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作者: 朱德全 董柏余 周培富 冯瑶 姚秋萍 卫亚丽

[摘           要]  微生物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了解微生物及其性状,掌握微生物相关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相关职业能力。随着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有效推进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提出推动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及建议,确保学生有效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

[关    键   词]  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93-04

①基金项目:本文受202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思政专项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朱德全(1980—),男,汉族,贵州遵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教育命题,其为我国后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思政教学,要将思政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通过课程教学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1]。

微生物学是制药工程、药学、中药资源开发等药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生态分布、感染免疫、分类鉴定、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在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微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联系紧密[2]。“互联网+”在很多行业都得到应用,与高校教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3]。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4-6],针对如何开展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本研究提出在此模式下的改革措施和方向,通过微生物学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一、重新确立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学习本课程需要学生达到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对一门课程整体教学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要进行思政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对其课程目标进行重构,重构后的课程目标既包含传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包含思政目标,并且两个目标应相辅相成。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的传统课程目标包含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三个主要教学目标,重构后的教学目标除前述三个目标外,还包含思政目标,其中思政目标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具体涉及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增强学生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7]。思政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而是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课程中体现民族情怀、职业道德等的思政内容,从而实现思政目标。

二、有效探索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微生物学课程是药学类专业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8-10],学者对微生物学不断研究的漫长岁月中,无数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医学、食品、药物等领域相继出现,解决了人类的温饱、医疗、健康等问题,给全人类带来了福利,其过程蕴含诸多课程思政元素:“微生物学”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微生物学与科研精神、微生物学造福人类等。这些元素正是课程思政的良好突破口,成为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思政教学的良好载体。配合实验课、实践教学[8-10],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实践技能,还能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微生物的研究历程中饱含着诸多微生物学家的付出,甚至很多微生物学家不惜以身试菌。这些科学家不仅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而且敢于挑战权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推动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11]。如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其在提出胃溃疡与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假说时受到很多同行的嘲笑。为证明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溃疡与胃炎发生的真正原因,其将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液服下,并得了严重的胃溃疡,成功用身体证明导致胃溃疡与胃炎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又如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在进行沙眼病原菌的研究中将致病菌接种到自己眼睛中,并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其随后又从自己眼里分离出病原体,并经过一系列研究表明沙眼病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即衣原体,成功打破当时流行的沙眼“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这些科学家的事迹无不体现了其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能为学生提供榜样力量,有效促进学生向前辈学习,敢于创新,并坚持真理。

(二)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病毒”章节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实例,依托学生的亲身经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另外也可通过名人事迹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授,如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顾方舟,其被人遵称为“糖丸爷爷”,他为避免幼儿遭受脊髓灰质炎感染之苦,即使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也毅然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研究期间甚至以身试药,最终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从而让千千万万幼儿不再遭受脊髓灰质炎感染之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顾方舟的颁奖词是“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为拯救遭受脊髓灰质炎之苦幼儿奋不顾身的顾方舟,以及其他为微生物发展做出努力的科研人员都充分体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都值得学生学习,都是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的重要素材。

(三)挖掘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其文化自信

虽然我国对微生物的研究较晚,但很多科学家对微生物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与学生分享我国相关微生物研究的一些先进成果,让学生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伍连德在1910—1921年间依据近代微生物研究方法对鼠疫和霍乱病原进行研究,在我国首次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支专业化预防鼠疫的队伍,此项成就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又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汤飞凡等人最先对沙眼病原体进行分离和确认,有效促进相关领域的进步,并且其团队在极其简陋的实验条件和极端困难下,努力为祖国提供抗战所需的抗生素和血清等药品,并研发了防治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疫苗,为我国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国是免疫学的起源地,在唐代我国中医就已经应用“人痘”进行天花的预防,并且此方法传播至俄罗斯、英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直至18世纪“牛痘”发明,沿用了1000多年。

三、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

随着各线上学习平台功能越来越完善,慕课资源越来越丰富,为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的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可以充分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药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一)做好线上思政引导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进行资料查询、小组讨论,也可自主进行测验,有效发挥学生在线上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教学效果。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线上教学将思政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为微生物学思政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12]。如在进行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发布线上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对我国药学微生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自主进行查询,掌握我国微生物发展史的同时,对我国微生物取得的成就和一些科学家的精神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在进行原核微生物学习时,可以设置任务题目,让学生自主查询发现沙眼病原体——衣原体的科学家,当学生查询发现是我国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时,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线上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思政的途径,结合所学章节内容,通过设置线上讨论和任务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二)加强线下思政渗透教学

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的思政教学是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渗透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思政教学是隐性的,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思政内容的学习[1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积极做好思政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首先,教师应积极挖掘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做好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其次,教师在线下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不仅学习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而且学习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言谈举止,所以教师应严于律己,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职业精神,同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应保持良好的言谈举止,爱护和关心学生,让学生有效体会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感,通过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思政熏陶,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线下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有效把控教学时间,避免过度穿插思政教学,思政教学应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让学生从一点一滴中不断积累,通过自主性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能力[14]。

(三)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在对药学类专业微生物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将思政成绩也作为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归入总成绩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时,除进行期末考试外,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其中学生平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思政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10%,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其中,思政过程测评的主要方式包括: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依据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在布置教学任务时,除布置课程方面的相关任务外,另外布置思政方面的学习任务。教师可统计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关于思政方面的话题讨论情况,作为学生的平时思政成绩。同时教师结合微生物学课程的章节内容为学生布置专门的思政课程任务,按照4~6人进行分组,就思政教学任务进行文献查阅、组内讨论和PPT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就任务完成情况通过PPT方式进行汇报。教师依据各小组汇报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思政评分,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在对学生布置作业和平时测验的过程中,可适当增加思政方面的题目,并按照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思政评分;在期末测评中,可适当增加思政方面的题目,并按照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思政评分。总之,思政与专业知识不同,学生的思政水平并不能通过一次考试进行测评,而应结合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合理和准确。

四、拓展教学实践空间,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是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机遇,拓宽教学实践空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加强课程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线下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实践技能和实际分析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课程的特点设计线下实验环节,以此进行课程的实际应用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实践课程和实验室开放等形式,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分析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挑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