力还有欠缺,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有限。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如基本的应急知识、安全知识,血压血糖测量方法等。此外,还包括专题理论知识,如护理专业知识、老年保养知识、学龄期儿童基本知识、口腔健康知识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支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医学院校应在学生入学后分项目、分章节开展系统的专业劳动理论知识教育,以便之后有序开展劳动实践教育。(3)传统文化教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劳动教育与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对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劳动过程中,各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大学生处于拔节育穗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头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溯本逐源,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能坚定信仰与初心,践行青年使命。同时,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受地方文化。因此,劳动教育要选取适当的内容,融合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思想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