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冼晓丹[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逐年增加,而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则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地方院校角度来看,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贺州学院开展新一轮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审核评估背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69-04
①基金项目:贺州学院2022年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贺州学院为例”(hzxyzcjg202202);广西教育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专项“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教学效果及质量评价研究”(2022ZJY302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的探索与研究”(2022ZJY2479);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2022JGB37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专业评估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2019JGA317)。
作者简介:冼晓丹(1984—),女,汉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作为国家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贺州学院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通过构建与新一轮审核评估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本文以贺州学院为例进行了探讨。
一、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理念较为陈旧
在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中,学校在教学质量评价理念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评估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自我评估就是个人行为,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自我评估可以缓解师生关系、激励教师发展等。二是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新一轮审核评估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表层上,对于具体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并未深入展开。三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和脱节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理念缺乏创新,缺乏科学、客观评价标准等。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科学严谨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评价体系是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标准、工具和方法的总称。一般认为,评价体系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和测量,以确定其内在质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的一种活动。从功能上看,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从发展趋势上看,评价体系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从侧重于外部质量标准向关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和办学水平转变。而目前,贺州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各专业在评估中缺少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评估,导致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缺少对师资队伍的综合性评价,导致教师结构不合理。三是缺少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估,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三)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社会三个方面。学生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受评者,但也是最主要的评价者,学生评教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学生评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其真实性、客观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当前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成为目前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是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当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另外,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高度关注并给予高度重视,但社会各界对高校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必要和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二、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近年来,贺州学院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赛促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构建全面覆盖的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社会评教为抓手,建立学生评教与教师评教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过程与培养结果相统一为目标,完善“三全育人”管理机制;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途径,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同时,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实际情况,学院不断优化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管理,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1.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面覆盖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适应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院构建了一套比较全面、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主要做法是:
(1)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贺州学院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制定了《贺州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方案》(2023版),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同时,按照“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修订了《贺州学院本科专业类课程设置指导意见》(2023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课时比例。
(2)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学院构建了由“校级—院级—教研室”构成的三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管理系统主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构成,由教学副校长或校长负总责。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教学督导、质量评估与考核、教学规范工作整改督查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资源保障;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从二级学院层到专业教研室(中心、科室)层逐级明确责任,从宏观到具体,确保教学质量得到落实。教研室主任、督导通过课堂教学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同时,学院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制定了《贺州学院本科学生评教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完善课程评估制度及过程监控体系。
2.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构建全面覆盖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关注过程、服务师生”的原则,完善了学院教学质量工作制度体系,健全了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师评价与激励等各项管理制度,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构建了覆盖整个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教改领导小组,建立教改工作领导机制,组织开展教改工作调研和指导;加强制度建设,通过修订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制订《贺州学院教学工作规范》《贺州学院课堂教学秩序管理规定》《贺州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全面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学院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制定教师教学质量与师德考核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课程质量有了根本保障。
3.建立学生评教与教师评教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评教是指教师、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过程、结果和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的认识,分析并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为提高学生评教质量,学院应要求教师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次课程教学情况评价,即学期末学生对本学期所上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每节课的出勤率、课堂纪律、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等);要求各专业任课教师每学期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两次课程教学情况评价,即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教工作更具针对性,学院在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中,应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和完善。如调整原有的“课堂出勤率”指标(以不低于95%为宜),增加“课堂纪律”指标(以不低于60%为宜)。同时在原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基础上,增加“课堂互动次数”和“课堂提问次数”两个指标。通过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1.高标准建设人才队伍
一是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出台《贺州学院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贺州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等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突出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大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技能竞赛、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广大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与桂林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学竞赛和自治区级及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竞赛。三是突出青年教师培养。学校完善“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方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留学等。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立项建设,将其纳入学校“双高”“双师型”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提高中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的数量和质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四是突出人才激励机制。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和广西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教学比赛。
2.高标准建设实践基地
学校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举措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