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师徒制”工作室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作者: 王之怡

[摘           要]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中高级技术人才培育具有较突出的作用。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首先分析“双师师徒制”工作室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要求以及教学实践方式,就教学内容重构、关注反馈交互、创新教学形式、组织项目教学等内容进行研究。最后回归理论,结合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探讨“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高职教育共性建议,包括热点利用、技术应用等,进一步推动“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发挥作用,优化职业教育工作质量。

[关    键   词]  “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建筑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057-04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9786所,其中技工学校2492所,高职学校1518所,在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万[1]。此外,少数地区也建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但数量较少。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也较好,截至2022年末,省内高职、中职院校分别达到40和322所,学生总数超过80万人。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国《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名师工作室的思路,陕西等省份也一体遵行。考虑到“双师师徒制”工作室的建设和应用时间尚短,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不利于其价值发挥。本文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就其优势、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服务未来的职业教育工作。

一、“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及其优势

(一)“双师师徒制”工作室概述

师徒制工作室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采用传统师傅教导弟子的模式,提升职业教育中师生交互的质量,使学生可以快速适应学习、见习环境,以有效提升个人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则是师徒制工作室的一种,其特点在于工作室内的导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建设该类工作室系统提出于2019年,2019年10月17日颁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重点培训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建设1000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用于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质量。包括陕西省在内,各地教育部门、管理部门均积极投入资源组织“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建设、申报,取得了积极进展[2]。当前我国多个职业院校内设有师徒制工作室,为其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二)“双师师徒制”工作室的优势

“双师师徒制”工作室的优势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便于集中发挥师资力量优势,促进学生成长。二是便于组织校企合作,改善见习工作水平。三是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学习、见习环境,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基本特点来看,首先,“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内导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另包括企业导师以及具有专业能力的其他教务人员,这些人员的共同特点在于精于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思想素质,以该类人员为中心组织工作室建设,有助于集中教育资源服务职业教育管理,使工作室内的学徒能力快速得到提升。其次,“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可以作为与企业合作的纽带之一,将企业导师纳入工作室范围后,该类人员可以结合企业需要、工作室学徒特点,与“双师型”教师共同商榷教学指导方案、思路和方法,使学徒能力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得到提升。最后,“双师师徒制”工作室没有脱离师徒制工作室的一般范畴,主要以师徒形式发挥教师作用,通过更多交互、合作,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使“双师型”教师个人能力更突出,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系统内师生的成长[3]。

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般问题

(一)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1.内容建设简单

当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存在内容简单的问题,在课程知识分布方面缺乏可变性,以教材、阅读资源和辅助资源为中心,没有根据见习需要、企业需要等进行必要加工,学生只能根据现有计划、借助教师指导机械式地完成重复学习,难以发挥主动性,也不能有效重构知识,学习效果无法保证[4]。

2.学情分析不深入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比较强调统一性,以保证教学效率,其优势在于能够以稳定的方式方法完成知识传递,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学情,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可能因学习进度问题而失去学习热情,影响其全面成长、学习习惯培育[5]。

3.教学设计落实较难

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一般需要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及规范,参考装饰行业企业规章规范、室内设计师岗位要求和“室内设计师(初级)”证书考核大纲,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拟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设计。受学生学情、师资力量配置等因素影响,如学生学习进度差异、课程实践性不高等,很多教学设计虽然比较完善,但难以充分落实。

4.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部分学校组织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新方式、新手段的应用,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课程建设创新意识不强,也影响具体教学工作。如学生尝试了解新的装饰设计理念、方法,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予以呈现。在学校没有建设信息化教学机制、没有组织相关课程建设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应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效果难以保证[6]。

5.反馈分析不足

当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的典型问题之一是缺乏反馈分析,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组织课程建设时,以本校既往工作经验、教师主观经验、其他学校的经验等为主要参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比较固定。此模式能够保证教学稳定性,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无法有效收集来自学生的诉求,学生以及部分教师难以结合教学需要进行有效反馈,不利于课程建设的优化。

