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探析:困境与路径

作者: 罗玉玲 王磊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世界性议题,数字技术赋能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需要落实在教学层面上,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独立学院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在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软硬件投入不足、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组织建设不健全等桎梏,需要从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完善教学组织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    键   词]  数字化转型;教学改革;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049-04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推动高等教育转型成为世界性议题,数字赋能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明确指出:“数字技术蕴含巨大的变革潜能,要找到将技术潜力化为教育变革动力的现实路径。”[1]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2035》。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再到教育数字化转型,一系列密集方案的出台和实施,说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事项。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育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本质和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在高校教学这一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上,就是要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高效,提升教学质量。事实上,为促进现代科技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自2003年起就开始实施一系列课程建设工作,如2003年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直至2012年,国家又将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又推出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加快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人才力量。然而,因其特殊的历史发展历程,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改革过程中,独立学院面临平台设施、资源建设投入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学生自主性不足以及组织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困境,制约着其信息化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虽然独立学院也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020年,教育部发布延期开学通知,鼓励各校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在线教学就此拉开序幕,走向历史前台,也为独立学院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平台蜂拥而至,让人眼花缭乱。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在线答疑等一些优秀教学案例不断被报道。然而很快在线教学的弊端也大量呈现:教学过程受制于网络和教育软件影响,不能流畅进行;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情感体验差;缺少监督,学生学习自律性差……

随着特殊时期的过去,学校教学恢复常态化,全国乃至全球教育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然而正如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特殊时期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特殊时期促进了独立学院的教学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紧迫性。当特殊时期过后,如果所有教学形态都恢复原样,我们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就失去了意义。如何将危机变契机,寻求信息化教学改革新思路,是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

在此情况下,本文作者以所在高校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调查、访谈工作。特殊时期,通过发放线上问卷调查、电话咨询、查看教学视频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线上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恢复线下教学后,又针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并结合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记录,分别从传统课堂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互动情况、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大量校本数据,掌握师生诉求,并通过对结果的整理分析、讨论,基本了解了当下独立学院教学中面临的状况和困境,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多层面原因,探索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为提高独立学院课程教学质量,推动“教学革命”走向“质量革命”提供可行性路径。

一、独立学院教学现状调查

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到,师生层面都认同传统线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僵化,亟须改变。然而针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持续变换,师生反应有所不同。教师对此状态表示能接受,而学生则比较反感。究其原因,教师多是考虑能节省通勤时间,而学生则是因线上教学的新鲜感已不复存在,部分学生甚至开始怀念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种种好处。而师生都认同课堂教学能够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感情和共情能力。

其次,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之前有部分教师较为抵触,由于特殊原因,被迫选择使用某个教育技术平台,学习一些教学软件。但是经过几轮的持续磨炼,目前任课教师基本都已经运用熟练了,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具备基本技能;对于各种教学平台,教学App的使用已经很熟练。在此基础上,有一部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的意愿也非常强烈,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利用线上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设计,建立同步或异步SPOC课等。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师对教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持不理解态度,存在抵触心理。而且,部分尝试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师也存在过度使用教学工具的现象。

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良现象,师生之间有截然不同的诉求。教师层面认为学生有“三不够”:学习自主性不够、自律性不够、参与教学互动活跃度不够。而学生层面则反映出,部分教师“满堂灌”现象依然严重;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软件主要用来点名、签到,意义不大;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效果掌控不够;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理论空洞,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督导的反馈中也能够看出,教学评价不高的课程主要有几类:一类是公共课程。这与学校公共课程通常都是大班甚至是超大班授课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公共课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承担有一定关系,兼职教师上完课就走,导致师生缺乏交流,学生受益低,收获感差。而另一类课程是教师在课堂上全程自我输出,满堂灌式的授课,类似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相对普遍较低。

二、独立学院教学数字化转型困境之因素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被诟病,线上教学模式也落入了窠臼,在数字化转型中,独立学院遇到重重障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发展历程较短,实力不足,投入不够

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高校,其办学经费几乎只能靠学生学费,因此在教学经费的投入上相对欠缺。面对现代化的教学需求,无论是硬件设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购买,还是软件方面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投入都不够。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上,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比例大,且多数都是“校”对“校”招聘,直接走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素养欠缺。有的独立学院几乎没有专职教师队伍,靠外聘教师兼职教学,造成教师对本校课程改革缺少精力、缺乏动力、缺失兴趣。因此,尽管数字化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独立学院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对MOOCs、SPOC、“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形式反映迟滞。

(二)独立学院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处于“能力恐慌”状态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主要表现在筛选教材、组织课堂内容、批改学生作业、组织试卷进行考试等量化性操作。延续多年的模式让教师陷入了固定思维舒适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海量教学资源喷涌而出,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什么和学什么,对于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学生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甚至会对教师所教知识的权威性产生怀疑。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要对传统授课形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整个教学过程全环节进行颠覆性的范式改革。对部分教师而言,对自身教学能力迭代、提升缺乏信心,存在较严重的“数字化”焦虑情绪。

(三)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陷入教学误区

其把“教学工具”当成了“教学目的”,注重技术的“器”,忽略了教育的“本”,教学创新“形式大过于内容”,为改而改。比如,有的教师热衷于花样翻新,各种App、各种小视频轮番上阵,不一而足。视频资源仅仅只是发个链接给学生就没有下文;课堂内容翻转到课后却并没有及时进行考查等。最终导致师生都不堪重负,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忘记了创新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而非展示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熟练度。[3]

(四)基层教学组织结构缺乏

独立学院很多专业都是一个教师承担一门甚至几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教学任务繁重,在课程教学创新上也都是单打独斗,极少以团队方式进行。但是伴随着先进科技的不断融入,创新课程教学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教师团队之间的思维碰撞,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仅靠教师个人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完成良好的数字化教学改革。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近几年又重新获得青睐,说明创新课程教学需要集体智慧,需要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而不是徒有其表的热闹。

三、提升独立学院教学数字化转型之改革路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转型已经是未来社会主要的发展趋势,其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而高等教育作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应当在全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但是当前独立学院的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突破现有桎梏,积极寻求突破路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涉及资源开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的综合工程,为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需要进行宏观统筹规划,微观逐步改进,各方面力量协同合作,才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独立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一)转变整体教学理念是根本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各项工作前行的根本。有什么样的理念,才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进行数字化教育改革需要进行整体协调,但是当前独立学院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没有完全和数字化教育相匹配,因此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需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地普及数字化思想,引导全体师生提升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大相关宣传,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境,要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探索和思考,不断地努力和突破。学校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数字化发展思路,形成从上到下的行动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贯穿数字化转型思维,形成一个完善的数字化教育体系。教师应系统学习和实践OBE教育理念,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思想转变和实践转变。教学过程不再围着教师转,教师也不再只关注授课任务是否完成,而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及时关注学生需求。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完善学习评价手段,实现教学范式变革,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字化教学探索和研究中,还应适当增强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从宏观的思想观念、微观的方式方法两个侧面进行转变和创新。只有不断尝试新方法,才可以不断地创新,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