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白娟利

[摘           要]  高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很多高职学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型人才,在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不断深入开发、充分应用生产性教学资源,在积极与企业合作之后,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真实职场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质量是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生产性实训高职课程的方式,为高职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使学生积极参与工作的同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生产性实训教学机制是强化高职课程与社会需求联系的重要保障,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训练活动之后,采取多种方式保证高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为后续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关    键   词]  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教育基地;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133-03

细致分析高职教育工作,可知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因素,主要职责就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无形中使高职教育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进而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旦高职教育质量无法满足要求,将会对各个行业的整体发展造成影响。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构建生产性实训高职课程等方式,在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升高职学校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为各个领域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加之,考虑到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具有就业难、实践操作能力不达标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些现实问题,高职学校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对提升高职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产性实训内涵入手,结合高职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展开阐述,针对如何做好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践工作进行全面探讨。

一、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接受实战考核之后,不仅能够具备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也能提升职业技术和职业适应能力。特别是在模拟性生产实践模式逐步转向生产性实践模式的状况下,使生产更具有开放性。此外,生产性实训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具备独特的教育性,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这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产性实训与普通教学模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交叉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在掌握综合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甚至也能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在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多项实践活动,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从而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诸多优秀人才[1]。高职学校在高效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期间,也要做好实训操作和软件开发工作,在形成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训技能一体化机制之后,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满足现代职业教学要求

在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期间,越来越注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加之,教育部门对高职学校的实训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等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职学校通过高效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共享教育资源。在实际开展该项建设工作期间,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将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如探索并充分应用“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不同形式,在推动高职教育变革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满足现代化职业教学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二)有助于高职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高职学校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优秀人才,甚至还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基于此,高职学校通过做好生产性实训工作的方式,高效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在为学生创造“真枪真刀”的实训实习环境之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安排的生产性任务中[2]。这样不仅能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也能为后续提升高职学校办学质量提供保障。比如,高职学校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期间,充分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方式,将人才培养工作融入行业要求中,保证高职学校自身具备较强的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学校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学校和企业有效沟通、相互协作,在共同探讨知识与技能培养重要性的同时,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体系,满足岗位需求,在有效衔接课程内容、确定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将教学变革工作落到实处,在此之后使高职学生更加快速地适应岗位,从而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加顺利地就业。

三、高职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高职学校为了将高等教学要求落到实处,要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在确定建设数量之后,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开展建设工作都能符合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有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地理环境,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符合标准要求,要在细致分析建设要求和建设问题之后,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一)简单拼凑性

一些高职学校在实际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期间,具有简单拼凑性,具体表现为拼凑以往具有相似性的工种试验室,并且实训内容也没有更新,依然为过去实验室的内容。这些高职学校即便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是过于注重形式,不利于提升实用性,无法提升生产性实训效果。

(二)学校主导性

以高职学校为主导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会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现有资源状况等,建设成“教学做一体化”基地,主要就是由学校管理、学校负责筹集资金、学校负责从企业内部引进或是出资购买设备;对于实训教师而言,则是由高职学校内的任课教师担任。即便这种类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保证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训和岗位训练任务,也能做到“学做合一”,但是这种类型的基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存在问题,不利于提升实训效果[3]。此外,因为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之间存在差异,不仅不利于引进和应用科学技术,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企业主导性

以企业主导为支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际建设期间,企业会为该项工作提供资金。即便会根据高职学校的生产需求建设基地,但是学生的实训内容和计划方案都是由企业主导完成安排的,这样将会放大企业实训的倾向性,在难以保障学生技能培养全面性的同时也会减弱高职学校在实训内容安排工作中的主动性,导致企业无法兼顾学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这是目前高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急需处理的一项问题。

