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发展路径

作者: 张凤英

[摘           要]  非遗实训室专注于培养学生在非遗领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在培养非遗研究者、传承人、传播者方面有较大优势。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是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平台,在培养非遗传统文化领域专业人才,促进地区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与经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实践性、教学支持性与文化传播性。高职院校可通过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筹措资金;创新机制,培养非遗师资;推进课程与相关专业融合;强化项目纽带作用,促进商业化运营等举措以推进非遗实训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非遗实训室;价值蕴意;核心内涵;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121-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调了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建设水平。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丰富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精华。非遗是指经过长期时间积淀而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遗产,包括传统知识、技能、表演和实践等。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是非遗文化教学实践的重要空间与载体,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责任。推进非遗实训室的建设,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蕴意。

一、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价值蕴意

为了保护、研究和推广这些珍贵的非遗传统文化,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学院特色,设立了与开设专业相关的非遗实训室或工作室,用于传承和保护非遗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非遗实训室是专门为非遗领域的教学与实践而设立的特殊实训场所,主要用于传承和培养非遗相关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

(一)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平台

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代表了一个民族或社群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许多非遗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非遗实训室的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首先,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非遗项目,工作室能够系统地记录和保存非遗的相关信息,包括技艺的传承方法、制作工艺等。这有助于确保非遗的信息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丢失,为后代传承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其次,非遗实训室的建设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培养非遗专业人才的平台。通过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非遗的内涵和技艺要领,掌握相关的制作技术和传承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非遗的热爱和认同,还能够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此外,非遗实训室的建设还能够促进非遗的发展和创新。通过与现代技术和设计相结合,工作室可以探索非遗的新应用和表达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同时有助于提升非遗的传承价值,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二)培养非遗传统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

非遗实训室的建设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践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平台。学生通过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活动,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不仅可以学习非遗技艺的传统技术和工艺,还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首先,非遗实训室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传统技术和工艺。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学习和掌握传统的工艺技术,如编织、雕刻、绘画等。这种实践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能加深他们对非遗技艺的理解和认同。其次,非遗实训室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和探索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了解非遗技艺与特定社群、地域和历史背景的关联。这种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非遗技艺,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价值的尊重和欣赏。此外,非遗实训室的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传统技艺的结合和创新,探索非遗技艺的新应用和表达方式。这种创新性的实践不仅能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非遗传统文化领域中作出独特的贡献。

(三)促进地区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非遗实训室的建设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与其他非遗实训室、非遗传承人和相关组织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展览、研讨会、培训和项目合作等,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不同地区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首先,非遗实训室的合作项目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合作项目的开展,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非遗传承人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技艺。这种跨地域和跨民族的合作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加强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学生参与,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非遗实训室的培训项目,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和知识,同时也能够了解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非遗文化。这种跨地域和跨民族的学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其次,非遗实训室的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可以为不同地区和民族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展览和研讨会,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可以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非遗项目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这种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四)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与经济发展

非遗项目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非遗实训室可以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非遗实训室的创新设计能够为非遗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和时尚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创造出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产品。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可以提高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非遗实训室的市场推广能够扩大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其在市场上的销售和推广。通过参加各类展览、展销会和文化活动,非遗实训室可以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非遗产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非遗实训室可以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和销售额,为相关从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非遗实训室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非遗项目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吸引力。通过将非遗项目与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非遗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智慧。通过传承和推广非遗项目,非遗实训室可以传递和弘扬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和谐价值观。首先,非遗实训室通过传承和推广非遗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非遗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和行动。其次,非遗实训室通过传承和推广非遗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遗项目的传承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技艺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通过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学生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独特之处,进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核心内涵

非遗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内部用于教学实践和科研的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实训设备、场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和文化等综合因素。在建设中,追求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建设核心内涵应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实践性、教学支持性与文化传播性。

(一)传承性

实训室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非遗核心要素和技艺的场所,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训室应配备适宜的设施和资源,支持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非遗技艺的核心要素和技术要领,培养非遗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二)创新性

实训室应鼓励学生在传统非遗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实训室应配备创新的工具和设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非遗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通过提供创新的实践场所和资源,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非遗技艺的新领域和新应用,开展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性

非遗实训室应为学生提供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的场所,并配备相应的工具和设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支持性

实训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包括教学辅助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管理系统等。教学辅助设备应包括与非遗技艺相关的工具、器材和设备,以支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和实践训练。教学材料应包括与非遗技艺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教学管理系统应提供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评估等功能,以支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和评估。

(五)文化传播性

实训室应具备展示和展览的功能,吸引公众参观和了解非遗。通过展示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实训室能够向公众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引发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关注。同时,实训室还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和演讲,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传播和推广。这种文化传播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同和理解,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多元路径筹措资金

1.积极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

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支持,通过参与政府的非遗保护项目,以及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申请专项经费,用于非遗实训室的建设和运营。包括但不限于向政府部门提交资金申请,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争取捐赠和赞助等多种途径。可与基金会或文化保护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合作,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推动非遗实训室的规模化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还可以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为非遗实训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2.整合校内与校外优质资源

探索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场地,以减少非遗实训室建设所需的部分费用。在校内资源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工作室、教室等设施,通过合理规划和改造,使其适应非遗实训室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文化机构等合作,共享其设备和场地资源,以降低建设费用。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资金,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非遗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