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意义新探

作者: 唐娜 张新华 纪兆东 陈玲云

[摘           要]  从我国古代、国外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重视,阐述新时代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教育现状明确高职院校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紧迫性,进而分析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助力作用、对领会工匠精神要义的积极作用,明确高职院校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041-04

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做出各部门协同抓好劳动教育的全面部署,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提供行动指南,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研究热度持续攀升,但截至2023年1月15日,在知网搜索“高职 日常生活劳动”,仅有三篇相关研究论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紧密结合专业发展,但就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劳动教育更多关注内涵解读、宏观理论方面,极少聚焦高职教育阶段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研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等方面细化了高职院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同时也肯定了日常生活劳动作为高职劳动教育的三大内容之一,不仅不可或缺且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从教育内容来说,日常生活劳动较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最基础也最普通;从教育对象来说,高职生多数已成年且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针对高职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必然要有所区别。对于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的高职学生来说,进一步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意义何在?

一、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社会各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远古时代,先民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劳动与天地抗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众多故事反映了先民们努力生存的劳作内容。虽然在古代劳动过程中物质性占主导地位,但劳动的精神性得到丰富和发展。劳动在围绕生存技能提高的同时,逐渐与教育相结合,形成简单的劳动教育。

就个体而言,我国古代劳动教育主要以家庭为重点进行,以家风家训形式加以肯定。如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对子女的劳动要求表述得十分明确:黎明天将亮时就要早早起床,起床后要洒水打扫庭院,保持屋内屋外干净整洁。夜幕降临了就要休息,要亲自将门窗锁好并进行检查,不可假手于人。通过严格践行日常生活起居中最简单的劳动,使子女养成早起早睡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自己动手的良好劳动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勤劳品质。再如曾国藩家族有名的“八字家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中“早”即“起早”,“扫”即“扫屋”。作为一代名臣,他也同朱子一样,将每日早起、打扫房屋纳入家规进行严格要求。我国古代名人将这些平凡琐碎的家务劳动纳入家训家风中,足见他们高度认可劳动对孩子良好品行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肯定参与日常生活劳动是古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重要基础。

就社会来看,我国古代同样注重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作为农耕文明国家,日常生活劳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如皇家历来重视农历二月初二。晋代文史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里记载,“三皇”之首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二都要“御驾亲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周武王率文武百官亲耕。宋元时期,二月初二既是“耕事节”,又是“劳农节”“踏青节”。明清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会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扶犁耕田。再如著名的“亲蚕礼”更以隆重的仪式表达皇家对劳动的推崇。《春秋·谷梁传》记载:“天子亲耕,王后亲蚕”。为表达对农业、蚕业的至高崇敬,每年仲春吉日,由皇后亲自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我国古代统治阶层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劳动,这与农耕国家的特点密不可分。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崇,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得以肯定。“智如禹汤,不如常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古人用诗句赞美劳动、称颂劳动,在精耕细作中,中国劳动文化得到长久的延续,勤劳则成为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美德。

(二)国外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国外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就通过课程体系设置重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中指出:英国“面向未来生活”的劳动教育模式包含烹饪与营养必修课,旨在培养中小学生学会烹饪这项关键的生活技能;美国的家庭特别注重对孩子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养;日本“家、校、社会相结合”的劳动模式中,家庭劳动以家务活动为主要内容,开设家政课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劳动知识、技能。[1]

另外,国外的劳动教育特点鲜明。首先,国外劳动教育内容比较全面。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相对完整地融入了培养独立意识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如德国的劳动教育课设五种专用教室,其中烹饪教室、缝纫和编织教室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家政技能。瑞典在小学阶段设置的家政课包括食品、膳食和健康方面内容,要求学生会安全使用厨具,能根据个人能量和营养需要准备膳食。其次,国外劳动教育安排比较系统。他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劳动内容的进阶式设计。如日本在小学阶段结合第一产业侧重让学生参与手工制作等体验性活动,初中阶段注重劳动方面的体验性学习,以树立劳动观念,高中阶段参与学习第二、三产业相关的劳动体验活动,着重渗透职业观念。最后,国外劳动教育方式比较日常化。日本学校的家政课重在培养学生烹饪基础、衣服整理和保持房间舒适的能力。芬兰的家政课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制作食物;学会合理使用水、天然气等与生活起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国外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内容丰富、部署系统、注重日常实用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纵观古今中外,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社会各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印发则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曲霞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一文中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至少表现为:通过劳动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和为了劳动的教育。[2]套用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显然也体现出这三重转变:明确实施重点在于通过劳动,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实施、参与日常生活各项劳动任务,床要铺地要扫,劳动不能光说不练;摒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错误意识,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科学教育,认识到“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是个人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好“为了劳动”的准备,即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让学生做好踏上社会进行劳动的准备,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再一次印证了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准备成为“劳动者”之前的必要准备。

二、高职院校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劳动教育现状迫切要求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1.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有利于直接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特点

劳动教育强调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从消费、享用为主的心态转为生产、创造为主的心态,实现自立自强,创造社会价值,奉献他人和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劳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那当前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是怎样呢?据南京师范大学K12技术与工程教育中心2019年对全国1292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职业理想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主持人”“网红”“老板”等比较时尚的职业受欢迎,愿意当工程师的比例仅占2.06%,绝对比例为男生1.7%,女生0.36%,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师的劳动“太辛苦”“又脏又累”“有时还有风险”等。[3]学生的职业倾向代表着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主持人”“网红”“老板”这些职业在体力劳动上付出相对较少,较易产生名人效应,收益较快较大。而工程师需要付出较多脑力、体力,收入相对普通,收益周期较慢。可见,不少学生的择业态度是“四不”:不苦、不累、不脏、不穷,这个现象令人担忧。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就要让他们从小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简单来说,部分青少年存在“不想劳动”的不良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我们亟须“自始至终地弘扬劳动,搞些有用的东西”,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的职业选择。从最基础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着手,充分利用其日常性和便利性开展教育。中小学必须开足开齐劳动技能课,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教育,提高编织、手工、绿化等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教育。家庭要重视家庭劳动的培养,要求孩子完成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劳动义务,如摆放和清洗碗筷、打扫房间、铺床叠被等。将热爱劳动落实在逐项每日必做的家务劳动中,由外界要求逐步转换为劳动观习惯的养成,进而内化为尊崇劳动。通过家校共同配合,以躬身实践为路径养成劳动规矩。重视在劳动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以期“知行合一”,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

2.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普遍存在轻视和弱化劳动教育的客观问题,本该在中小学阶段作为重要内容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未得到有效落实,造成学生各年龄阶段劳动能力不同程度的脱节。近年来,大学生高分低能、生活不会自理的新闻频现。学者顾红英在《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书中也提道:在一些新闻中,报道了大学生入学的情景。有的大学生入学之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会洗衣服,只能靠洗衣店度过大学生活。[4]虽然大部分大学生不会有这么严重的生活自理问题,但这些新闻也严肃地提醒我们: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刻不容缓。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大学开设劳动课,实则是“补习”。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就业,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重要责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就要教育学生肯干、会干、能干。如果高职学生连清扫、整理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劳动都不肯做或做不好,如何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呢?在中小学阶段,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家庭,家长应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劳动实践,完成孩子劳动习惯、个人清洁卫生、感知劳动乐趣等方面的培养。但此阶段未达标,学生就已经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大部分高职学生为寄宿生,每年有近10个月住在学校。因此,高职院校成为教育主体,必须承担“补习”任务,弥补家庭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