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助力健康中国为载体,多科性大学落实医学教育“三全育人”
作者: 田晔 刘小燕 刘群红[摘 要]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础在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安徽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多科性大学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医科教育,在助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活动与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本领提升的深度融合、同步发挥 “三全育人”和服务社会作用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起到有力支撑作用。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三全育人”;多科性大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29-04
高等医学教育把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同落实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深入探索[1]。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省属综合性大学首个举办医学教育的高校,坚持探索多科性大学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学校聚焦职业安全健康,积极推进“服务国家战略”和“适应医学变化”新医科建设,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同步发挥 “三全育人”和服务社会作用[2]。着重探索如何有效提升专业建设实效及新医科教育建设,开展健康中国背景下基于三位一体提升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完成全层次、全过程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等全方位育人。
一、实施要素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旨在建设以职业安全健康为龙头、在行业和区域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医学教育。依托多科性大学学科资源,抢抓“新医科”建设机遇,构建“理工医融合、医教研协同”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人才。
教师为本,有评价、有指导。更新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吸取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党员教师的表率作用,将党务与业务相结合,以党员为本,为党员发展创造条件,使党建工作更具魅力。对每个党员进行定期沟通和评估,强化分类指导。
明确抓手,有计划、有方法。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三大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信仰,提高岗位胜任力,为健康中国行动添砖加瓦,全体教师主要在助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等过程中培养学生[3]。社会服务实践与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本领提升的深度融合。通过入学的专业情景导入领航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实现课程育人;通过送医送药、村医培训、健康咨询教育、应急救护培训、卫生知识进校园等志愿服务实现实践育人;通过职业健康科学问题研究等实现科研育人。
双向联动,有结合、有分层。教师和学生联动服务健康中国行动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及载体功能的有效发挥。激活党支部与院团委的沟通联动双向调节新机制,将支部党建工作与团学活动相结合,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的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分类开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实施实践活动,达到实践育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服务社会,合力育人的效果。
理顺关系,有激励、有保障。基于健康中国人才需求进行岗位胜任力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必须要理顺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机制。第一,学校制定教学激励政策。在教学奖励和职称政策上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第二,理顺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各专业负责人及附属医院的积极作用。第三,理顺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辅导员补齐医学专业思维短板,以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重视医学实践教学和岗位胜任力提升。
二、实施措施与成效
(一)以服务健康中国为中心,强化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为适应健康中国的“新医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围绕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成果导向教育以及理工医交叉和医教研协同等相关教学改革,建成《医学微生物学》等一批医学教育相关的省级教学示范课、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4]。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岗位胜任力。将课程思政作为积极实践成果导向教育(OBE)、实现多科性大学的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德育目标的重要抓手。
1.注重临床思维培养和岗位胜任力培养
课堂结合课外、线上结合线下、基础结合临床等较好地实践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加强低年级学生分批、分时间段医院见习的环节。从入学开始,通过医学史教育引导学生知道“医源”,通过杰出校友和专家励志报告引导学生熟悉“医道”。
在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中积极推行教学内容的改变、临床案例和教师的引入、试题的设计等措施,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加强基础课程改革,摸索课程整合,鼓励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学教师有效沟通,通过撰写相关案例的锻炼,在现有课程中体现整合课程的目标。基础医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提供线上和线下的临床情境学习资源,积极探索早期接触临床,逐步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由模拟临床环境过渡到真实临床环境;解剖学教学中增加“模拟外科手术”操作教学,根据手术切口的位置讲解器官、血管、神经等结构;生理学教学围绕早临床多临床的理念,结合临床病例重新整合生理学知识,构建知识模块,搭建基础与临床知识通道,有利于形成临床思维;医学遗传学利用临床实际案例将传统的以突变概念、形式、意义以实际临床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程考核中也以临床案例考查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和能力的具备。
医学、伦理学等课程采用“案例模拟+实境实践”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课程与临床结合,加大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力度,并穿插在临床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实践活动、遗体捐献接受站工作、社区健康服务、健康促进宣教、健康扶贫和临床实践基地实境体验等。引导学生带着相关问题讨论、体验患者的疾苦,理解和谐医患关系,较全面地早期接触了医患沟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教学内容。
