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创新
作者: 程临静 余思慧 杨寅
[摘 要] 在重点培养职业技能型劳动者的背景下,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积极教育的视角下,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三件好事”(three good things,TGT)练习,试图发现其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1天的TGT练习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降低消极情绪。同时,以研究为基础,总结了干预方式的具体步骤,提出提升思路,为形成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标准化流程提供可实践的方案,助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三件好事”练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16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政策指导[2]。但目前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群体中集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3]。据《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有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4]。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数规模大,占比高。相较于本科学生,高职生承受的社会压力更大[5,6],更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7-9]。因此,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刻不容缓。然而,目前学界有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培育的研究较少,并且在相关研究中仍主要以问题式、病理式的解决为主。事实上,治疗“未病”,做好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积极应对挫折困难,才是从根源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为此,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三件好事”打卡练习为创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理论基础
“三件好事”积极打卡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发的心理干预新模式[10],其干预方法是请个体连续多天记录每日发生的三件好事,并反复品味那些幸福时刻,激发快乐、知足、幸福等正性情绪,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10],该心理健康干预方式打破了传统问题导向的心理干预手段的局限,拓宽了心理健康干预方式的边界。以往研究表明,“三件好事”练习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加强个体积极情绪感受、培养积极的态度和生活体验[11,12],并且这种积极效应在护士、重症疾病患者等群体中尤为突出,能够显著提升其幸福感,缓解焦虑,增强心理韧性[13-15]。此外,“三件好事”打卡练习可以通过线上打卡的方式进行,有便利、针对、交互、自主、廉价、易于保存和查询等优点[16],具备在校园内大规模开展的基础。但目前“三件好事”打卡记录活动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且如上文所述,高职生由于多种原因,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5-9],由此该群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重点关注领域。此外,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国家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验证“三件好事”打卡练习在高职生群体中的效用性,并尝试形成标准化流程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该活动对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助力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在高职生群体中验证“三件好事”打卡练习的积极效应,试图为积极心理干预模型的广泛应用提供新的实证证据,以求创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学生,学生自愿报名,最终招募到200名高职生首次参与。研究将200名大学生随机平均分配到打卡A组和对照B组,最终A组完成前、后测的人数为67人(年龄19.25±0.82,男17名,女50名),B组完成前、后测的人数为90人(年龄19.38±1.38,男16名,女74名)。为测量持续效应,在打卡结束2个月后对活动参与者再次进行了测量,此时A组流失1人,66人纳入统计(年龄19.23±0.85,男17名,女49名),B组流失2人,88人纳入统计(年龄19.41±1.27,男15名,女生73名)。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3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被试间变量为组别(打卡组、对照组),被试内变量为评估时间(前测、后测、打卡结束后2个月测),因变量为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积极消极情绪。
(三)研究工具
1.生活满意度问卷。采用熊承清等人翻译修订的中文版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一共5个条目,7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17]。
2.总体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Fazio提出,33个条目,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5[18]。
3.积极消极情绪问卷。选用张卫东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20个题目,5级计分,分数越高说明情绪强度越大。积极情绪Cronbach α系数为0.89,消极情绪Cronbach α系数为0.87[19]。
4.微信打卡小程序。此次进行“三件好事”打卡记录的网络平台为微信小程序“小打卡”,该程序对于参与者,提供打卡记录、内容分享、评论互动等功能。对于发起者,提供打卡管理、成员管理等功能。
(四)研究流程
