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探究

作者: 汪蔚

[摘           要]  首先,从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广告策划课程需要正向的意识形态思维两个方面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课践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从学校层面对专业课思政教育的现状做了概括性分析,并剖析了专业课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策略。最后,分享了从教以来讲授广告策划课程时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以此尝试通过专业课通道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同时也希望给同行教育者提供有关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  广告策划;专业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037-0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贴近社会需求,走产教融合之路,为社会输送精准复合型人才。本文着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试图找出一些可以落地的策略供高职院校参考,同时分享了笔者这几年来有关广告策划课程的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同行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一、专业课践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引领课程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找到契合点,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思政教育,是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加快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课亟须思政教育

专业课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这个共识无可厚非,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探寻专业课和思政点的融通,特别是要基于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职教育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广告策划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树立学生的品牌意识,助力企业形象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丰富品牌的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唤醒营销的良性循环。通过培养目标的设定和执行,为企业输送对口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职业之路打好“底色”基础。以上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包含着思政教育,由此,必须以专业课为抓手深植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教育。

本课程的讲授内容有广告主题理念、广告决策因素、广告信息主体、广告目标受众心理、广告主题的确立、广告创意的思考和表现、广告投放等。每一个模块知识点的内化都是建立在广告策划者对世界和社会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的,很多“冰山”之下的品格、个性和心理想法都是看不见的,但这又恰恰是广告策划不可丢掉的基石。端正广告策划的态度,提炼正向的主题,挑选巧妙的表现手法,引领社会方向标,担负起广告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些都需要课程思政教育的导入性引导和过程性渗透。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课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目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出台了一些人才培养改革举措,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体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理念,加大公共课的教育力度,减少专业课的学时,从总学时、实践学时和学期均学时三个方面调整人才培养的修订方向,让课程思政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渗透进学生教育工作;课程标准需遵循专业教学知识点和课程思政元素相契合的原则,在细化章节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将思政元素嵌入其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课堂教学方面,从授课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想方设法地加入思政元素,尽量做到顺其自然,弱化学生的反感情绪;实践教学方面,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感受来自企业人士的文化洗礼。可以说,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是很大的,这得力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实施。

然而即便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的偏差

有教育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课程的内容“平移”至专业课中,教师以说教者的身份在专业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违和感。教师讲课显得生搬硬套,学生听得如坐针毡,整个课堂氛围频出“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正常输出和接受。另外,也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必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尽量在每一次课上都有课程思政教育的痕迹。这样的“高标准”要求会让教师疲惫不堪,绞尽脑汁地想思政元素,却没有精力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讲授的课堂设计。

(二)对课程思政主体的误解

课程思政一经提出,很多教育者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认为必须高高在上地教育学生如何爱国及团结互助、如何懂法及爱岗敬业。所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都是来考查学生的,教师将自己置于课程思政教育之外,搭建好舞台,等着学生表现,自己则成了看客。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并没有下沉到课程思政的教育过程中,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样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

(三)对课程思政场合的固化

有些教育者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场所就是课堂,在课堂中进行思政元素的输出也就完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走出教室,课程思政也就随之结束。这种对课程思政场合的简单理解,让我们忽视了课堂之外学校、企业及社会场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我们不能忘了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忽视环境和事件对人的影响作用,有时候非正式场合的教育意义一点都不逊色于课堂教育,更不可低估校内的“校企共育”张力或学生下企业锻炼的“蜕变”魔力。

(四)课程思政方式的单一化

有些教育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喊口号、讲政策等说教形式。这些形式是最基本的思政教育形式,适合在思政课程或者班会课上使用。而在专业课上,这些基本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不是说不能运用,而是更多的时候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进行[2]。

很多课程的思政教育设计得合理有度、长短适宜,但学生只停留在“听过”般的浅表层面。也有教师尝试通过实践学时来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但也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理解上的不足,需要不断摸索,探讨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发展和成人成才的道路。教育者可以从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时安排两方面去努力尝试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做到“高职教育,大有可为”。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厘清课程思政内涵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将课程分成两个模块:公共课和专业课,就像棋盘上的楚汉分界线将公共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两者的界线,立体且全面地开创共塑“德才兼备”人才的局面。思政课程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教育学生,专业课要以“责任田”的形式管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段“水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顺理成章地具备一定的德行和修养,才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2]。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详尽列举了不同专业需重点融入的思政内容。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并非节节课都要体现,没有找到切入点就不能强行融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对于可以找到切入点的章节,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炼思政元素,安排合理的课堂时间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切忌喧宾夺主。

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言行,一切具备真善美特性的元素都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来源点。

(二)重塑教学内容,找准课程思政元素

现行教材内容更多是从专业视角去编写和集合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需结合思政元素重塑教学内容。广告策划课程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广告理念、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文案等都需要较高的意识形态站位,必须杜绝一切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广告做法,特别要规避有可能给儿童及青少年带来的不良模仿隐患。

根据广告策划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可以提炼以下课程思政元素。广告概论部分,在讲解广告主题理念时强调广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广告环境调研部分,在讲解数据收集和分析时强调求真求实的品性;广告策划部分,在讲解广告创意时重在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广告经典理论部分,在重温前辈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磨砺虚心向学的品质。通过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潜心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政元素。

(三)改变教学模式,认清课程思政主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如此才能水到渠成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平时的课程中。

专业课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将思政元素完美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点;对于理论概括性强的章节,可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针对相关问题开展资料收集,课堂进行汇报;对于实践性强的章节,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展示、讨论自己的作业。具体做法是除了在课上开展实践教学外,还需要延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完成一些课外的实践作业,比如寻找街头巷尾有创意的广告海报并拍摄下来、动手拍摄一段校园文化的宣传片、举办真实品牌的广告语征集活动等,一系列实践学时的安排让整个专业课的思政教育鲜活起来。

以上教学模式的穿插运用,目的就是要规避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一方面教师用心备课,设置好思政元素融入点,做好“底色调试”;另一方面学生配合完成课内或课外的思政教育教学任务,绘制思政教育的“画卷”。整个过程的运作,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是一场教师和学生“双向奔赴”的盛宴,教师准备好精神食粮,学生才能细细品味“入盐入味”的作品。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思政形式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求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齐心协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潜心挖掘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知识的讲解中,寻找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