(二)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关注统一化、效率化,教学形式稳定但比较单一,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质量。如教师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将建筑装饰设计知识进行拆解,传递给学生,这能够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效果,但不能让学生充分通过直观方式了解理论的实践情况,如室内装饰色彩搭配、建筑外层装饰效果等,教学直观性和最终成效无法保证。

2.教学组织缺乏新意

职业教育关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亦然。但当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不够完善,组织方面缺乏新意。教师采用课堂集中授课的模式传递基本知识,以统一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动手能力,上述方法虽然成熟稳定,但互动性不强。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难以保证知识分享效果,可能导致学生建筑装饰设计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掌握参差不齐。

3.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当前建筑装饰设计教学实践能完成一般知识的整理传递,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多元评价,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学校由教师、教务人员进行评价,不能从企业、学生和用户角度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结果不够客观[7]。也有部分学校关注期末考核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为重点,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4.总结分析不深入

教育工作带有长期性,包括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在内,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其具体推进情况,实时组织跟踪、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改进。目前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实践对总结、分析等后置性工作关注不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后不再分析存在的不足,或不作深入分析总结,使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难以被察觉和处理,持续困扰教学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改善存在不利影响。

三、“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的课程建设要求——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

(一)教学内容重构

“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要重视教学内容重构。原则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筛选重点知识,之后以比赛、项目学习等形式使知识内容以新的方式投入教学工作中。如要求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确定一个具体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内容的自我处理、整合和具体运用。以“空间搭建”为例,可由教师在师徒模式下指导学生确定“任务书制定、平面设计、界面设计、软装设计和总结汇报”等学习内容,以16学时完成教导。指导、鼓励学生以真实室内装饰设计项目贯穿整个全案设计周期,并要求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结合在校完成的模拟、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工作流程等,完成理论知识的吸收运用,以案例完成知识重构。

(二)学情分析利用

“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教师应加强对学情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情况、认知和实践情况、学习特点。在师徒制模式下,教师可通过反复沟通评估学生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室内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居住空间装饰设计原理等。同时分析学生对岗位工作、设计调整、客户的认知情况,最后确定学生的学习意愿、能力特点。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组织课程建设,原则上应保证课程建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也能匹配其技能现状,避免早期引入复杂知识、后期缺乏教学深入性的问题。

(三)强调教学设计的落实

为保证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效果,首先应关注教学设计的可实现性,要求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得到落实。实际工作中可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成为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设计技能全面、创新思维活跃的设计师,并达到“懂理论、能设计、善创新”的建筑装饰设计员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要避免盲目应用虚构项目,应在“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请企业导师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思路和方案,作为学生编制设计成果文件的依据。最后还应保持“双师型”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的良好沟通,随时向学生提供指导,保证教学目标逐步实现。

(四)丰富教学手段

“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要求适当丰富教学手段,在保持常规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以及所需软硬件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与“双师师徒制”工作室内的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明确其具体教学和学习诉求,为工作室配置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各类虚拟现实软件等,作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

(五)关注反馈交互

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应关注学生需求,“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反馈的方式,使后者的需求、建议等得到关注和尊重,及时用于改进课程建设。教师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保持沟通,同时开放信息化交流反馈渠道,通过日常交流、信息化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工作室还应组织教师、学生、企业三方互动,将教师和企业的建议与学生的建议融合为一个整体,集中反馈给工作室负责人以及学校管理者,进一步组织课程建设、优化其中的不完善之处。

四、“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的教学实践方式——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

(一)创新教学形式

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双师师徒制”工作室视角下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要重视工作室管理,原则上应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在校内开展校企合作室内设计项目,学生全过程参与实训教学。工作室可细分为若干区域,包括实践区、理论指导区、模型区等,关注不同区域建设的针对性,提升互动价值和空间。尤其是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工作室实践区需要配置足够的计算机、信息化设备、模拟软件,使学生能够随时根据教师指导、个人思考所得进行模拟实践。“双师型”教师则要通过线下或远程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灵活指导、实时干预,提升师徒模式下的指导、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