(四)校企合作性

在对具备校企合作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其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基础依据,具体表现为学校和企业全面结合高职学校实践教学需求、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境开展建设工作,由企业提供相应设备、学校提供建设场地、校企共同提供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在实际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工作时,学生可以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在不断强化学习内容与实际之间关联性的同时,高职学校教师也可以参与实训教学管理工作。在此种状况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能达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的[4]。此外,校企合作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期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具体的实训内容会根据企业的生产状况来确定,不利于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训二者之间的融合性。

四、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践策略

(一)优化企业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

考虑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际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具有诸多优势,为了将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实践工作落到实处,要通过优化企业推动校企建设模式的方式形成一种新型模式,从而使高职学校做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自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学校和企业应积极沟通,保证最终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而为后续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高职学校或是企业产生“一头热”问题,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此种模式的作用下,学校要提供场地,同时也要将企业设备、发展需求、文化氛围等都引入其中,在做好“教室与车间”“校内教室与企业工程师”“学生与职工”一体化建设工作之后,提升高职学校教学变革与企业发展规划的融合度。这样既能帮助高职学校缓解资金压力、缓解企业招工和用工压力,又能改善高职学校现有的实训教学环境,甚至还能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训、顶岗实习机会。

(二)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发实训项目

高职课程内容在确定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知识难易程度、内在逻辑。确定生产性实训内容时,也要将真实的生产产品作为核心载体,在高效完成项目任务之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得到充分锻炼;同时生产性实训内容,既要具备较强的生产性,也要符合高职学校的创新发展要求[5]。在实际落实项目开发工作时,不能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充分考虑实际生产工作中极易产生的问题,甚至也要细致分析高职学生现阶段掌握专业知识的状况等。

通常情况下,实训项目开发工作都是由企业的专家、学校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商议来决定,如在具体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真实工作任务等内容之后,全面总结高效完成每一个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素养等,每个项目具体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式等。

(三)在真实的生产工作中开展教学

在将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操作与其他形式的实验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如生产性实训操作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落实实训教学工作期间一定要安排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沟通合作,从而形成“教、学、做、考”为一体的操作模式。

在按照要求完成生产性实训项目时,高职学生要经历项目分析、生产组装、产品测试、完成生产等全过程,细致分析和研究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点。这样既能不断强化每个环节之间的知识关联性,也能显著提升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操作能力。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之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状况选择独立或是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训任务[6]。此外,在完成实训项目之后,高职学生也要做好总结工作,如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要交流和分享实训期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之后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状况进行再次总结,阐述每个生产实训项目的重点知识,甚至要在提出学生实训期间存在的共享问题并在完成分析工作后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解决方案,达到升华学生总结的目的。

(四)构建完善的实训基地规章制度

通过不断完善实训性生产基地建设制度的方式,能够为后续顺利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保证,甚至也能帮助教师合理设定高职课程。比如构建《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校企双方人员互兼、互聘协议》等,在确定校企合作目标之后,保证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实践工作顺利完成。不仅如此,也要通过制定《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操作规范》等多项完善制度的方式,不断补充校企合作教学内容,在学校和企业内部形成具有共同管理和共同考核评价机制之后,有助于推动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实践工作性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转变。此外,还要制定《设备和元器件采购制度》《财务管理机制》等,这样既能投入充足的资金,也能合理分配各项设备,对于提升高职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在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期间,应结合高职学校实践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应用“引企入校”这一新型建设模式,在满足高职学校实践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高效完成实际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任务。不可否认,这是现阶段高职学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课程生产性实训实践工作的开展状况,能够反映出高职学校实训基地运行状况,要在明确生产性实训内容之后总结高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使高职教学工作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克昌,沈润东,石金艳,等.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J].科学与财富,2021,13(28):397-398.

[2]杨安宁,张辉.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33):443.

[3]钟萍,虞芬.高职数字媒体技术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9):63,87.

[4]闫晓煜,杜兴臣.高职涉农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3):30.

[5]唐志国,高优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烹饪专业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21-24.

[6]王家兰.以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5):85-88.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