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与路径

作者: 戴雁琴

[摘           要]  在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算法推荐技术、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以及青年思维方式的选择性和差异性都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在算法推荐技术的普及下,信息内容的“把关权”、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社会主导价值的信任度和客观事实的真实性都受到挑战。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更加自信、自强和富有思辨精神,但也容易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思想困惑。为应对这些挑战,探讨了新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和路径。

[关    键   词]  新技术;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21-04

21世纪,新技术以其独特的速度和广度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技术革命不仅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机遇,如在线教学、虚拟实验室等,还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然而,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算法推荐、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虚拟现实的出现使学生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多样思潮的影响,这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讨新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和路径,不仅有助于高校应对当前的挑战,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全和全面的教育。

一、新技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算法推荐系统已经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社交媒体到在线学习平台,这些算法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历史行为为其定制个性化的内容,从而影响他们的信息选择和认知范式。这种新技术背景下的个性化推荐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机遇。他们能够迅速地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吸收知识。

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过度的个性化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现象,使学生仅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思维模式中徘徊,难以接触和认识到多元的观点和知识。并且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学生更容易受到同龄人和公众舆论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导致学生过于追求热门话题和流行趋势,而忽略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新技术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高校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这个技术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

二、现行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以下是现行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一)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石。数十年来,政治理论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了学生能够系统地、层层递进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系统性。通过有序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复杂的政治理论知识。此外,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能够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需求进行灵活教学。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显得有些过时。纯粹的理论教学难以吸引数字时代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互动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

(二)实践教育

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实际性和直观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组织和管理。第二,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三)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然而,网络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网络中的干扰信息多,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网络教育可能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影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团队和组织活动

通过学生团体和组织,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其意识形态教育。团队和组织活动的优势在于其多样性和互动性。这种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意识形态教育中。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确保每个活动的质量,如何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心理咨询和辅导

对于有特定心理需求的学生,高校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服务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服务能够直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提高其学习效果。但这种服务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并且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学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三、新技术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下高校学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以下是几种创新方法,可供借鉴。

(一)数字化课程和资源库

在数字化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意识形态教育构建数字化课程和资源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创新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材料、互动练习工具和在线测试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动态的学习环境。首先,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视频、动画、图表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使复杂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互动练习工具如模拟演练、在线讨论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加强其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最后,在线测试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检测学习效果的工具。通过定期在线测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加强学习。

但数字化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包括内容的策划、材料的制作、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等。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与专业的教育技术公司合作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选择。这些公司不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还可以为高校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系统开发、后期维护,确保数字化课程和资源库的高质量和稳定性。

(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开辟了新领域。这些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将学生引入三维的虚拟环境,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育内容。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VR和AR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经历历史事件或模拟政治决策。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但这些先进技术在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如高昂的开发成本和虚拟环境的真实性问题。因此,高校在采纳这些技术时需要慎重考虑其可行性和效益。

(三)智能推荐系统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智能推荐系统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该系统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和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为他们提供最匹配的学习资源和方法。与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方法相比,智能推荐能够确保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了实施这一创新方法,高校可以考虑与专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和优化智能推荐系统,确保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高效应用。

(四)在线社交学习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线上互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也可利用这一趋势推进意识形态教育。通过构建在线社交学习平台,学生得以在集中的环境中讨论、合作和分享,从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社区。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这样的平台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确保平台的功能性和用户友好性,高校可以考虑与经验丰富的社交媒体平台供应商合作,共同打造一个贴合学生需求的在线社交学习空间。

(五)移动学习应用程序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学习已经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移动学习应用程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途径,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和吸收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空间限制,还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偏好进行学习。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具有显著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在等车、休息或任何零散时间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结合现代技术,这些应用程序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实时反馈和互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学习体验。当然,开发一款高效、用户友好的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并不简单。它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合理设计用户界面和交互流程,以及持续优化和更新内容。为此,高校可以选择与专业的移动应用开发公司合作,利用其技术和经验,共同打造一个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移动学习应用程序。

四、新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路径

新技术的涌现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但如何恰当、有效地实施这些新技术,确保其在教育中的最大效果,是每所高校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需求分析与目标明确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需求分析与目标设定成为首要考虑的环节。首先,明确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关键。不论采用何种技术,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对学生的需求分析不仅仅是了解他们希望学什么,更是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习惯、兴趣点等。这样的深度了解可以帮助教育者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对于喜欢通过视觉和互动学习的学生,可能更适合采用VR或AR技术;而对于喜欢自主探索的学生,智能推荐系统或移动学习应用可能更为合适。另外,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也需明确。新技术的引入并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为了补充和完善它。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仍然是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此,高校在引入新技术时,必须确保其真正地服务于教育,而不是成为教育的负担或干扰。总之,明确需求和目标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只有在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技术,实现真正的教育创新。

(二)技术选择与配合

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技术选择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每种技术,不论是虚拟现实、移动应用程序,还是智能推荐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基于前期的需求分析,高校需要仔细权衡,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群体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