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探索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作为实验课教学和短期实习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为产教研协同加强我校医学虚拟仿真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探索电子标准化病人(ESP)和标准化病人在基础医学阶段的早临床的培养作用,并积极建设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课程。
2.基于OBE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其一,更新教学理念。教师主动从基于课本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重能力提升和思想引领,将“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利用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业务学习和示范教学等进行培训与交流,将思想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案编写、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教学、教学评价等各环节。
其二,强化示范引领。采用 “崇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大讲堂”线上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名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针对医学院及其临床教学单位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进行线上线下专项培训。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为试点,以教材教案编写和示范教学等方式强化思政落地。
其三,落地教学全过程。利用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全面挖掘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撰写、教案或PPT制作、课堂教学实施、课程考核办法等,探索调整实施策略,从课程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活动的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建设和实践。课程准备结合思政目标建立课程资料库,形成配套课程大纲、教案和考核方案等系列课程资料。课堂活动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性和有效性,优化课堂实施策略。课前发布预习材料;课中通过提问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及时了解学情,评价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后活动从线上线下加强交流讨论,利用各类作业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课后作业形式包括:案例分析、学习体会以及实践作业(结合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社区卫生服务、调研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的建议、健康问题认知调查、校园宣讲医疗法律法规)。
其四,深入挖掘校本案例。开创探索基于“案例模拟+实境实践”的体验式课程育人新模式。通过案例解读和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带着相关问题讨论、体验患者的疾苦,理解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参加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社会公共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和崇高的职业认同感。
(二)以助力健康中国为载体,基于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需求,挖掘和实现育人目标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学校开展了实践教学、创新竞赛和社会服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师生志愿者共同参与社会服务,保障社会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进一步在助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实现“三全育人”。
1.实践教学育人功能不可替代
学校创新临床实践教育体系,面向长三角建设一批高质量医学教育实践基地。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和感染学生。除了日常的课程教学及实习工作的传授专业知识外,教学基地可在学习和生活中将全面融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在各实践教学基地统一安装和调试线上实时巡查电子系统和设备,用于实施线上巡考巡课及示范教学,要求各教学基地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教学活动。创新“线下考试+线上巡考”及“线上考试+线下监考”双模式,组织多个教学基地同时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保障教学和考核的标准化和同质化。我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共建“安徽联合医学卓越班”,共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建成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安徽建设。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基于竞赛、基于成果导向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氛围。通畅各类竞赛的信息发布、咨询和报名通道,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参赛沟通、组队、选拔和培训和参赛服务等各项工作。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如,CBL教学法联合血液净化应急预案演练在本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情景模拟联合案例教学法在培养普外科实习生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新医科背景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现阶段临床医学实习生学习现状及教学策略探讨、危机资源情景模拟教学结合SimMan在临床医学生麻醉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等。
2.健康中国行健康宣教活动
开展健康中国行社区健康宣教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以及正确传播医学知识以及具备救死扶伤的信念和技能。师生组建的健康扶贫队前往贫困村开展健康扶贫系列活动,组织义诊义检、赠送“爱心健康包”,组织医疗组前为乡村医师开展医疗专业知识培训。走进中小学开展医学科普宣传、对师生进行健康宣教在中小学开展校园手卫生的宣教,宣讲利用手传播的病原生物的知识和指导中小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和细菌标本。开始医学启蒙课程,如从听诊器发明的故事和听诊器听心跳开始,引导小学生感受医学,激发其对科学的求知欲。组建“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于骄阳之下 与健康伴行”“口腔健康调查”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服务活动以及健康宣教。通过派发健康宣传手册和防暑降温药品,为居民讲解常见慢性病、夏季和秋冬季节传染病预防知识、艾滋病和肺结核的预防防治措施,普及关于糖尿病、血糖管控、生活方式干预、科学运动教育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体力活动以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