本研究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被试招募并获取招募对象知情同意,后将被试平均分下发至打卡组和对照组。在打卡记录开始前请两组活动参与者同时填写心理健康测试问卷,并在打卡组召开“三件好事”打卡动员会,讲解活动的理论基础、活动意义以及活动要求。同时,安排学生工作人员作为管理员建立活动微信群与微信小程序平台活动圈子,每日提醒打卡组成员利用小程序进行为期21天的“三件好事”打卡,并引导参与者分享打卡内容。在打卡临近结束时召开“打卡分享会”,邀请打卡组同学齐聚一堂分享打卡感悟,打卡结束后请所有同学完成心理健康测试后测,最后再对打卡表现好的同学(坚持时间长、互动多)给予表彰,发放小礼物。打卡结束两个月后召集所有同学再次填写心理健康测试问卷。打卡活动的具体安排见文章第四部分。
(五)研究结果
1.描述统计与基线分析。描述统计结果见文末表1,以组别为自变量,以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前测结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打卡组和对照组在生活满意度(t=0.583,P=0.561)、生活幸福感(t=-1.086,P=0.279)、积极情绪(t=-1.490,P=0.138)、消极情绪(t=0.906,P=0.366)的前测中均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组参与对象在基线水平上同质。
2.干预效果分析。以评估时间为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积极和消极情绪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生活满意度。时间和组别在生活满意度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5)=3.525,P=0.03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前测中打卡组和对照组的生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t=0.437,P=0.561,而后测中打卡组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F(1,155)=7.279,P=0.008,说明“三件好事”打卡活动可以提升活动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但干预结束两个月后打卡组和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F(1,155)=7.279,P=0.008,说明打卡组和对照组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在打卡结束两个月后消失。
生活幸福感。时间和组别在生活幸福感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5)=3.363,P=0.036。简单效应检验发现,打卡组的生活幸福感在不同的测量时间上差异显著F(2,152)=4.093,P=0.019,打卡组前后测的生活幸福感得分差异边缘显著t=-3.597,P=0.052,说明“三件好事”打卡可以提升活动参与者的生活幸福感水平。打卡组的前测与打卡结束两个月后的生活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t=-4.179,P=0.032,说明在打卡结束两个月后“三件好事”打卡对生活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仍在维持且继续扩大。
消极情绪。时间和组别在消极情绪上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155)=2.389,P=0.094。简单效应检验发现,打卡组的消极情绪在不同的测量时间上差异显著F(2,152)=4.558,P=0.012,具体而言,打卡组的前测和后测的消极情绪得分差异显著t=2.164,P=0.009,说明“三件好事”打卡可以有效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但是打卡组的前测与打卡结束;两个月后的消极情绪得分差异不显著t=1.239,P=0.351,说明“三件好事”打卡对消极情绪的统计学影响在打卡结束两个月后消失。
积极情绪。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时间和组别的主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在积极情绪上不显著。说明经过“三件好事”打卡对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情绪水平未表现出影响。
三、研究结果的应用与提升
本研究发现连续21天“三件好事”打卡练习可以在打卡结束两个月内持续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并可以即时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降低消极情绪。该研究结果证明“三件好事”打卡练习在高职学生中也可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并基本重复了seligman的研究结果[11],但和王歆睿等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12],王歆睿等人并未发现“三件好事”打卡活动对心理健康提升的延续效应,而本研究在打卡结束两个月后发现高职生的生活幸福感仍在提升,并显著高于前测,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不仅设置线上的“三件好事”打卡练习,并且设置了对应的线下交流活动(动员会、分享会、表彰会),强化了打卡效果,说明“三件好事”打卡辅以线下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未来可以继续沿用线上打卡结合线下活动的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一)提升思路
本研究虽然证明了“三件好事”打卡练习辅以线下活动的形式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但其仍存在结果不稳定,活动参与者流失率高、坚持性差,配套的线下活动单一以及规模限制性较大等缺点,需要进一步提升活动思路,以求发挥更大价值。
1.形成标准化活动流程。“三件好事”打卡活动对高职生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未来还需将活动流程进一步标准化以提高活动的可重复性,使活动得以在不同的学院、学校、地区顺利推广。未来可以通过制作“三件好事”组织策划手册、活动实施手册来确定相应工作的标准,以避免因为个人能力和意愿的变化而造成工作质量的波动。通过制定活动反馈手册来收集和总结学生对活动的评价和反馈,为修改和改进活动提供参考。
2.提升参与者的打卡坚持性。由于“三件好事”打卡活动周期长,导致参与者的坚持性较低、流失率较高[16],未来可以调整打卡时长,验证分段打卡的有效性,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降低活动坚持难度。此外还可以用多种方式优化活动模式,提高学生打卡动机,如加强宣传、提高活动参与度和话题热度、利用打卡平台中排行榜等功能增加趣味性等。
3.创新与线上打卡配套的线下活动方式。线上打卡活动的开展具有便捷、高效、廉价等优点[19],可以允许大量人群同时参与,但线下活动限制性较多,活动展开较为复杂,如何在参与人数更多、范围更广的情况下,展开更优质的配套的线下活动服务,是需要思考和改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