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
作者: 冯如迁 陈诗玉 沈欣宇 茹克亚·阿里木
[摘 要]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方向,促进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结合学院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就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中岗课融通、共建教师队伍、共同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寻找适合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101-04
一、研究背景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将产教融合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服务本地社会需要的宗旨,根据新疆南疆地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调查显示,新疆南疆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非常快,企业对此类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当下,网上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直播购物、移动支付、物流服务成为大众生活的新常态,电子商务概念已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应该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2021年10月至11月,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对电商行业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持续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涉及政府部门、物流类企业、电商类企业,还有本地电子商务协会在内的各种类型企业和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南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企业需要对职业有清晰认识、能持续学习的,注重团队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为了及时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再次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分别前往国内电子商务领军企业阿里巴巴和菜鸟驿站,跟随时代的发展,实时有效地关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变化动态,同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趋势,让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从而培养实战型电子商务人才。
2023年,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学院根据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力求探索适合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
(一)培养方向定位模糊,课程模式不合理
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很快,而且电子商务专业在发展中涉及的领域多,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跨境贸易、电商平台等多个专业领域存在联系。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学习的知识却在不断地更新和增加,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在学校都学会。这就导致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难以取舍,学生学的知识比较广,而且学得不够精。但是,很多企业需要的是精通于这一行业的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很难培养出适合当前电子商务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实践,学生缺乏实践
目前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发展中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也有一些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但是合作大多是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实习,企业来学校举办讲座等。这种合作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问题,即学生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和实操企业的实际项目,无法通过实践掌握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核心技能,不知道如何分工合作完成项目。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欠缺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年轻的院校,师资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弱。然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是很快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很多学生所学知识很可能毕业后就有些落后,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而且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学到对工作实用的技能。同时,学校由于待遇、工作安排等各方面问题,很难吸引电子商务企业行业的精英人才。
三、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机制不足导致合作不紧密
校企合作中,需要相关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学习环境,同时需要学校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电子商务专业在学生发展方面侧重于基础、实操的教学,但是当前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任务繁重,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学校各种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使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发展不匹配。另外,大部分企业实践一般都是在固定时间进行,这样就容易和学校的教学计划产生冲突,致使校企合作无法得到保障。
(二)平台不完善导致合作深度不足
当前,学校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还不够,大部分职业院校和企业还没有搭建相关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主动性差,经常出现一所学校合作很多企业的情况,而合作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和相关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动力不足。校企双方缺乏长远规划,无法深度合作。
(三)约束机制欠缺导致合作稳定性较低
首先,国家虽然在积极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学校和企业合作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扶持、激励政策,但是下沉到学校时,还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其次,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存在引导不足的问题,虽然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但是学校在寻求适合合作的企业难度大,存在脱离社会需求的情况。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不规范,或者合作时因为各种原因有中断的风险。最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学校和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经常存在毁约后培养断层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探索
(一)构建“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从而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不匹配等问题,实现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与本地区相关企业深入合作,同时本地区的企业也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本专业校企合作除了积极培养本地区特色人才外,也非常重视双方共同培养适合双方人才的利益点。因此,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构建了更为有效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五方合作联动,在学校层面,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教育行业规划政策的支持,同时通过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学习,掌握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时状态,了解电商行业企业的实时发展业态;通过教师下沉到相关电商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获取地区龙头企业对电商岗位的设置情况和对电商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帮助电子商务专业能够根据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规划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的建设;通过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多方面的资源,搭建适合五方需求的各种互助平台,使行业发挥相应的协调职能,推动学校和企业全方位融合,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
企业参与到学校课程教学建设中,将企业的资源融入培养学生过程中,涉及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场所等多方面,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也可以实践相关课程的岗位,或在校内使用企业和学校共建的教学实训平台和相关课程教学资源;本地相关行业协会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相关行业协会可以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提供相关行业的实时发展动态,也可以让相关行业专家在学校讲课或者举办讲座,以教学兼职的形式与学校开展合作;企业项目对接课堂实训项目,学校与企业在实训室、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合作,让教师、学生能够共享企业的相关项目,真正实现学生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相对接;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到企业参观所学课程相应岗位的工作情况,在校内外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实习,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实现岗位与教学相融合。
(三)依托区域特色,搭建电子商务实战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优势,同时也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要始终立足于新疆南疆地方的区域特色,融合南疆地区的优势资源,面向南疆地方经济热点,推进南疆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互惠双赢为基础,搭建合适的校企融合服务平台,学校、企业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寻找到双方各自的利益点,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学院电商专业和本地企业的合作能顺利进行,在于双方对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合作产生的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学校和企业依托学院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搭建电子商务实战平台,承担电商网店运营、电商技能学习、岗位工作实习、项目孵化、参观培训等任务,同时为南疆地区的传统企业提供先进的电商咨询业务,助力南疆地区的企业转型升级。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学校层面完成育人的工作,而合作企业则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除此之外,学院积极与来自企业一线的电子商务专家和行业达人交流探讨,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构建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校企联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对接相关的岗位群与人才能力需求,使人才培养与需求对应,按照岗位在社会发展中的实时变化,每年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板块,形成动态能力集。然后根据企业收集的动态能力集,再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协调开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形成基于国家电子商务专业标准而且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学院构建了集成的教学内容(即知识、技能、态度、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的集成)、集成的教学模式(真实岗位工作认知的教学模式),融企业场景课堂教学、企业文化熏陶、企业情境体验、职业习惯养成于一体的、满足电商企业岗位需求的“准职业人”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岗课融通,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而课程内容和岗位技能进行融合是课程建设环节的重要步骤,这也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课程的关键,如图2所示,在岗课融通的过程中,把相关行业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案例融入课程资源中,同时将课程标准与相关企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融通,课程教学的情景与企业中各岗位工作情景进行融通,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知识进行融通。这种“四维一体化”的岗课融通方式,可以让课程包含企业岗位生产性、教学过程可视性、评价可量化、教学内容专业实用性,有利于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实操能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