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孙晓莉 朱小春

深圳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分析了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在当前产业发展现状下面临的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业群提出的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育人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改革举措,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    键   词]  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172-03

一、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目前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深圳的汽车产业发展始于2003年的“适度重型化”战略,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于2009年全国“十城千辆”工程中,深圳作为首批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才蹒跚起步。经过数年努力,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创造了许多全球第一,如:全球首个公交车全面电动化城市、全球纯电动出租车运营规模最大的城市、全球率先实现纯电动重卡商业化和规模化运营的城市,等等。

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895辆,到2020年,深圳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共计达442887辆,短短7年间,新能源汽车数量翻了六番,并预计到2025年,达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由2013年的420亿,到2016年达到千亿,2019年产值已经达到1559亿元,见表1。

从增量上来看,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车产值在2016年增加得最快,一年之内增长了近30%,之后增加速度逐步下降,但是整体保持上升趋势。这与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基本一致。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于2017年增加最为迅速,整体呈正向发展。从2019年开始,深圳市细化了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隶属由新能源产业变为绿色低碳产业,见表2。

(二)政府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深圳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提高保有量和占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见表3。

这些数据表明,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经过历年的努力,深圳市已经形成了超千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持,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口新能源汽车专业群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反思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升级发展人才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与探索。

二、高职高水平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群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高职学校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促进学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多延续原来传统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虽然在企业类型、合作方式上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所改变,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在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激励绩效上创新不足。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多停留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于学校教学的参与不够深入,校企共建的教师团队也比较缺乏,资源合作共享不够,导致因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产生的不断更新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之间始终存在难以调和的时间差。

(二)专业群育人可持续性不强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的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岗位,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原有简单重复性劳动岗位势必会被机器人所替代,一线操作人员岗位越来越少,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升。面对产业升级后出现的人才培养多元化和人才层次高移,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育人存在适应性问题,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源于传统汽车专业群,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思维及“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制约,专业群育人强调直接对应企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

(三)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并且出现了人才层次的高移现象,目前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较难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首先,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作为适应产业升级而出现的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较为传统。其次,在课程体系开发时,缺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标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把握,未做好课程的整合和分层;在课程设计中,更注重课堂知识传授,缺乏对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再次,校企教师团队建设的不足导致教师团队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敏感度缺乏,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与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要求存在差距。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群的育人质量。

三、高职高水平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育人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平台,深化专业群校企合作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引,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推进产业与专业群深度对接,“双元”育人,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定要走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依托产学研用工作委员会平台,聚焦高端汽车制造类产业,重点以“比亚迪精英班”协同培养模式,培养产业“高精尖缺”技术工程型人才;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加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合作,推进“政校行企”四方组织关系。通过探索这种有效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模式,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行业发展、政府导向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和人才优势相结合,从而解决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

专业群采用“政府出补贴、学校出师生、行业来协调、企业出场地”的机制,加强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合作,行业企业为专业群育人指明方向,明确培养产业“高精尖缺”的技术工程型人才的目标,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发挥“政府(省教育厅,深圳发改委、科创委、经信委)—学校(深职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行业(北斗产业联盟、深圳汽车电子行业协会)—企业(比亚迪、中兴通讯、大疆无人机等)”四方共建优势,通过瞄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政校行企、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组建比亚迪特色产业学院,重点协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了一种“政府出补贴,学校出师生,行业出协调,企业出场地”的新机制,打通产业链与专业链、教育链衔接通道,让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二)探索“专师技标”四共育人路径,增强专业群人才培养适应性

面对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思维,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职业核心能力,重构科学的课程体系,为面对在生产模式、技术应用和组织形式方面都将或者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产业企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将定位从传统汽电、新能源汽车升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定位不断高移。依托特色产业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构建校企“专业共建、师资共用、技术共研、标准共制”四共育人体系:专业共建,是以比亚迪校企实训中心为载体,共同打造国家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师资共用,是以比亚迪精英班为载体,校企师资合作培育适岗人才;技术共研,是以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共制,是校企共制企业标准、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以标准为引领,进行专业建设;以比亚迪企业实训中心、比亚迪精英班、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等为载体,通过共同打造国家高水平专业化校企实训基地,把实训教学搬到企业现场,零距离教学;按照企业需求建立和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输送逾百名学生到企业不同岗位;共同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研发,让科研人员进入校园开展技术讲座、传播技术经验;校企共制1+X标准、北斗技术标准、电动汽车地方标准等企业标准、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以标准引领专业群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培育产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打造“企创学协”四地合一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的提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点。工业4.0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大数据的应用和自动化定制化生产让生产组织形式高度融合,以往很多一线的简单重复性劳动岗位必将会消失,而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才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职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群通过整合“校企合作实训室、协同创新中心、学生创客空间、行业协会办公室”四室资源,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基地,孵化出以学生创新社团等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基地群,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社团,鼓励名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能力水平,提高教学内容层次;同时重点结合比亚迪产业学院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化推广应用,着力构建国家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校企实训中心,中心比亚迪部:将实训教学搬到企业现场,实现从实训到实干的零距离;中心深职院部:按照企业培训体系标准,对在校学生和比亚迪员工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一体化。通过整合校企“企业实践、创新协同、学生创客、协会运维”四基地资源的举措,学生社团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大赛,学生能力水平提升明显,同时结合专业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和成果,将科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发挥了专业群拥有的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创客空间和学生社团优势,明显提升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四、总结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作为服务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职业教育院校对口专业群需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理念,面对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产业升级发展带来的新的人才需求,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在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人才质量方面做出了探索,构建了“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平台,创新了产教融合的四方协同机制;建立校企双元的四共育人体系,有效改善专业群育人适应性;创新了产学研创育人基地的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杜玉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5).

[2]闫亚林,龙艳.“双高”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J].汽车教育,2021(8).

[3]胡计虎.“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0(13).

[4]林徐润.“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8).

[5]张俊义,宋莹,薛新巧.“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5).

通讯作者:朱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