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下“四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 蒋淑英 张赋恺 李雅洁 吴惠玲 杨彦

[摘           要]  弘扬“四色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发挥育人功效的重要途径,更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手段。面对职业教育在专业匹配度、人才质量及人才供给量存在的偏差,分析了“四色文化”下的产业布局,提出了搭建“紧密衔接”现代职教体系,升级配套“专随岗动”专业建设,助力“三教”改革,丰富地方特色校园匠心文化,实现地方文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关    键   词]  四色文化;三教改革;课程思政;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37-03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拥有广袤的滨海平原和省内最长的海岸线,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湿地和滩涂资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海岸线外扩,独特的区域地理塑造了盐城鲜明的地域“四色文化”:白色海盐文化、红色新四军文化、绿色滩涂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1]。白色海盐文化描绘了古代盐民制盐的疾苦,呈现了因盐而兴的百年繁盛,传承了这一非遗技艺,讴歌了盐民的劳动精神。白色文化是底色,那红色就是绚丽的亮色,红色新四军文化谱写了新四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歌颂了民族解放、团结奋进、不畏生死、甘于奉献、守纪如铁的铁军精神。生态绿是这座城的主色调,盐城凭借湖泊、森林和多达40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万鸟翔集,麋鹿成群,向大家呈现了自然之美,道出了绿色发展的湿地文化。

“四色文化”充分体现在盐城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百年传承非遗技艺,古为今用延续“白色经济”。始终保留海盐生产链,加快建设响水海盐文旅片区,整合海盐文化等资源,发展滨海全域旅游。弘扬新时代“铁军精神”[2],发展“红色文旅经济”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开发文旅产品,建设红色街区,传承铁军故事,深化全域旅游、全景世遗发展格局。坚定“两海两绿”路径[3],接轨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发展“生态+产品”,发展新经济。围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钢铁四大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推动产业向集约化过渡,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建设“四新盐城”[4],向海发展崛起“蓝色经济”,依托大丰风电产业园等园区载体,发挥金风科技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作用,筑起 “海上风电第一城”标杆,持续推进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淮海生态经济带建设。通过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国际项目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为服务盐城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产业与资源要素,探索契合地方特色的专业布局,做好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三链对接”[5]。走差异化专业发展方向,避免专业重复建设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对提升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发挥特色专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全面激发专业服务活力。而盐城当前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链不吻合,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不够贴近、职业教育整体供给不足三大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育人功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紧密衔接”现代职教体系

要在优化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全面改善中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升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以优质高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6]。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衔接,将盐城“四色文化”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特性,分类分层融入职业教育,增强区域职业院校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在地方文化熏陶中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纵向贯通、纵向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7]。

二、升级配套“专随岗动”专业建设

无论在办学体制还是办学机制上要坚持职业属性,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项目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和“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构建等中,要立足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对标优质院校国家级专业建设配套专业群,形成了“课随岗动”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统筹规划,系统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模式、评价等各环节的兼容与同步推进,协同发挥育人效能。

三、“四色文化”助力 “三教”改革

“四色文化”助力“三教”改革要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

(一)打造德技双馨“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队伍是“三教”改革中的核心,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灵魂。打造德技双馨“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支撑课程实施的队伍保障。

要引培并举组建结构化团队。遴选具有专业带头人背景的技术专家作为团队核心,建成管理层、教学层、科研层教师组成的老中青教师梯队。通过引进行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双带头人引领,借助企业教师工作站等大师平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深化校企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层面的互动。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拔高教师团队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职业院校高质量教育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核心素养,包括思想政治能力、理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等。

要做细做实建设团队教科研。根据团队教师专长进行教研分工协作,教师下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吸纳行业前沿科技,为教师开展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将企业素材整编用作教学案例,根据岗位需求动态更新构建教学,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教学。“双师型”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除了具备借助新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教学能力,教师还要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领悟地方“四色文化”、职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精髓,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讲好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全过程、全方位地发挥育人功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技术用于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技术和技能研发、拓展能力,能进行技术再生成和技能再转化。

作为新一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人,教师应坚守育人初心,永葆创新精神,勇担教育使命,实现职教理念的常更常新,破解思政元素融入难点,优化教育教学实施,丰富教育教学内涵。

