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案例的构建
作者: 昝西娟[摘 要] 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避免教学案例的泛化和滥化,围绕德技并修,通过红色建筑、建筑人物、大国工程、建筑伦理和中国精神五大模块、十八个主题构建具有专业和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入脑入心,落到实处。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筑类;专业特色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00-03
案例教学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各高校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案例的泛化和滥化,会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构建具有专业和行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案例,不仅能够拓展职业学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资源,而且能实现德技并修,使案例教学落到实处。
一、特色案例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一)核心目标:德技并修,为建筑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技并修,德在前,技在后,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技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中国建筑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实现从“中国速度”走向“中国质量”,从“建造大国”走向“建造强国”的转变,要求建筑人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更要发扬精益求精、创新创业的工匠精神,建筑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选用建筑行业的典型案例对建筑类专业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把行业案例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素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建筑职业道德、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形成对职业的尊严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在工作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筑人。
(二)特色案例库构建应该遵循的原则
1.围绕思政课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思政课往往因为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抽象难懂导致学生“抬头率”不高,教师经常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案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案例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思政课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符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绝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更不能为了讨好、取悦学生而使案例教学娱乐化、媚俗化,“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而制造课堂‘精彩’”。
2.围绕学生专业,坚持就业导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大国工程是国家的历史和变迁的写照,建筑行业那些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体现了建筑人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及价值追求,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好的示范和教育意义,选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政教材里的抽象概念、理论丰满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职业素养的养成并形成职业认同。
二、特色案例构建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道:“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建筑学院的老师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讲好中国建筑的故事。对照思政课和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梳理,设置红色建筑、建筑人物、大国工程、建筑伦理、中国精神五个主题案例模块,围绕五个模块设置十八个思政教育主题,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特色案例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人才。
(一)通过红色建筑案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建筑是鲜活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建筑特色思政案例使学生明白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建设大国工程,进而实现建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建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活动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和永恒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许多优秀的建筑因为共产党人的足迹而烙上了红色印记,赋予了红色基因,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壮大、发展的光辉历程,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接续奋斗提供精神滋养。了解红色建筑背后的革命历史故事,将红色建筑和党史事件相结合,将革命旧址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弘扬主旋律、落实立德树人、践行建筑人的初心和使命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建筑人物案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建筑不是冷冰冰的钢筋和水泥,它是建筑人的心血。每个建筑物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建筑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和他们的奋斗史。用建筑领域的大师人物、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创新能手的人生经历和成功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建筑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筑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比如,“与梁思成、林徽因再走一次寻唐之路”(腾讯网)案例展示了梁思成、林徽因的理想信念,对古建筑的执着热爱和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案例“茅以升的桥梁梦”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初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模块包括五个主题: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创新创业。
(三)通过建筑伦理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还关系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靠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手段,还涉及道德、人文、生态和人类的安全、健康等诸多社会问题。实现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的转变,参与国际竞争,要求工程师不仅懂技术、讲效益,还要具备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安全道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常识,具有一定的建筑法治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建筑工程事关人类前途、国家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模式,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建筑人都要尊重人性、尊重科学、尊重文化传承、尊重民俗和尊重宗教,使工程活动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对建筑学院学生进行建筑工程伦理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具有感召力和警示作用的工程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法律、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坚守职业操守和价值底线,造福人类。
这个模块包含道德、法律、美德、生态、文化五个教学主题,通过这五个主题,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重要性,落实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发展理念。
(四)通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案例讲好中国精神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讲话中又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们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涌现出许许多多自觉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
为建筑学院学生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和工匠故事,不仅可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励他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我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这个模块分为五个主题: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
(五)通过大国工程案例讲好四史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建筑人的努力下,一栋栋建筑丰碑在中国拔地而起,一次次大国工程的突破和跨越,都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运用这些案例进行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从建筑的变迁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而且可以深挖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蕴含的尖端科技与建筑人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
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建筑发展史为线索,这个模块分为三个主题:新中国建筑、改革开放建筑、新时代建筑。
三、建筑特色思政课教学案例构建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既能很好地阐释教材理论,又能使学生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案例构建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建筑杰作不断涌现。既有长城、故宫天坛、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等经典古代建筑,还有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现代超级建筑,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体验,打上时代的烙印,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光辉的成就和建筑师的智慧结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通过现代大国工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树立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
(二)既要学习大师人物,又不能忽视坚守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建筑人
中国建筑史上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人物,古代有鲁班、李春这样家喻户晓的工匠大师,近现代有茅以升、詹天佑这样的爱国工程技术专家,也有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林徽因等这些建筑界的大师,有名扬中外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还有当代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何镜堂这样的建筑大师,这些典型人物才华横溢、学贯中西,是大家敬仰并学习的偶像,但那些在平凡岗位,掌握着专业技术技能,默默奉献、不断创新的充满情感温度的普通建筑人的案例,更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来自寻常百姓,来自生活,很接地气,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大国工程、中国建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更能让学生感到平实、亲切,使教学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时代感,让学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