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文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 赖永明 余金凤 黄飞华 吴瑜 张宪明
[摘 要] 以水文化为契机,探讨水文化综合素质平台建设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通过开展以“水”为主题的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发挥水文化在学生心理、身体健康中的向善作用,培养学生向善、自强、自信的精神品质。
[关 键 词] 水文化;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111-03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生命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兴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由此催生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水既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又折射出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正义善良、智慧勇敢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的水文化既涵盖了道德层面诸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又包含了行为层面如艰苦创新的实干精神,还蕴含着价值目标层面中兼容并蓄的和谐理念,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还具有新时代印记。
水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源于1988年10月在蚌埠召开的淮河流域治淮宣传工作会议。水文化教育即运用水蕴含的文化特性,对受教育者实施身心影响和文化浸润,以把其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水文化教育是水利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集中反映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流价值观和办学方向。加强校园水利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彰显学校的水利特色、提升校园的人文氛围,更是确立一种育人理念、营造一种育人环境。秉承“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校训,以水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学生综合素质平台,培养奋发向上、无私大爱的水利精神品质是高职水利类院校的共同使命。
一、基于毕业生综合素质反馈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迅速发展,水利类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岗位对口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毕业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意度偏低,毕业生协同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薄弱。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水利类院校的关注重点。近年来,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水文化”为契机,探讨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搭建水文化综合素质平台
结合水利院校的办学特点,将立德树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校训融入以“水”为主题的水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图1)。
(一)创新开展“奔跑吧,水利人!”活动,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
以“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主题,与企业合作搭建“水文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利用“互联网+”,采用“线上打卡,线下嗨跑”的方式,创新开展“奔跑吧,水利人!”水电跑团项目,学生由“坐在电脑前”“待在宿舍中”“泡在游戏里”转变为“跑在操场上”。以系、班级为团队,开展素质拓展、定向积分赛、终极竞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坚强不息、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精神。
经过每年一届的持续开展,水电跑团已形成品牌,并且发挥壮乡地域特色,全新加入“传统文化”到活动中,充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以活动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在校园内推广。既展现水利学子快乐运动精神风貌,又能结合水文化内涵引领广大青年学子落实党团建设,增加水电学子对校园水文化的认识及党的知识了解,以便更好地服务水利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壮乡民族传统文化,增添趣味性。
(二)开展“水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向善的品质
结合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活动宣传,为社区开展用水安全、水生态保护等系列节水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意识。以“水”为主题,打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拓展活动。召开以健康心理、快乐人生的“水之意”主题班会,使大家敞开心扉,一起积极讨论和分享所见、所闻、所思,形成互信互爱的集体;以宿舍文化为主题开展“水之巢”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助、感恩的素养;举办“水之悟”心理健康讲座,聆听专家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能力;开展“水之动”阳光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户外拓展运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学生自主拍摄积极向上且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微电影开展“水之影”活动,使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爱美、爱生活的健康心理;开展“水之誉”活动以表彰在班级心理健康工作中积极贡献的优秀学生心理委员,有效促进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水之乐”活动,把身边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的小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为每一位学生的快乐人生点赞;开展以心理健康普查、关爱学生的“水之心”活动,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应对和做好心理健康建设方案。通过系列“水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素养和自强不息的水利精神。
通过“水”系列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
(三)创办“心约绿洲”期刊,培养学生向上的品质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文化教育活动,以“静湖心语”“心约你我”“文人风骨”“水利二三事”“毕业寄语”等为板块,创办“心约绿洲”期刊。分享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感悟感想,一起品享著名文人的精髓作品和启迪人生哲理的名言名句,展示学生第二课堂充满温馨、温暖、温度的图片,以及展示勉励水利学子走向社会岗位奋发向上的寄语和期望。每一期“心约绿洲”,就像是心灵沙漠瀚海上美丽的绿色,如春风沐浴,唤醒学生的美丽心声、吹平学生心理浮躁的褶皱,使学生能够更愉悦地学习、更快乐地成长。
(四)创设学生水利科技协会,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
成立水利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校企合作实施“学做一体、训赛同步、研创结合”实践教学,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为主”的模式,开展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及水利科技课外训练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与企业共同创办创新创业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依托企业的创新创业基金,以节水、绿色、生态的水利发展为主题,学生自主创新开发智慧生态校园、零污染绿色等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研究能力。举办“科技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校友进“静湖讲堂”,分享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工作、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举办行业工匠、劳模专题报告,学习他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开展院士、博士进课堂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高科技专业技术,开阔专业知识视野,提高专业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工匠、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构建“厚德慕水”文化育人体系,实现浸润式育人
依托“水文化”综合素养平台、水情实践基地双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不同的节日节点孵化活动,形成“以水育人、以红培元”水利特色的文化长效育人机制,浸润式提高传统文化认知度,强化先进文化认同感。
(一)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夯实人文精神
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强化组织实施,常态化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工作。结合每年壮族三月三、重阳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设“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打造了“上善文化”综合素养平台,开展“水”诗词经典诵读比赛,宣传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展“我与好书同行”读书分享,深挖郭守敬兴水利等历史治水名人故事和工程,为培养学生新时代职业精神树立典范和标杆;开展“风情三月三”民俗活动、“别样粽情”暖心行动等主题活动,从传统文化习俗了解古人治水的智慧,提升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度,强化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情,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注重先进红色文化引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上善文化”综合素养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日常,将“新时代水利精神”贯穿文化育人全过程。结合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节点,开展“我是党史讲述人”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讲述共产党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做出的贡献;开展“感党恩跟党走,助学筑梦成才”演讲比赛等活动,助力新时代水利学子成长成才;通过“优秀校友大讲堂”事迹报告会等,讲述现时代水利人的贡献实际,树立先进典型模范。充分发挥微信、抖音等载体作用,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宣传,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勤学增智、修德立身、明辨正心、笃实为功。
(三)加强校园水文化浸润,创新水文化育人品牌
依托水情实践基地、“水文化”综合素养平台,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职业教育活动周”等特殊时间节点,孵化水利专业特色育人品牌——“厚德慕水”水文化系列活动,开展“饮水思源”节水护水行动,开展“大禹杯”水文化讲解员大赛活动,开展“不让节水护水之于口号”节水宣传行动、社区节水护水宣传活动,与其他院校共同开展水质提升公益联盟等行动,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同时提高了全民的节水护水意识。
四、结语
搭建水文化学生综合素质平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培养学生“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勉、“水滴石穿”坚持,使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乃芳.水利职院校高水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3):23-25.
[2]李昌彦.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教育实践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6(11):128-129.
[3]张妤,何宗亮,王圣戎,等.水文化视域下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四川水利,2019(6):161-164.
[4]张建邦,张泽聪.水德化育人 汇力促发展:挖掘水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200,202.
①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水利专业群发展基地”;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水利文化融合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179)。
作者简介:赖永明(198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利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
通讯作者:余金凤(1966—),教授,研究方向:水利专业群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