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模式下高职语文的“教”与“学”

作者: 郑佳晴

[摘           要]  高职语文教育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学生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时代地位的提升,新课标对学生的国学文化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职业类学校的专业课相比,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文化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对照新课标对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归纳教学法等进行沉浸式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达到“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研究目的。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案例教学;沉浸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157-04

汉语作为文化载体,肩负着传播与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教学上,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职学校对语文课程重视度不够、语文教学大纲参照率低、学生基础知识弱、语文综合能力弱、职业素养匮乏等问题;研究成果上,高职语文课程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产生教学问题多方面原因的研究,在知网检索到的文献中,综合性的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需求。

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国内相关文献,从职业学校的定位和高职语文课程素质育人的理论视角,以高职语文课标为参照,选取《沁园春·长沙》作为教学案例,以江苏省常州市某高职学校的98名学生和 10 名语文教师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编制高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和教师卷,从现实层面探求高职学校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现状。结合教学成果,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今后高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国内高职语文课程学情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学生个人、家庭环境、学校教学、社会环境。

(一)学生个人方面

高职学生在素质教育阶段并未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所以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基础差,文化素养不高与学习兴趣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弱形成闭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学生心理上学习语文的情绪不高,加之来到高职学校,他们认为主要是学习专业技术,所以轻视语文学习,认为一段时间不学习语文既不会对成绩产生较大危害,也不会影响日常的交流工作学习,这就导致他们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远远不足。

(二)家庭环境方面

一些学生跟随家中老人或者亲戚生活,还有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自身存有残疾,种种特殊的原因下,家长无法尽到监督孩子学习的责任,这就导致高职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与不足。

(三)学校教学方面

语文学习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双向互动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普遍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翁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模式趋于单一,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烦心理。因此,激发高职生的语文学习动力,必须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加科学的教育观念,打造更富有乐趣的语文教学课堂,寓教于乐。

(四)社会环境方面

高职生一般在 15~19 岁之间,正处于青春韶华,思想上还尚未成熟,而且也没有强大的自制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的负面影响。沉迷网络游戏、抽烟喝酒等不良现象在高职学校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多高职生根本没有心思学习,更何谈语文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的“抓”与“放”

(一)立德树人为引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所以本次研究选取《沁园春·长沙》作为教学案例,希望通过经典的诵读与学习,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有“抓”也有“放”,所谓“抓”,真正要抓住的是“如何达到立德树人”的素质目标,所谓“放”,是如何让教师放心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二)课程标准为基石

参照2023年高职语文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本次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为:(1)反复诵读全词,找出词中意象,理解意象内容,体会意象美。(2)通过教师引导,小组探究,评析作者意象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词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3)诵读全词,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根据课标要求,课程任务的第一点在于立德树人,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旨在通过学习与感受毛泽东笔下壮丽的秋景,体会毛泽东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为国为民的革命情怀,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为核心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是高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的内容,且为开篇的第一篇文章,伟人毛泽东在1925年于湘江所写,全词内容分为上下两片,这篇红色经典词作上片写景,由“看”字统领七句,描绘了大气磅礴的长沙秋景,这个秋景的特点最终归为一句话——万类霜天竞自由。透过这些秋景,我们看到的不是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而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生机勃勃,这首词作的上片在写秋景的时候,不但体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还打破了文人墨客对秋景的固有认知,不是冷落、低沉、郁闷,而是乐观、积极、昂扬的奋斗精神。1925年秋天,毛泽东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秋景,山已红遍,树林也像被染过一样,江水澄澈,条条大船竞相驰骋,广阔的天空雄鹰高飞,清澈的水里鱼儿游得欢快,万事万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长。一句“谁主沉浮?”引起下片抒情,“曾”字勾起了毛泽东对少年时所经历之事的怀念,追忆的过程是非常特别的,词作中呈现出的姿态是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郎,回想起读书时代,我与同学们经常来这里玩。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青春年少,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了很多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都视作粪土,在江水湍急的地方游泳,以与激浪搏击为乐。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少年郎无惧风浪,朝着梦想而去,成为大江大河中的中流砥柱,豪迈与自信之情溢于言表,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励高职学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毛泽东诗词作为红色经典诗词,在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毛泽东身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是我们高职学生需要学习和具备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流露出来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勇气与对祖国的热爱是我们高职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很少能够接触到的,这也就成为我们高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沉浸式教学模式下语文课程的“教”与“学”

首先,沉浸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里,因此,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势必要融入大量的“景”,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而高职学生存在基础薄弱、兴趣不强、主动学习意识差等问题,就会使他们对于想象场景这一行为产生倦怠性,所以本课需要设置相应的课前任务帮助高职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来设置情景,如:请同学们画出毛泽东赏秋景的场景及少年毛泽东与同伴们学习、生活的场景。画作较为简单,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对全词有了了解与思考,实现“画中学,学中画”的目的。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沉浸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平台上课,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恰同学少年》的视频让学生看到谈笑风生的毛泽东;通过看秋景视频,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比课前所画的湘江秋景图,沉浸在学习与思考的环境中,感受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不论是视频中的人物,还是视频中的情感,这都将使原本停留在书面的语言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可观。视觉的冲击,往往比语言文字更有力量。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敢与恶势力斗争的自信与豪迈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之情都值得学生学习,而面对激流,激流勇进的魄力正是我们高职学生所缺乏的品质。透过人物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所画的毛泽东身上少了哪些人物特质,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概括作者人物形象,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而观看秋景视频并对比自己的画作,再以小组探究的形式简易修改画作,则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自己所绘的秋景有何不同,从而理解伟人,崇拜伟人。除此之外,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化身”毛泽东,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物所处之境,看到人物所见之景,从而达到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目的。

再次,人物情感的体会离不开情景教学法,而更好的课堂反馈则需要多元评价体系。沉浸式教学模式将学生拉到湘江秋景之中,然而,创设情景让学生透过景感悟情是可以做到的,可如何在课中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就成了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多元评价更能促进“教”与“学”的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PK的形式竞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选择适合朗诵的配乐,并进行诗词朗诵。PK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使他们尽量在竞赛环节中用自己所学的真实水平参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学生自选诗词朗诵的配乐与诗词的匹配程度,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情况, 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手段,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帮助学生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通过全词的学习,学生应当可以体会到整首词的内容与情感,也能够认识到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勇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不惧艰难困苦的豁达自信。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高职学生的学情复杂,教育也有延时性,教师在帮助高职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切实思考职业生涯走向,树立远大目标,要让学生明白,平凡的人也可以很伟大,而伟大的人也曾平凡过的道理。因此,课后作业很重要,在学生完成相对应的课后练习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理想的小作文,让学生在感悟了本课的精神内涵后,能够联系自身实际,切实思考职业生涯走向,树立远大目标。

三、教学效果的“得”与“失”

在教学实施一个月后,笔者以问卷星的形式向98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访谈了参与这些学生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旨在调查此次案例教学的实践结果,对所教内容与所改善的教学过程作出具体反馈,为之后进行系统的课程改良奠定基础。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98份问卷,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具体分析结果如下:84.21%的学生认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要做个有志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5.26%的学生认为“《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让我明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处于逆境而不退缩的精神,我会向他们学习”;86.32%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融入德育使我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84.21%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融入家国情怀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思想认知”。通过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次案例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感悟到文章内涵,对于这样的课堂也持有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