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现路径
作者: 韦美灵 叶子琛 欧琳宗[摘 要] 广西拥有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将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利于丰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途径,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理论素养水平。广西高校应在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教学改革,让地方红色资源与课程实现有效融合。
[关 键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广西地方红色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41-04
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运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平台,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由于与红色资源关联度最大,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优势,应成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广西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具备了众多红色文化教育的素材,如何让这些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提升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认同感以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广西地方红色资源概况
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著名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区内拥有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红色资源,数量较为可观。目前全区有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16个,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单体370多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个[2],其中140多个集中在百色、河池、桂林一带,全区有9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县。这些丰富的地方红色资源成为广西“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各地高校思政课特别是纲要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素材。
二、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的价值和意义
纲要课与地方红色资源分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两者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体”的“两翼”,相辅相成。而地方红色资源的融入对于改进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有着其他教学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广西众多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记录着革命年代在广西地区的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历史,留存着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初心使命的见证,同时也是广西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阵地。纲要课记载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历史,地方红色资源则对这些历史起到重要的印证作用。高校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将广西地方红色资源充分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通过参与地方红色资源的实践教育,能让学生对“四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四史”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让纲要课的教学达到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感高度统一的目标。
(二)有利于丰富纲要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途径
“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推进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传统教学方法局限于课堂的讲授和课本的解读,相对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等历史课的介绍性内容来说,高校纲要课的内容更加偏向理论分析和学术研讨,“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内容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在纲要课中融入地方红色资源要素,可以拓展课程教学维度,将课程从“一维线性”理论教学转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途径的“多维立体式”教学。广西地方红色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非常广,几乎每个地方都覆盖了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的红色资源,使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补充。同时,广西的红色资源大多数距离现在有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史料和素材,利用地方红资源拓宽课程教学途径,可以拉近课程理论内容与学生真实情感之间的距离,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理论素养水平
传统纲要课教学形式偏向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能构建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论框架,对框架内具体的实践内容认知和理解是缺失的。此外课程历史叙事的角度比较宏观,是从整个中国的层面来叙述近现代史,对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地方开展革命和建设的情况少有阐述,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对地方历史的“理论空腔”,以至于课程理论缺少“抓手”,无法“落地落实”,变成“空中楼阁”。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是对接学生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红色资源的走访和调研,能形成国家宏观叙事和地方历史资料的过渡和接轨,形成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并通过实践教学让课程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闭环,从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科学分析和研判能力,并在提升理论素养的过程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史观,增强历史自信。
三、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
纲要课的特殊性决定其与地方红色资源有着天然的联系。要充分发挥广西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构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性质的纲要课教学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强化课程与广西区情联动,实现大学生对“四史”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核心目标。
(一)加强纲要课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要发挥对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要主动对标国家思政课教学要求和教材体系,结合本地特点,强化纲要课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顶层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供给、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创新为重点,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角度,通过学校氛围营造、教师能力提升、学生沉浸式参与、资源全面整合等方式对纲要课的全过程教学改革进行规划设计。在教学氛围营造上,学校要增强师生对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向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拓宽本校课程与地方红色资源联动的渠道,通过对学校周边红色教育基地的开发,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形成“人人学纲要,师生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教师能力培养上,提高教师在纲要课中融入地方红色资源的能力素养,通过骨干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外实践等方式,使教师课程开发设计、内容提炼升华、方法手段革新、课堂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得到增强,保证在授课过程中有能力对广西地方红色资源实行“即插即用”,实现红色资源“从地方到课堂”的平稳转化。在学生主体参与上,激活大学生重现历史情境的体验感和真实感,通过引入校外实践教学、声光电数字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革命年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以增强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整合社会资源上,通过多策并举、内引外联、充分挖掘,有效运用社会资源、线上资源,与广西各地党史办、文化旅游部门建立交流合作渠道,将课程内容与各类社会资源充分整合。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纲要课与地方红色资源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二)推进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再造
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以梳理、挖掘、开发、利用广西地方红色资源为中心,重点打造体现区情、符合校情、走入课堂、贴近学生的红色优质教学资源。一是在确保纲要课教学内容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编纂适合本校实际的红色教学辅助资料,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充分梳理和归纳广西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革命事件、红色人物等红色资源,把体现广西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将广西地方红色资源所包含的内涵融入各章节教学,设计开发红色课件,厘清“为谁设计红色课件、谁来使用红色课件”的问题,并对广西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调查和梳理,做好课件的交互联动界面、图形音像嵌入,将各种红色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的各章节。三是根据不同章节的侧重点和内在要求撰写红色革命故事教学案例,以纲要课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挖掘广西各地典型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元素,撰写红色革命教学案例集,以课外阅读、情景演绎的形式作为课程主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四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弘扬革命先烈和现代先进模范精神,邀请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红色英雄、先进模范本人或后人走进纲要课堂讲授红色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峥嵘岁月和当代红色精神传承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四个选择”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成为英雄的强烈意识,形成更强大的育人效果,使纲要课更具有说服力和亲近感。
(三)探索纲要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将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的穿插运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目的。一是合理运用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小组专题讨论、演绎广西红色故事、分享红色研学活动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广西地方红色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唤醒学生对地方红色资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二是组织开展体验式教学,广西各地数量众多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历史事件和红色英雄人物,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交互体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课程中的校外红色研学活动,能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与历史事件的联动,使“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更为真实强烈,从而在体验活动中达到更具实效性的自我教育目的。三是探索使用混合式教学,针对不同的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尝试采用“慕课在线学习+大班专题教学+小组讨论”“在线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共享教学平台学习+专题讲授+‘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多元立体考评体系”等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组合运用探索出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最优解”。四是拓展和完善教学考评方式,改变以往传统的以单一期末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纳入考评方式,增加红色读书笔记、红色研学成果、线上学习互动等过程考核,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期末考核并有一定的成绩占比,使地方红色资源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考核等环节能实现全覆盖。
(四)实现纲要课教学手段的多维应用
拓展广西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的教学手段,鼓励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同时,为使广西地方红色资源在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广西各高校可调动校内校外艺术设计、影视文化、软件制作、数字媒体等相关各类资源,协助纲要课课程教研室开发包括声光电数字化在内的不同教学手段,以丰富的表现形式丰富地方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深层内涵。强化地方红色音像作品在思政课中的“存在感”和“作用力”,将广西红色山歌、红色诗词、红色影视作品等地方红色音像文化载体融入纲要课教学,在课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鉴赏能力和体验能力;创新广西地方红色资源的展示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外拍摄与广西红色故事有关的微电影、话剧、情景剧,在课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收集和应用能力;强化网络思政课建设,建立广西地方红色资源与纲要课专题结合的红色网站和公众号,将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的事迹撰写成网络媒体文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在课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创作能力和宣传能力。通过以上形式,使纲要课程在地方红色资源和相关设备的助力下形成“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以及“虚拟+实体”相结合的声光电数字化多维度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