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春霞 刘俊玲[摘 要] 教育部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甘肃省抢抓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分析甘肃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国际合作中存在主要问题,探讨了可行性建议,拓展甘肃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工作思路。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技能甘肃;职业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09-04
一、前言
2014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中,以落实“五通”为重点,启动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6年,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甘肃省职业教育实施“东出、西进、南向、北拓”,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1]。近年来,甘肃职业教育精心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高地,带动沿线国家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以实际行动,打造“技能甘肃”,提供“甘肃样板”。
为进一步提升甘肃省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质量与水平,本文将剖析甘肃省职业教育在建设“一带一路”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探讨破解难题的可能性建议,为新时期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提供甘肃经验[2]。
二、工作现状
为抓住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融合,切实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加强合作,签署了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力促教育领域国际交流重点工作,助力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紧紧围绕甘肃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稳步推进双向留学,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一线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选派最紧缺专业人才赴国外学习,精心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助力甘肃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带动沿线国家互学互鉴、合作共赢[3]。设立“甘肃省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充分发挥奖学金引领示范作用,支持甘肃职业院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吸引优秀学生来甘肃学习,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
依托“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职业教育分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拓宽合作空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我省职业教育走出去。鼓励支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甘肃职教国际品牌。
紧紧围绕所在国家的产业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对接需求,以现有优质资源为支撑,以中德等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为载体,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依托国内外优质企业、院校资源,立足甘肃中德学院,为省内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学生跨国实习就业指导、涉外法律咨询、多语种培训等提供服务。
以建立院校合作基础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机构为载体,以将我省优质职业教育和优质产品技术向合作国输出,培养当地熟悉我省技术、产品、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积极打造国际产业人才供给高地,支持职业院校和甘肃“走出去”企业同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学校、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支持职业院校设立海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分段合作培养新模式,探索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互认,为“走出去”企业、合作国家(区域)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4]。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推动甘肃特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认证,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发展难点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的新概念,部分职业院校对此理解不够深刻,对自身国际化发展理念和实施路径不够清晰。目前我省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工作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的人员流动,缺乏国际化办学实践,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不够深入。国际化的观念虽已具备,但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规划、国际化理念以及国际化策略方面的行动并不具体。
针对性政策和支持保障体系并未健全,力度有待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现有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需进一步健全。省内职业院校亟须针对性的指导政策,弥补国际化合作经验不足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应重视自身软件不足,外事管理作基础需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健全,管理队伍能力建设需进一步提升[5]。
目前,甘肃省职业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少,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推动国际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服务地方的特殊化发展经验明显不足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国际化合作发展进程。我省职业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现状是数量少、规模小,根本原因是职业院校师资规模与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国际化发展经验等软件不足[6]。
四、优化建议
甘肃职业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必须建立在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认识的基础上。甘肃省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从西北内陆再次走到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迎来最大发展机遇[7]。甘肃省当前举全省之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技能甘肃”,我们应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着力办好契合地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助力甘肃经济更好地“走出去”。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职业教育国际化平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应重视发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职业教育分盟等平台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学术论坛、科研合作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甘肃前沿的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甘肃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充分发挥“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教育”等支点作用,不断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模式,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储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符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国际交流项目,推动甘肃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8]。
师资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第二要素。充分利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和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选派急需专业人才赴国外学习,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以全球化视角不断加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师资国际化素养,助力办学水平软实力提升。
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兼备的人才来支持其各个领域的发展,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合作需求,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
(一)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教育体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应该提供全面的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涵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需求。
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多语言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以便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文化敏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国际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管理技巧,以在跨国合作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国际业务知识和经验,了解国际市场和商业环境,能够开展跨国合作和业务拓展。
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应提供全面的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涵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经济学、商业管理、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背景,以适应“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需求。
(二)培养跨文化交流和语言能力
培养多语种能力是关键,人才具备流利的多语言能力,特别是掌握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相关的语言,如中文、英文、俄文、阿拉伯文等,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提高沟通效率,加强合作关系。
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才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价值观、礼仪、商务习惯等,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他们应具备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包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观点和做法,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也是重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期望,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设立国际化实习和交流项目
国际实习项目使年轻人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商业环境,通过参与实际工作,他们可以接触到当地的商业实践和运作机制,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情况和商业文化,这样的经历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商业洞察力和实践经验。
交流项目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合作机会,通过与当地人员的互动和交流,他们能够增进对当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了解,这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文化敏感度,提高他们在国际合作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国际实习和交流项目还为年轻人拓展了人际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的机会,他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共同探索合作机会和创新项目,这将培养他们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事务和项目管理奠定基础。
(四)设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联合研究项目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合作的平台,通过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各方可以共享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源,加强合作交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提供实践机会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经验将使年轻人更加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具备灵活应对挑战的能力。
共享资源也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包括实验设备、数据库、专业知识等,以提升合作效能和创新能力,这种资源共享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五)创新及创业培养
鼓励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人才。这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创业支持和资源,以及组织创业竞赛和活动来实现。
市场分析、商业计划编制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研究,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风险管理等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提供创业支持和资源是激发创新创业意愿的重要手段,高校和相关机构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器、创业基金等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导师指导和市场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