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作者: 赵斌

[摘           要]  从整个教学实践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师、学生、外部环境等方面确实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党的二十大“育新人”是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新人”界定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立人”思想大体相吻合。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培育出能够适应新时代伟大变革、能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代“新人”。教学中通过树立思政目标、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手段等途径达到“育新人”成效。

[关    键   词]  党的二十大;“育新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05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文学是要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去改造世界。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要用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入脑、入心,就是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培育能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代“新人”。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现存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戏剧影视、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面对新形势,对照党的二十大“育新人”要求,从整个教学实践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师、学生、外部环境等方面确实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师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主观认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一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专业课教师囿于传统育人理念,简单而机械地灌输专业知识,缺乏新时代价值引领,未能充分发挥课程“育新人”的导向作用,很难全方位提升“育新人”水平。还有一些教师固守“纯文学”教学立场,强调文学独立性、审美性,花费大量学时讲析学生喜欢的徐志摩、张爱玲等作家,对能够彰显“育新人”的普罗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等革命性作品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育新人”的价值引领。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缺乏“育新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新时代“育新人”精神。如教师讲授《王贵与李香香》等现代文学作品时,对其中富含的“育新人”精神视而不见,这样无益于“育新人”教育的实现。

(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主动学习和阅读兴趣不够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富、思想多元的新时代,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和个性情感表达,对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普遍缺乏认同感,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不感兴趣。据现有资料显示,很多大学生中国现代文学阅读量少,偏好读网络小说,对经典缺乏深度阅读,导致学习上依赖教师讲授,很难达到“育新人”的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不太熟悉,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些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一直追求塑造“新人”,表现在艰难境遇中有探索生命与个性解放精神,这是“育新人”的力量源泉,教学中要利用好。

(三)外部环境亟需加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

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发展也遇到了挑战,世界格局巨大变化引发中国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中国价值判断也日益复杂、多元,随之文学被市场化、边缘化。 在此语境下,我们更应该牢牢坚守“人民文艺”的引领作用,发挥文学以文化人与“育新人”的作用。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学时近年来不但不增加反而被大量缩减,这势必影响“育新人”的效果。

二、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

党的二十大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为党和国家的兴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丰富的“育新人”理念,蕴含着深刻的“育新人”价值。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任务。

(一)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溯源

中国共产党“育新人”是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同步发展的,聚焦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与发展,与社会、时代变革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并且“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一百年来,我们党将“育新人”理念实践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革命与建设时期,聚焦“育新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培育了一代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直以来有“育新人”理念。从毛泽东倡导的“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育新人”理念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从江泽民“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胡锦涛“四个新一代”“八荣八耻”新人观,都聚焦于“培育时代新人”。

到了新时代,面对百年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造就新时代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育新人”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一句话,“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铸魂育人”,强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党的二十大,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新人”理念,强调、突显“育新人”价值。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学”观及其教学改革

党的二十大“育新人”就是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新人”界定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立人”思想大体相吻合。从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到梁启超的“欲新一国之民”,都表现为文学观念的革新,具体落实到“立人”主题。晚清以来,时人认识到必须有新的“民智、民力、民德”才是救国之本,正如梁启超所说:“新民为当务之急,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5]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来看,“新民”“新人”是文学发展始终如一的内在动力。鲁迅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事举。”[6]中国现代文学“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而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7]其中,育新人是核心要义,强调启蒙、觉世、审美等“育新人”功能。具体言之,鲁迅的“立人”、陈独秀的“最后觉悟之觉悟”的国民、李大钊的“青春之我”,实际上都是呼唤、造就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和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8]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育新人”资源,挖掘利用好这些思政资源,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新人”理念,可以发挥榜样在育新人中的示范作用。如挖掘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民族、国家出路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升育人效果。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立人”的学科特性,使它在融入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具有天然的优势:“文学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是与启迪其对文学的审美感悟过程相伴相生的,既有着与思政课程同构的显性因素,又以其文学的审美特性而发挥着隐性功能。”[9]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能够通过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为青年学生“修身”“铸魂”。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坚定不移用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指导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新人”。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要拓宽“育新人”途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0]帮助大学生成才,从而实现“为党育新人”“立德树新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1],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2]。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13]。如何把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着力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依托,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有责任担当,实现“育新人”的价值旨归。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唤醒大学生主体自觉,激励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反复地感知“为党育人”的责任担当。

三、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实践路径

五四以来,文学界有了强烈的描写“新人”的要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确立了塑造工农兵“新人”“新英雄”的中心任务。可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刚好齐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14]。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高度一致,波澜壮阔的革命催生了大量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富含“育新人”精神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一)树立思政目标,多层次强化“育新人”导向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赏析作家作品,感受其中的育人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分析作家作品中“育新人”元素,多层次强化“育新人”导向。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挖掘现代作家作品所呈现出的爱国情感、使命精神、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等思政资源,引导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如讲授小说《家》时,教师应该鼓励大学生勇于掌握自己命运,把个人理想同新时代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要做到将党的二十大“育新人”理念融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思政,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用“五四”等现代精神激励学生树立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二)挖掘教学资源,多维度发挥“育新人”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通过教授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挖掘“育新人”理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价值判断、文学鉴赏等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指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整合各方资源,“探准各门学科中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15]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富有“育新人”教育资源,可以多维度发挥“育新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相伴而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聚集了丰富的“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能实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育新人”目标。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作家如鲁迅、老舍、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人的生平及事件,向大学生阐述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