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视域下公共音乐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 卢致苑[摘 要]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公共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有着独特的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成为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培育具有中国底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以美育人 以美铸医”的教育理念,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格局。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05-04
思政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挖掘高校课程的思政内涵,发挥好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形成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2]。医学院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有其鲜明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构建起医学院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一、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格局下,如何更好地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构建各门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和有效途径,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有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医学院校公共音乐在“课程思政”中有其独特优势,加强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公共音乐鉴赏的“课程思政”作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内容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同时,以公共课堂教学形式,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融入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使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教学育人效应。
(二)培养德技双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加强公共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公共音乐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中,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校、爱家这一主线,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审美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植家国情怀、传承红医精神、加强品德修养,以“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增强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切实担负起救死扶伤重任。
(三)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抓手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长效机制”[3]。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提高全体教师尤其是公共音乐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意识,加强思政教育、强化育人的使命、履行育人的职责;深度挖掘公共音乐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育人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地域优势、专业特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案例库,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育人格局。
二、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遵循高等教育课程的普遍规律,又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在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育人效果方面,我们要看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现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
为了解“课程思政”在高校公共音乐课中的落实现状和效果,课程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大学一年级医学专业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知程度、公共音乐课程应有哪些思政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内容的程度等方面的16个题目,主要情况如下。
1.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问卷结果显示,48.1%的学生通过“学校宣传,教师、同学”知晓,31.5%的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平台” 知晓,18.5%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了解“课程思政”。19.6%的学生“非常了解”课程思政,47.3%的学生“一般了解”课程思政,24.5%学生听说过,还有7.6%的学生和1%的“不太了解”和“没听说过”。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和媒体宣传,了解“课程思政”的学生比例不高。
2.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内容的认知。22.9%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需要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3.2%的学生认为需包含“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民族团结教育”、22.9%的学生认为需包含“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教育”、21.5%的学生认为“吸纳人类文明发展优秀成果的教育”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同时,91.8%的学生认为需包含“培养积极进取精神和正确的胜负观”、97.4%的学生认为需包含“培养团队精神”、92.2%的学生认为需包含“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91.8%的学生认为需包含“培养自强精神培养诚信意识”、86.7%的学生认为需包含“培养人际交往能力”、83.2%的学生认为需包含“培养规则意识”、34.7%的学生选择“其他”。从认知观念看,以上“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显示得较为集中。
3.公共音乐课教师在授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程度。74%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有意识、经常性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只有22.4%的学生认为教师只偶尔融入思政教育,剩余的3.6%的学生认为不清楚和不了解是否融入了思政教育。面对这种情况,应该进一步加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通过184份问卷,可以了解到公共音乐课“课程思政”的现状和运用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进行不同的实施以及策略变化,使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开展得更有效。
总之,问卷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通过公共音乐课的学习,磨炼了意志,增强了自信、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增强了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课程思政”不仅增强了思想观念,还提升了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院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音乐理论和音乐鉴赏知识的传授,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的情况。公共音乐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全员、全程、全课程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对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公共课教师育人的职责理解不充分,缺乏主动担当“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公共音乐鉴赏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学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目前,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共音乐课教师在教学理念、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局限,音乐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容割裂的情况,部分课程融入了思政教育内容,但缺乏系统思维,没有整体规划,思政育人元素深挖不充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没有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3.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体系化建构
“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课”理念格局、“隐性思政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环节。“课程思政”不是大学生的思政课,也不是哪一门课或几门课程在设置上的简单增减,而是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科、各类课程全覆盖的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专业方向多、课程多、公共课杂,而“课程思政”建设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案例库还未建立、配套的教材建设不充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评价标准不够健全,缺乏系统和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4]。
三、推进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医学院校紧紧围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探索公共音乐“课程思政”的规律、模式及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构建起公共音乐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基本目标,真正产生协同育人效应。
(一)培育有“中国底色”的医学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则在培育新时代医学人才的论述中添加了“中国底色”这一前提。
在医学人才的内涵中,主要体现出医学院校学生应该树立理想信念、练就本领、担当责任,立足当下、扎根人民、直面问题,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中国底色”则是在体现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共音乐教育应该培养适应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发展,养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艺术观。明确了教育的重要任务,统一了教育者怎样培养人的思想,对公共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二)强化任课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6]。而任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的育德能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认真研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等,深入课堂、学生以及教育教学各环节,开展调查研究、组织集体备课、深入学生宿舍,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在用心、用情、用力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不断在转变教育教学和育人理念中增加教育价值的维度;不断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强化公共音乐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公共音乐实践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目标要求
公共音乐课程在学习的目标、培养方案及实施方式上虽与思政课有一定的不同,但其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所谓“同行”,就是课程体系的有序设计、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它需要紧紧围绕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进行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合理定位、教学有序分工、各学科相互配合。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任务是针对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面对的大多数是医学专业学生,他们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比较活跃,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教学的动手或动口的学习明显感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公共音乐教师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精神,在公共音乐实践教学中,从内容、形式、载体、效果以及学生感受等各环节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公共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以“唱响时代旋律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专业班级建立活动小组,每小组以找红歌、讲红歌、唱红歌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将此项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以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红色歌曲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演唱特点、了解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知识、音乐家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在感悟音乐作品的同时,激发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得到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熏陶,拓宽知识视野,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