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奚广生

[摘           要]  茶学专业是梧州学院在广西开设较早的涉农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较高教学水平。以茶学专业为支撑的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为广西普通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求,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手段、校内外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茶专业教学过程与茶产业生产过程对接。

[关    键   词]  新农科;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01-04

①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教育厅新农科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NK2022016);2019年梧州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项目编号:Wyjg2019A058)。

作者简介:奚广生(1967—),男,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相同,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导致培养的人才趋同化、无特色,高校转型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组织开展示范性产业学院遴选,以茶学专业为支撑的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为广西普通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应用型建设的再深入,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企业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服务广西茶产业发展需要。

一、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依托的茶学专业是涉农专业,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不到70%,近三分之一学生是通过调剂招录到茶学专业的。学生报考前不了解茶产业,对茶学这类涉农专业认可度低,入校后少部分学生思想消极,学习主动性较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农但不爱农思想普遍存在

梧州学院茶学专业在校学生253人,来自农村学生占比89.6%,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2021届茶学专业共有44名毕业生,只有15名学生从事六堡茶生产、加工及营销相关企业工作,专业对口率占比34.1%,毕业从事本专业比例较低。目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乡村人才振兴,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艰苦,经济收入与城市差距大,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成为普遍现象,制约乡村产业发展。

(二)教学方法传统,培养的人才不能服务产业需要

一是教学方法没有更新。沿用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学生被动学习,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建立。每学期20个教学周,用17周讲授理论课程,余下的3周进行考试,没有专门实习周,导致实践学时比例低,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没有形成。校外实习企业很多,学生以参观为主,校企合作流于一纸协议,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

(三)茶产业缺少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茶产业是广西特色优势产业,是绿色富民、接二连三产业,承担着支撑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广西政府重点扶持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广西山区群众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按照自治区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区各类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未来五年,梧州市六堡茶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六堡茶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通过走访梧州市种植、加工茶企得知,各企业大专以上毕业生不足10%,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二、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按照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任务书要求,落实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86个观测点的具体任务。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等措施,强化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与茶产业人才需求之间“最后一公里”通道,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构,强化与生产企业对接

按照自治区教育厅文件要求,现代产业学院要单独设立组织机构,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设院长1名,由隶属梧州学院的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副院长2名,其中1名由梧州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兼任,另一名由梧州市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领导兼任;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并配备1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校企合作等日常运行工作。这种机构设置既保障现代产业学院与茶学专业的衔接,也便于共同开展教学改革。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茶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成立由企业参与的茶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课程的契合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契合度。搭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两大平台,确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为三大支柱,强化素质教育为根本,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达到40%。茶学专业应具有茶树资源普查与评价、引种驯化、品种选育、种植生产、加工陈化、成分分析、新产品开发、茶旅文化及营销9个方面专业知识及18种技术能力。增强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层次人才指在人才队伍各个领域中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或处于专业前沿并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影响的人才。围绕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努力创造“事业吸引人,感情凝聚人,政策激励人,待遇留住人”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改善现有教师结构。近三年来,学院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已有教授、博士、硕士18人入职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解决六堡茶种植、渥堆及陈化等环节关键技术,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提高六堡茶核心竞争力。通过教师下场锻炼、校企联合办学、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外聘六堡茶技艺非遗传承人等兼职教师8人,建立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四)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了“精化理论、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将“1”分散到不同学期,制订详细的1年顶岗实习实施细则,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徒的“双身份”制;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导师”制;学校、企业的“双主体”联合培育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茶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施“厂中校”“订单班”等多种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从课堂抓起,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学方法要质量。改革传统的 “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探讨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将“植物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评品”“茶叶新产品开发”等课程搬到野外、田间、品评室及实验室,现场教学,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具体、形象、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联合企业建成教学案例库及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较好地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及提升教学质量。

(六)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茶专业有植物实验室、土壤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育种实验室、栽培实验室、茶叶加工实验室、茶叶评审实验室、茶学综合实验室、茶饮料实训生产线、六堡茶加工中试生产线及2个茶园12个实验实训教学场地。二是确立省级科研平台。学院与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共同获批自治区级的“广西六堡茶种质创新与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与梧州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获批自治区级“广西六堡茶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这些共建的研究平台,解决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过程中关键技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在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原则下,已与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天誉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花香六堡茶有限公司、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六堡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生外出实习、教师下场锻炼提供实践操作空间,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教师申报科研项目,要求有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市茶类竞赛、行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区级及市厅级各类奖66项。三是增加大学生创新项目数量。项目内容来源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学生参加国家级、区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8项。四是学生积极参加行业认证的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如评茶员证、茶技师资格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共获得证书137项。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大赛及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多种途径,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五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成立社会服务小分队,参加“三下乡”等活动。2022年多次组织学生到茶园种植基地向种植户传授专业知识,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计划体系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方式。旨在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优秀人才以及专业人士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动手本事以及应变本事的有效方法,深受各大高校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