(二)重构“岗课赛证”立体教材体系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教材存在内容脱节、形式单一、更新慢等问题,活页式教材因组合灵活及按需改编衍生的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教材。使用活页式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重构立体化教材支撑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

要立足思政课程、人文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是通过经典理论传授价值观和方法论。人文课程通过阅读与写作,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判断和理性辩论的能力。而专业课程要实现知识引领和价值传授的统一,在知识方面要坚持以能力本位,与对应的职业标准接轨。在价值传授上构建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要对应产业新技术动态和岗位核心能力动态,以产业发展新业态、岗位发展新要求来确定学生能力需求,坚持工作、技术、创新三驱动,重构“岗课赛证”立体教材体系。“岗”是“课”“赛”“证”的纲,随“岗”而设、随“岗”而改,“课”是以纲为准整合课程体系,“赛”是通过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大赛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标杆和示范,而“证”则是对课程建设的评价和认可。要“引岗入课”,要及时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充分利用行业头部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岗位标准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要“引赛入课”,通过相互切磋技术查摆问题,对照标杆引领教学改革,加强赛课融通,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指引作用;要“引证入课”,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三者融通,及时将行业规范融入人才培养。

要如盐化水地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教学的形式呈现内涵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人文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和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同向同行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在“引岗入课”中,把企业的文化灌输其中,帮助学生增强对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认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引赛入课”中推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培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引证入课”中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资讯,传递大国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将“四色文化”所代表的劳动精神、家国情怀、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理念主题,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契合的思政主题,对照主题所对应知识点筛选视频、热点、咨询、新技术等主题素材,将其有机地融进新型活页式教材中。

(三)创新“寓道于教”“寓教于乐”教法

教法是教学改革的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核心活动。采用“寓道于教”的路径和“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寓教于乐”要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出发考虑,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渗透到活动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引人入胜中潜移默化。从课程性质出发,研究教材内容,寻找匹配的教法。专业基础课程承接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纽带,课程逐渐摆脱基础理论的讲解向实践应用跨越,因大部分实践应用还不满足项目化课程的综合性,更适合混合式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更适合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考查学生高阶性职业技能和核心素养;从课程内容出发,坚持做学合一主线,在系统分析岗位职责基础上,对标“1+X”证书考试大纲,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提炼教学项目,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的“职场能力递进”规律,围绕“初—中—高”三阶梯式教学任务展开;从学生思维养成出发,普及游戏化、案例化、情境化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通过翻转课堂、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完成自主建构,结合项目化等教学手段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以教法革命引领学法革命,促进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等良性互动,实现职教课堂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寓道于教”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根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联合思政课教师着力解决“思政”与“专业”契合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进而结合新工艺、新技术的习得助推工匠精神的养成;在领略科技前沿美,感受中国力量,感悟家国情怀的同时奋力前行;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领悟绿色发展,化理念为行动,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勇于担当,注入中国力量;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不仅要实现知识技能的应用与迁移,更要提升知识技能的高阶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充分发挥育人功效。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让区域文化引领提质培优,有效提升育人功效。

四、丰富地方特色校园匠心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成长成才,也将优秀文化的精神品格传递到社会中。因此,职业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的发展背景和学科特色,形成以“四色文化”主、融合多元个性的校园文化。加强积极融入崇尚主流思想的校风和学风建设,把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活动中。积极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学生从文化熏陶到探索反思再到价值认同的转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和职业之路,践行初心和使命,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于峰.黄海之滨的盐城,有怎样的“四色文化”[N].新华日报,2021(16).

[2]朱碧玲.场域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新四军铁军精神育人策略[J].传播力研究,2020,4(21):8-9.

[3]刘忠,包咏菲,崔耀中,等.两海两绿:生机勃发强盐城[J].群众,2019(4):18-20.

[4]陈平.改善农民住房助力乡村振兴[J].群众,2020(4):33-34.

[5]季瑶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三链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20(1):133-138.

[6]张军芳,杜鹏,程凤林,等.地方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衡水市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8):210-212.

[7]顾馨梅,唐灿.终身教育视野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11-14.

编辑 王亚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