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
作者: 胡鑫 沈红雷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减弱,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低成为常态。拟从职业学校就业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出发展开讨论,着重剖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核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职业院校就业率低下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就业质量;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129-03
一、前言
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也逐渐由“新生决定毕业生”演变为“毕业生决定新生”,即只有该校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才能有效保障新生的质量,这也使各大职业院校将就业率变为评价职业院校的重要标尺。对此,笔者持相反意见,单一的就业率指标使人们忽略了职业院校的就业质量问题,多年以来即便是政府不断地调整对职业院校就业的指标统计,但是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1]显而易见,人们对职业院校就业质量不高已经司空见惯。在国家政策向职业院校不断地倾斜、经费不断地输送、给予多方帮助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仍旧存在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等情况。基于此,笔者对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因素展开剖析。不可否认,职业院校的潜力是有限的,不论是就业质量还是就业率都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想要解决也绝非易事。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非常重要且长久的话题,值得各职业院校深入思考,需要从根本上去剖析并解决学生就业质量低下的问题。
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而是从事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较辛苦的行业。在本次调研的十个专业中,目前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人数占比较高的有美容美发专业和幼师专业,其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分别为90%和85%。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汽修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但由于没有技术含量且过于劳累,而选择辞职去打零工。其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占比最低为酒店管理专业,在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中,该专业的实际开设情况与质量堪忧。
二、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如前言部分所说,如何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相对复杂,本文在针对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追根溯源。
(一)职业院校学生入学的被动性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属于中考失利的学生,他们成绩较差且尚未成年,又无法进入高中学习。别无选择,职业院校便成为这类学生唯一的出路,同时选择过程中学生大多还要依附父母,听父母的安排,导致家长的决定权大于孩子自身的决定权。大多数孩子被安排进职业院校,只为了毕业后能够掌握一门手艺,确保日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2]
当然,选择职业院校并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自愿就读于职业院校。在这其中,孩子是否对职业教育有兴趣显然没有被考虑进来。另外,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足够重视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人员而言,对这些中考失利学生的要求较低。学校录取的专业是一个硬性的范围,而职业院校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不一定对口,有一定的无耐性。目前,最大的难点在于职业院校本身存在问题却迟迟没有去解决,使职业院校学生的厌学情绪逐渐增长。当学生在学校里不被重视,就难以获得存在感。再有,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尚未成年且存在厌学情绪,导致职业院校的管理难度直线上升。在此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在毕业时仅仅是拿了一纸文凭,却没有真实的技能和本领。综上而言,这些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教育缺乏过渡性
由于学生在中考失利后进入职业院校的选择是被动的,导致其进入职业院校会产生诸多不适应,比如一些与初中知识千差万别的生硬专有名词与概念,导致学生一开始会很难适应,再加上这些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学习成绩不太好,又加之自律能力、理解能力偏弱,使不少学生在职业院校难以获得新的知识,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此外,在实践课程中,不少学生也难以理解教师所教学的内容,导致后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和核心课程时,发现自身前期的基础知识过于薄弱,使实践操作难以进行。由于这些学生在职业院校的学习过程中既没有学习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没有打牢基础技能知识,故而造成了其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随之而来的,会使这些无法满意就业的学生认为在职业院校的学习是白白浪费时间。
(三)教育目的带有攻击性
多年以来,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始终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指导的教育模式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但一些职业院校在片面迎合教育部提出的目标,单一地追求就业率而忽略了就业质量。一些职业院校往往迫于实际的就业压力指标,不能够全面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政策方针,只是在单纯地提高就业率的数量指标,而没有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这种教育目的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追求数量的虚高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影响,对这些未成年职业院校学生带来了错误的价值引导。
(四)教改路径趋于导向性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变化的,是汲取和抛弃的过程,而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转变。当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一味地追求精彩的成果,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达到互利的目的,而这其中受害的却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到真正的技能知识,而是在为学校和企业创造利益,当企业的盈利需要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这就严重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和教育的目的。
(五)上级政策具有导向性
对职业院校而言,其自身也存在困境。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招生宣传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受到上级部门下发的政策意见的指引。另一方面当一所职业院校没有校企合作项目或别的亮眼的成就时,学校在招生阶段也会面临无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尴尬处境。反之,如果一所职业院校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就业率,那么这所学校就会被社会大众评价为高质量的职业院校,随之默认其办学水平也非常的高。在这种舆论导向的作用下而进行的校企合作,的确能够提高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但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教学方针也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思路,造就了职业院校的公立性和目标的短浅。
三、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应对措施
