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课程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探究

作者: 陈熠馨 范瑞刚

[摘           要]  儿科护理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提升护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我国医疗卫生质量,应提升护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更积极地服务人民群众。为此,结合职业素养的内涵,分析儿科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及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关    键   词]  儿科护理学;护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93-04

一、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护士队伍不断壮大,护理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方式与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即从护理疾病逐渐转变为护理病人以及护理人的健康;从功能护理发展为整体护理与责任制护理;从单一的换药、发药、打针等操作不断发展为以病患为中心的康复、保健、医疗、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整体护理。护理场所也从医院拓展为家居、校园、养老院、社区。同时社会大众对护理职业素养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但当前护理服务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将道德教育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

二、护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特质

1914年,钟茂芳在中华护士会议中将“Nurse”翻译为护士,护士必须根据卫健委的条文标准及行业规范执行相应的护理项目,即观察病人体表、体重状况,了解患者病情,配合医生治疗,及时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并从精神、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维护病患的身心健康,妥善处理安全、用药及日常活动中的问题。具体包括整理内务、设备保洁、设备点检、夜间查房、引导病号、送标送检、学习培训、收集建议、观察病情、责任交接、采集标本、资料入卷、病情速记、取药配药、安全提示、铺床换被、穿刺输液、机械排痰等。为落实本职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各院校应结合护士的职业特质与职业素养,加强教学改革工作。

护士职业素养主要指护士在完成护理工作及个体学习中,遵守职业行为要求与规范,体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水平。其是护士通过自我锻炼、自我修养、教育、培养而获得的一系列的品质特点、文化涵养、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综合,包括身心素质、适应能力、专业价值观、职业操守、专业特质、职业能力六要素。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业务素质,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沟通能力、积极情绪、责任心、职业道德等。通常来讲,护士是医生的合作者,是卫生医疗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维护人的健康与生命为目标,肩负着履行增进健康、减轻痛苦、保护生命等职责,拥有鲜明的职业特质。其一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通常来讲,护生是以人的生命与健康为服务对象的,稍有差错便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职业。其二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护士不仅要与病人所患有的疾病进行抗争,关注病患的心理变化以及家属在内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还要处理好与医生、其他护士、技术人员的关系。其三是社会敏感性。当前护患关系敏感紧张,容易发生分歧和冲突,导致护士为规避麻烦而不敢多言。其四是心理状态的敏感性。护士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引发心理疾病、情绪起伏等问题。因此,从护士的职业特质出发,提升护士职业素养,拥有极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儿科护理学课程介绍与职业素养提升方向

(一)儿科护理学课程介绍与目标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幼儿发育规律,提升幼儿身心健康与疾病防治水平的护理学科,包括幼儿疾病护理与防治、儿童保健、法律规律等,是护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儿科护理学课程由理论部分与实习部分构成,理论部分包括护理操作、幼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及病患护理等。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世界及现代化建设,根据教委制定的主要课程基本要求安排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儿科基本技能与理论知识。当前,世界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防病治病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从药物防治到行为、心理预防与治疗,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要想更全面地提高护士人才的培养质量,我们还需要明确儿科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其一是建构知识目标。即通过学习,帮护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知识、儿科常见疾病、预防标准措施、多发病规律及掌握现代诊断护理方法,实现以患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通过运用基本知识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其二是构建能力目标。要学会引用护理程度分类方法对多发病、常见病及重危患儿进行全面护理,可以提出科学的护理诊断及计划,并应用正确的措施处理患儿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使其养成利用网络资源与人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三是态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专业链,使其对儿童拥有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拥有为护理事业奉献终身的思想,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关心病人疾苦,热爱本职工作,做到诚实守信。

(二)儿科护理学课程与职业素养提升

儿科护理学教师在提升护士职业素养中,应从专业基础能力与基础知识等维度,渗透有关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责任心、专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成为契合医院要求、岗位要求的高等护理人才。从护生职业素养的内容来看,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伦理与道德元素相契合、专业价值观与职业素养提升内容相契合、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元素相匹配,因此,儿科护理学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循序渐进地渗透有关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譬如在“儿童保健”章节中,教师应从“儿童保健及特点”“计划免疫”等教学内容出发,帮助学生对儿童保健形成正确认知,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继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在“住院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章节中,应通过讲解“住院患儿的家庭应对、沟通交流及用药特点”等内容,帮助护生对患儿进行周到、细致的护理,提升护生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又譬如在“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中,教师应通过讲解“新生儿分类”“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病”“新生儿损伤综合征”等方式,帮助护生对患儿进行周到、认真的护理,使其在护理实践中坚持“慎独精神”,体现对新生儿爱护与关心。此外,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立德树人、以身作则、显隐结合等方式或理念,都能为教师拓宽护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维度提供依托和抓手。因此,我们可以说,将护生职业素养培育渗透到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拥有极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能够帮助学生从能力、知识、心理等层面,适应现代医疗模式发展的需求,提升高等护理人才的培育质量和效率。

