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感教育的老年大学生声乐课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 夏凌林[摘 要] 针对老年大学生声乐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进行探究。通过文献综述,提出老年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声乐课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基于情感教育的老年大学生声乐课教学设计策略,包括: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情感,采用个性化教学法,增加互动环节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情感抒发,使声乐学习成为情感沟通的途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会演出,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老年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调节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生活满意度。为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 键 词] 老年大学生;声乐课;情感教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173-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教育不仅关乎老年人的学习权利,也关系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的重大社会问题。音乐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老年大学的设立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其中,声乐课作为老年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目前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还存在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交流的问题,无法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开展声乐课情感教育的教学设计研究,对推动老年大学声乐教育发展,促进老年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老年教育与老年大学声乐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老年大学学生学习动机与需求,提出老年大学应注重情感交流与互动,关注学生需求。研究认为,老年大学声乐课应强调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兴趣。此外,从情感教育视角探讨了艺术课教学设计。国外方面,提出老年学生声乐学习可获得情感满足感。现有研究主要从老年教育与声乐教学各自角度进行分析,鲜有从情感教育视角设计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式,首先分析老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情感需求,提出开展声乐课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然后依据教学设计理论,提出老年大学生声乐课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为老年大学声乐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老年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老年期心理特征
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都在这一阶段呈退化趋势。根据发展心理学,老年期有以下基本心理特征:
1.感知能力下降,处理信息速度放缓。这与大脑各部位的生理退化有关,老年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下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信息。
2.记忆力衰退,遗忘增多。这主要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衰退有关。老年人记住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学习新知识较慢,且易遗忘。
3.思维死板,接受新事物困难。这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老年人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能的难度增大,思维不够灵活。
4.情绪不稳,自卑心理增强。这与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社会地位变化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易感性、多愁善感,自信心下降,自卑情绪增加。
5.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压力能力差。老年人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压力时,调节能力较弱,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6.人际关系收缩,交往圈子狭小。随着亲人朋友逝去,老年人的社交网络萎缩,增加了孤独感。
这些心理特征表明老年人在知识学习和情感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引导。老年大学生也面临这些困难,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帮助。
(二)老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在老年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也会遇到特有的心理问题:
1.自卑情绪
部分老年学生因退休后社会地位降低、能力衰退,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等负面情绪。例如,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贡献减少,生活地位不如从前,这些自卑感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在课堂互动时不够积极主动。
2.人际交往困难
老年人社交圈子变小,感到与青年人代沟较大,在老年大学学习中与其他学生交流不够。部分老年学生性格内向、不愿融入新的集体,这些人际交往困难会导致老年大学生的孤独感加剧。他们在课堂上不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
3.目标选择困难
部分老年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程选择困难。比如选择兴趣课程还是技能课程存在困惑,这会导致他们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意愿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4.学业焦虑
部分老年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担心记忆力下降,无法适应老年大学的学习任务,产生焦虑情绪。考试时更加紧张,生怕自己表现不佳。
5.抵抗教学方式改变的困难
部分老年人思维较为保守,不适应老年大学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焦虑。
6.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部分老年学生会对人生价值产生怀疑,认为余生没有目标,增加抑郁倾向。
由此可见,老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人际交往困难、选择困难、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与生活质量。
三、声乐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声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声乐学习可以带给学习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声乐演唱是一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演唱中可以体会到音乐的快乐、激情等复杂情感。例如,演唱节奏明快的歌曲可以带来欢乐,演唱抒情歌曲可以抒发内心情感,演唱力量充沛的歌曲可以传递激昂情绪。在演唱过程中,学习者的情绪会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产生共鸣和渲染,获得审美愉悦。
同时,声乐交流也是一种情感沟通,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例如合唱需要彼此倾听配合,独唱者通过歌声传达内心世界,观众在欣赏中可以感同身受。尤其是对于处于人生最后阶段的老年人来说,声乐学习是连接自己与他人的桥梁,唤起共鸣,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舞。
因此,声乐学习非常适合作为老年人情感教育和交流的方式。教师应当重视声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帮助老年学生在演唱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升华,这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声乐课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
当前,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还存在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交流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法强调发声技巧、音准训练等,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足。但老年学生正处在情感丰富而脆弱的阶段,仅注重技能训练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老年学生的情感需求。
相反,在声乐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老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采用积极的情感激励。例如,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在课前进行短暂的寒暄,化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在教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曲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演唱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情感反馈,有助于老年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声乐课教学需要注意激发老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声乐活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抒发,从而令声乐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这对于满足老年学生的情感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三)情感教育在声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在声乐课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丰富声乐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唱富有情感的民间歌曲、艺术歌曲,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愉悦、抒发负面情绪。比如选择抒情式的艺术歌曲,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以将内心的感伤融入歌声,获得情感的宣泄。
2.增强人际交流与理解。通过声乐合唱等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倾听、体恤,增进友谊。合唱需要彼此配合协调,这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学生也可以分享各自的演唱体会,互相勉励。
3.提高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情感需要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使声乐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演唱,引导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的美。
4.提升情感调节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声乐演唱平复负面情绪,提高情感管理能力。忧郁的学生可以选择演唱欢快的歌曲,陶冶情操。
5.增强自信心。学生通过声乐演出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上台演出,给予适当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感。
6.丰富文化生活。组织学生音乐会,可以让他们欣赏各种演出,获得审美享受。这也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体验。
四、基于情感教育的老年大学生声乐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
1.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能力。根据该理论,教育不应仅关注智力发展,更应重视学生情绪、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学习情感表达和调控的能力。
应用情感教育理论指导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可以使声乐课成为老年学生情感抒发和交流的途径。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在演唱中表达内心情感,并学习调节负面情绪。同时,组织声乐演出等活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对满足老年学生的情感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应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根据该理论,教育过程应该尊重每个学习者的独特需求,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发挥个人潜能。
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教师应该关注老年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需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根据老年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老年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演唱,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老年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情感支持,让老年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获得情感满足。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该理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学生基于原有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和意义。
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老年大学声乐课教学,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老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场景,演唱富有画面感的歌曲,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以主动构建音乐意义。教师也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人物,更能融入学习。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歌曲的意境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