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学校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使教学工作者负起责任、落实到底
无可厚非,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被迫来到了职业院校。而从客观方面来讲,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水平,而只是达到了初中毕业的学龄。然而,不论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存在多少争议,学习成绩的差别终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等。就学生的总体综合素质而言,成绩优异的学生综合素质就会相对较高,反之成绩较差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也较低。在现行的职业院校教育中,有三年与五年两种学制,这两种职业教育体制都是初中后教育,即以初中毕业后为起点的教育。然而,这些现实的情况也给职业院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学生的综合现状与职业院校教育的体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即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难以应对职业院校培训体系和教学安排,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负担会越来越重,给职业院校造成更多不良的影响。[3]
所谓要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实现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既是职业院校的光荣使命,更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帮助学生的任务非常艰巨与复杂,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需要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说职业院校的教育是一片大海,那么教师就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到达这片大海彼岸的船舶。
(二)把培养专业志向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职业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技能培训,以此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但职业学校教育的工作者是否也应该反思,职业院校以育人为目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专业知识,这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初心。因此,帮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职业院校责无旁贷,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无从推脱。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文化营造出专业气氛去吸引更多的职业学生进行学习,用专业的技能知识指引学生成才。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在职业教学之路上用更多的激励和鼓舞去陪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又或者,职业院校教师工作者需要为学生树立示范榜样,提出更多具体有效的措施,去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基于此,对学生专业的引领教育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这些课程基本都由学院领导亲自担任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职业院校学生去学习专业知识勾画出美丽的蓝图。同时,只有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着重培养,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就业过程中对碰到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把培养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的首选
有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会将员工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考虑。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以后,企业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会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加强训练,以达到公司的要求。同时,每个企业都会有岗前培训,这些岗前培训,都足以让毕业学生熟练地运用企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一些职业院校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公司的岗前培训时,往往因为综合素质较低而难以顺利通过培训,达到公司或企业的基本要求,而这种差距往往很难弥补。[4]上海某大学在20世纪初完成了一项对国内上百个知名企业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这100个左右的企业中最看重的招聘三项素质分别为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人素质、外语程度、毕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知识。排在首位的是被招聘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个人素质。综合能力往往包括很多能力,比如我们熟知的逻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这些都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公平地说,用人单位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于这些综合能力能够为企业换来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样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也是职业学校需要培养的人。校企双方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而职业院校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想要做出成果是非常艰难的,一旦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整体的提升,那便是职业院校发展历程中里程碑的一步。在职业院校领域里,很多职业院校自身的科研成果数不胜数。但很多企业、公司仍然很难在职业院校里招聘到满意的人才,因为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一个学校有多少的科研成果,而更看重的是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的用人原则也给职业院校敲响了警钟。强调素质教育,即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但并不意味着忽略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事实上,综合素质里面也一样包含专业技能学习这项能力,它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我们不能将提高综合素质当作借口,而忽略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5]
总之,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积极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作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教育方针,应该把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从而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碧珠.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2]沈晓昕.试论阻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教师,2013(12):5-8.
[3]耿铁英,安国锋.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44.
[4]刘景忠.影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52-53.
[5]刘伟.中职导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学校因素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胡鑫(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汽车智能技术、职业生涯教育。
沈红雷(1976—),男,硕士,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汽车智能技术、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