四、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护生职业素养现状

(一)职业道德认知高,辅助实践待提高

职业道德是社会大众开展职业活动所需遵循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准则的综合,根据调查发现,护生普遍认为忠于职守、维护医院声誉、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对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但部分护生存在“懂的比做的多”“很少付诸实践”的现象,这在某种层面上,容易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利于护生的长远发展。通过研究,护生的道德实践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是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一心一意对自己事业贡献与付出,不计回报、不计得失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然而部分护生在实习、学习的过程中,普遍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计较个人的得失,缺乏奉献精神。其次是慎独精神。慎独精神具体指自觉要求自己、严格规范自己,不做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情。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少数实习生在没有人监督的状况下,存在发错药、打错针的现象。

(二)专业技能肯接受,综合技能待提高

护士拥有一定行业特殊性,也具备一般行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要求护生除了具备插管、换药、打针等专业技能外,还要拥有沟通技巧、办公能力等综合职业技能。然而通过调查显示,很多护生都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首先是人际沟通。护士岗位的人际关系复杂,需要与病患、家属、医生及其他人员进行沟通。但很多护生由于受生活经验与文化水平的限制,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意识。其次是综合办公能力缺失。即护生缺乏计算机应用、文案书写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最后是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如果缺乏这些能力,都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复杂的岗位环境。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模式发生了变化,护理岗位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越来越大,不仅要参与到日常的病患护理中,还要从保健、防治等层面,为促进病患健康提供支持。如果缺乏综合技能,便会导致护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三)合作意识、身心素质、人文精神需要增强

首先,合作意识与自我意识并非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而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博弈的。护理工作讲究合作与慎独。但部分护生常常注重自我感受,以自我为重心,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导致他们在对病患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合作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其次是身心素质。从护士职业特质出发,护士的性格气质、工作时间、工作负荷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护士带来严重的身心压力,容易使护士出现恐惧、紧张、无能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但通过调查显示,很多护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不高、身体素质不强的情况,需要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是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人文关怀精神主要指有担当、有爱心、关心病人的精神理念。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人文课程的缺失或授课时间少,实习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导致护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或不足。

五、儿科护理学课程提升护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系统规划、全面整合“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资源,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提升内容”的有机统一,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道德熏陶,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但要想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学校着眼学生实际、教师素质,充分发挥儿科护理学课程在学生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通过素质拓展活动,提升护生的职业道德

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爱国主义情怀。但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首先需要通过技能竞赛活动,为护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这不仅能帮助护生充分巩固和展示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还能增长法律法规、职业防护、护患沟通等知识。譬如以病患护理为主体,融入敬业精神、伦理与道德素养、价值观等元素,可以让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践行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当然,在技能竞赛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使其适应护理岗位的要求。其次是开展义工服务。义工能够凭借自身的责任心、同情心、良心、信仰、道德等情感为弱势群体奉献与服务。通过参加义工服务活动,教师能够激发护生的爱心,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时通过义工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使“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实践”,让学生在无私奉献中体悟到护士岗位的崇高与伟大。然而在技能竞赛与义工服务中,学校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以职业素养评价为核心,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的“考察”,注重对价值观、敬业精神、慎独精神、服务意识的评估,从而让“各类素质活动”成为护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帮助护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巩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技能

综合能力是护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但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全面推进“职业素养提升内容”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还要加强师资培养、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首先是“教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以专业内容为载体,还要以教师的以身作则、立德树人为依托,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技能。为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儿科护理学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从爱国主义、价值观、道德伦理、敬业精神等层面出发,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渗透有关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师与临床接轨,如委派教师在课余时间到医院进行学习、进修,然后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在理论学习、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如实习教师所展现的职业规划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及办公能力等。其次是“模式优化”。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高沟通意识与办公能力。或者以任务驱动、问题驱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自主、积极地掌握“获取综合能力”的素质。不过,在优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以护生职业素养培育为抓手,对各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确定哪些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职业素养,哪些则不能,从而通过优化、创新、改进专业教学的流程、体系、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以“理实一体化”理念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实践的支持下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及“慎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