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开展高职思政课故事化教学研究

作者: 陆嘉慧 林彬

[摘           要]  讲好地方红色文化故事,有益于青年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形成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是丰富课堂教育、更好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南通在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浪潮中形成的爱国、拼搏、团结等地方红色文化特质,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地方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体系、智慧教学体系、校园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体系、育人评价体系等方式,让地方红色文化在教育与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    键   词]  地方红色文化;高职思政课;故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37-04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和制度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苦难与辉煌。地方红色文化是全国性红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扎根各地艰难斗争史、奋进发展史,历史积淀深厚,精神内核丰富,感召力量强大,引导受众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内在精神共鸣。南通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长江的奔腾不息、大海的包容万物,塑造了当地独特的理念、情操、人文历史和价值取向,涌现出了以近代爱国企业家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先贤楷模,孕育出“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江海文化。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身边触手可及的生动教材的育人功能,讲好地方红色文化故事,有益于青年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形成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进而帮助青年学生领悟历史真理,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一、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开展故事化教学的意义

高校课堂是青少年接受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要扎根本土资源,担起育人责任,筑牢思想防线。地方红色文化承载了革命先烈与人民大众的智慧创造与优良品质,探究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故事教学的价值意蕴,可以有效形成高校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风俗的共生共融。

(一)根植红色基因,彰显思政教育的政治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大学承担着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功能,高校思政课又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立足本土,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方法,有利于增强青年学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地方红色文化的故事化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构筑起了红色基因的理性内容框架,另一方面丰富和补充了亲切可感的感性教育资源,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的交织并存,使红色文化故事教学形式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方面相统一,有效回答了“怎样培养人”这一方法论问题,坚持了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二)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温度

《共产党宣言》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内容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内涵。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地方高校的思政育人数据库,传承好地方红色文化精神,为高校育人主客体坚定政治信仰、提高道德修养、扩充人文涵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入,有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当代学生在各类短视频等平台的影响下,思维趋于单向性,价值感受力趋弱。将身边的红色故事整合讲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力,引发情感的共鸣。

(三)引导价值形成,丰盈青年学子的情感厚度

从价值目标来看,红色文化体现了价值目标作为精神现象的多层次性。在百年党史的不同阶段,我们党在每一阶段确立的价值目标必然随着社会实践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表现出不同的内容,这其中的红色文化故事反映了价值目标轨迹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价值主体来看,价值观作为特定主体的价值观,一般情形下必然通过“来自谁”“为了谁”“依靠谁”来实现,百年党史谱写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回答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大考题,所以更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价值实践来看,只有通过实践,价值观才能与实践相结合并实现对实践的改造以实现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红色文化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主体进行价值塑造的有利形式。

(四)确保后继有人,助力地方文化的传承热度

由于思政课教材理论性比较强,长期以来,思政课堂重灌输知识而轻引导启发,不注重改进教与学的贴合度,导致课堂一度“沉寂”。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这就决定了其独有的特征——亲和性。基于此,教师可以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案例,或者组织本地研学,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当地革命遗迹,学生带着对地方的好奇感、亲近感,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借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亲和性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关注教材、在趣味中学会知识,也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加了热度,让地方红色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南通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

南通地方红色文化脱胎于追江赶海的勇气、智慧,根植于地方文脉积淀,淬炼于御侮自强的革命斗争,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分子和精神典型,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熔铸爱国主义的政治本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3]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也是南通红色文化中最生动的本色体现。五四运动以后,南通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渐觉醒,积极投身于爱国主义斗争。深厚的爱国主义基因积淀,南通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等,这些是南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永葆赤子情怀的初心底色

南通地方先贤众多,最为典型的就是近代爱国实业家张謇。张謇造福乡梓的赤子情怀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楷模。张謇秉持“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张謇还在南通建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建医院对贫苦百姓免收药费;开办贫民工厂教会贫民谋生手艺;设立残废院收留四肢残缺的乞讨人员;创办特殊学校为盲哑人群提供教育。赤子之心代代相传,为南通的红色文化提供了赤子情怀生动的精神注脚。

(三)助添敢为人先的拼搏成色

南通地处江海交汇处,独特的地形地貌塑造了敢为人先的闯劲,敢为人先,意味着开拓创新、革故鼎新、求新求变、趋时更新、与时俱进,是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以“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为强劲动能,南通跻身全国万亿之城,为南通地方红色文化注入了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发扬精诚团结的斗争亮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的一点在于不断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在南通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这种精诚团结、保卫建设家乡的精神也有着充分体现。正是有无数仁人志士精诚团结、不懈奋斗,才会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讲好地方红色文化中团结奋斗的精神,也有助于夯实青年的集体主义观念,明确个体责任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三、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开展故事化教学的现状

南通地方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但在高职院校与南通地方红色文化相融并进行有效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内容、形式以及认知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讨破解路径。

(一)地域特色红色育人资源挖掘不足

思政理论课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通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相对较少地使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高校学生虽大都来自全国各地,但从小学至中学基本都是接触通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到战斗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是常用叙事典型;讲到道德楷模,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是耳熟能详的人物;讲到革命斗争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陕甘宁根据地学生也基本熟悉。在大学课堂上再将这些内容进行重复的故事性叙述必然会导致学生限于已有的认知而缺乏对大学思政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一些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仍然只停留在纪念馆或者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未能与地方高校形成资源的共享共建。对于南通的地方高职院校来说,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向、方针、内容都要与本土所具备的天然资源禀赋、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相联系,在高职红色文化教育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红色文化的故事化教学形式单一化

地方红色文化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过于重视形式而导致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宣传红色文化时最为普遍的方式是组织读书类活动,观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或者举办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竞赛活动,以及网络摄影、视频制作比赛的形式。这些方式往往最后流于形式,缺少教育、交流、升华的内化过程,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还有一些是通过组织受教育者参观、游览红色文化场所,寻访红色文化古迹等形式,一定程度上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红色文化渲染方式。但是,部分实践教学停留在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分配的实践学时任务,仅停留于将学生带领过去由学生自由参观或者依靠场馆讲解员的讲解,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故事化教学的主导作用发挥,存在一定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另外,在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时,部分教育场馆与课堂红色文化的教学不能形成有限衔接,无法满足受教育者深层次的情感需要以及知识构建需要,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难以产生情感交流,弱化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缺乏引发情感共鸣的规范化认知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主要来源于多样的媒体平台,为地方红色文化提供良好传播介质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传播意义上的挑战。这种相对瞬时性的传播无法满足大学生精神发展、认知构建的真正需求,削弱思政教育效果,对处于思想认知定型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对优良传统的红色文化认知就会处于一种“空壳化”的状态,逐步被解构、剥离。而当学生再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接受这种红色文化教育时,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世俗主义范式,不利于建立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规范化认知。

四、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开展故事化教学的构建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在构建地方红色文化与课堂深度融合进行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掌握学生思政教育规律,采取有效对策,以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