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时代”下的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 徐立熬 韩清霞[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生活。社会交往在“微时代”得以重塑,生活空间扩大,社会时空压缩成“微时空”。在这种压缩的“微时空”里,人类各种思想碰撞交流,相互竞争。在这一时点的高校大学生,社会认知思想正在形成,面对复杂的“微时代”往往会显得有些迷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的科学引领显得尤为重要。从“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进而探讨“微时代”状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169-04
“微时代”的兴起和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的“微”信息充斥着生活,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微信这种交流软件的发明者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给微信定位那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之下,出现了新的生活特征,人们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交流的空间增大,全球信息在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即时性、碎片化的信息堆砌成新的“微”世界。“微时代”的背景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问题、新现象,“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把机遇和挑战放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平台、教育方式等的改变。只不过是在教育形式上换了一种教育的媒介,把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碎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方面不是很明显。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方面产生了两种态度,一是创新无效论,保持原有的教学形式,二是形式转化的创新,忽略创新的实效性。两种态度的形成源于对“微时代”了解不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不足,从而在提出对策的时候存在认识的偏差。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影响
“微时代”的大学生有着基本的“微”工具。主要表现在微信、微博、QQ等工具。这些工具集休闲、娱乐、交流于一身,满足了大学生的基本网络需求。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基本上大学生都具备了三种以上的“微工具”。“微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微表达”的时尚。处在对新鲜事物存在天然好奇年龄的大学生,“微表达”成为时尚,在“微表达”的时尚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精练短小的语言表达形式。诙谐、俏皮的表情符号表达,加上犀利、幽默的网络语言,受到了学生喜欢。内容上,呈现出贴近生活的语言形式,各种新的网络语言不断显现。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客观上促进了汉语言的发展。短小精悍的语言促进了“微阅读”的发展。各种短消息、网络文章和小短文,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的“微阅读”形式,契合了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和当代大学生“快”文化的需求,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
“微时代”从社会时空和社会交往两个层面改变了社会生活,进而必将深深地影响到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行为过程。认知过程来源于行为过程,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合成为社会的统一规范,形成总体的认同,同化为文化的核心。人们在交往中重新塑造认知,形成特定的思想品德。“微时代”下的社会时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压缩在同一个网络空间中,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交融、碰撞、建构,突破了封闭文化下唯一性和合法性的状况。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群体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产生各种文化观念,在网络中相互竞争和交流,从而对旧有的思想文化产生扬弃,诞生独立创新的思想。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为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了挑战,固有的社会交往方式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个体成员在特定社会组织形式中的角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微时代”的社会交往模糊了传统社会组织的界限,使个体脱离了特定社会组织和特有的社会组织身份。各个社会组织个体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重新组成不同的社交组织,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些网络组织的行为规范,对于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学生难以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微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话语权的挑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表达自己意识的场所,成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获取意识形态不再只凭借课堂、班会、运动会等这些传统的形式,途径的拓宽,使学生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意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专家、学者的权威话语支配权受到了削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微时代”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微工具”带来的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碎片化”的信息构成,在理论的传播中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信息无限制的阅读和接受的特点,更容易使大学生学习和交流。但是由于信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无限制的意识形态滋生,各种意识形态在“微工具”中不断碰撞,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难以把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在虚拟的空间里,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碰撞,难免会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影响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高校的思想工作教育者对“微时代”如果认识不足,不能够运用“微工具”的优势掌握话语权,就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渐失去话语权。
(三)“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微时代”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随时随地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微时代”增强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新意识的存在,促进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了“网络快餐”文化,这种思维教学模式很难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课堂上就产生了思维的对立。一方面,学生需要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固有的教育理念已经形成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变遇到教学主导者和管理者的抵触,形成了相互矛盾的局面。
(四)“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于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微时代”的环境下,便捷、及时的交流,人人都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都具有话语权,包容发展的网络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社会的热点、焦点是大学生乐于关注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把枯燥的内容呈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这些内容属于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导致学生对思想教育内容排斥。课堂出现了不和谐的场面,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思想政治内容多以说教、命令的口吻夸夸其谈。而讲台下,学生不知教师所讲的内容,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微”信息的发展,充实了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微时代”下,为了迎合大众和满足大众的猎奇思维,提高点击率,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文化品位极低的网络作品发布到网络上,对处在思想形成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和影响。思想教育内容的把控和选择是“微时代”思想教育所遇到的一个问题。
总之,“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来源于课堂教学和网络两种途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网络内容纷繁复杂,辨析和控制存在一定困难。
(五)“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等统一组织的学习模式和学校的墙报、网站、宣传站等校园文化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微工具”的积极引导,利用各学院的公众号等“微工具”,以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种途径各有优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导性、针对性的特性,针对各专业的实际状况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也存在滞后性和单一性的缺陷。“微工具”带来的思想渗透,来源广泛、及时、平等的特点,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但是,信息的泛滥和复杂,学生分辨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分析教育途径,服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转变
“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问题、新现象,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形式,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地改革创新,密切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需求上来。工作的基本观念从“我要给学生讲什么”转变为“学生需要我讲什么”。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去发现问题,从发现的过程中寻找知识的真谛,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改革创新,以一种创新的精神去看待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的产生是一个逐渐被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主流,高校作为社会思想潮流形成的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滋养土壤。青春时代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每一次变革创新年轻人都会是时代的先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遇到新问题、新现象的时候,应坦然面对,冷静分析,去除糟粕,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去接纳新鲜的事物。摒除“堵”“反对”“放任”等不科学的思想教育观念,紧扣青年人的思维特点和社会发展潮流,为学生树立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供给转变
“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教育内容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影响自己思维的内容。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由于其枯燥、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的排斥。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再故步自封,而应顺应时代潮流,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紧扣大学生思想特征,围绕时事热点,紧随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社会热点,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原理,去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在实践中去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升华。搜集当代英雄楷模,以主流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传播当代的主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的转变
“微时代”多种教育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客观条件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分析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根据这一形式,打造一系列有思想、有内涵、有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使这些产品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加强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的管理和引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引领理性、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统一构建“微工具”的客户端,积极开通学校的官方微博,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网络中。比如,鼓励学生开通校园直播,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目前,各二级学院都有自己学院独立的“微工具”平台,用网络语言、趣味表达、碎片化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工具”开展工作,积极开通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客户端,熟练使用“微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微工具”做到愿用、能用、善用,使之逐渐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把握“微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掌握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行为偏好,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环境,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法,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