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肖毅
[摘 要]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留学生工作研究的重点。结合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基础,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完善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机制,兼收并蓄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留学生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建立合理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28-03
由于现实的物质世界存在着数以万计的文明,形成了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势必会引发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在多元化的世界和平共处,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留学生教学、管理难度升级,建立相对成熟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探讨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元文化中坚守中华文化阵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引导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论文数量也迅速增长,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研究文献仅占比7%。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在摸索中前进,而文化自信为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究团体陆续建立,科学研究起步较晚。1989年“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的成立,带动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研究,涉及语言教学、服务管理、教学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来华留学史等方面。目前,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全面展开,全国学会、地方学会、国家社科规划项目、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全面铺开。
中国知网总库检索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相关文献总数为325篇,其中,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仅占比7%(见图1)。随着近年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激增,迫切需要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留学生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留学生管理与教学理念研究不断升级,学者们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提出优化管理办法及教学探索。付洪利等学者[1]提倡趋同教学管理的培养模式,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普通全日制教育全过程。戴东红[2]提出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架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按需施教、综合培养、单独设计、多元教学、全面评价。陶宇、陆胜蓝[3]认为培养能跨境交流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是今后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少专家学者将文化自信运用到留学生人才培养研究中,给高职院校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梁方正[4]认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自我完善的基石,是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他指出新时代高等教育彰显文化自信要内强筋骨,外强话语,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
周琳琰[5]提到文化自信为国际学生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工作视角,为留学生培养提供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路径。
王永超[6]以文化自信为背景,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向,坚守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时事热点拓展教育内容,开展线上教育。
目前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论文10000余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达256项,各地申请的地方科学基金及博士后基金100余项。丰富的研究成果全面地指导我们开展留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留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7]。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我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将文化自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留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开展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留学生培养工作中不迷失方向。通过留学生课堂阵营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留学生体会“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铁路运输、建筑类、汽车运用与维修、医学等为留学生学习的热门专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结合中华文化可以高效帮助留学生涉及专业领域,尽早解决“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文化自信为留学生培养提供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路径。在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导下,坚定留学生趋同于中国学生管理的思路,教学管理体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于中国学生,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培养顺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完善趋同化管理机制
文化差异给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和障碍,由文化差异引发矛盾时,应当坚定立场,正确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现状。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相信有着五千多年沉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世界人民学习和借鉴。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一意孤行、故步自封,而是以坚定中华文化为根本,兼收并蓄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在留学生教学管理中,要坚定不移地教导留学生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学校的校纪校规,当留学生的行为违背了法律政策、校园规章制度时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或相关行政部门的处罚。将学历留学生的专业培养趋同于中国学生,让他们一同学习、生活,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有利于多元文化融合,有利于在客观环境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更直观地理解专业技能在中国的运用。
趋同管理不是完全等同管理,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趋同化管理体制,在同一种教学管理体制下区别对待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做到和而不同。
(二)培养顺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已完成了两次宏大的全球化进程:农耕游牧时代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第一次全球化;工商业时代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第二次全球化;而“一带一路”必将成为当下工业信息时代人类第三次全球化的定鼎之作。“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与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欧、亚、非沿线65个国家建立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并通过产业聚焦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冶金、能源、金融、通信、物流、旅游等行业综合发展经济走廊,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深入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根据《“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开展业务比例最高的地区为东南亚、非洲、中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开展业务占比71%,非洲地区占比53%,中亚地区占比45%[8]。“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建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能源资源、信息通信行业、金融行业五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尤为显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本土职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大,高职院校要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方向,国际化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培养国际化交流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为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养优势,将留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市场所需技能紧密结合,留学生通过在中国的职业技能学习及中华文化学习,提高职业竞争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增加在本国的工作机会。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差异较大,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课堂更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国别差异、个体差异,运用中国儒家经典思想“因材施教”作为课堂创新的原则,是将中华文化自信贯穿于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体现。“因材施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根据留学生群体的特征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取分层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国家和层次的学生需求。实施分层教学前,应先了解中外教学方法的差异,融合其他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借助科技力量完善线上教学形式和内容,开展线上线下启发互动式教学。提倡重技能、重实训,将课堂搬到生产设计的第一线,让留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客观地感受中华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
(四)完善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对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评估大致分为管理评估和教学评估两大块。管理评估可由学院国际交流中心负责实施,教学评估可在留学生所在院系开展,也可采取交叉评估的方式。具体包含教学质量评估、学业成果评价、心理健康测评、留学生管理满意度评估等方面。
评估和反馈的形式切忌单一,要用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模式代替以单纯的卷面测试来评估留学生的培养情况。可采用定期座谈、个人访谈、问卷调查、课内讨论、创新性比赛等形式开展测评。定期座谈可视为了解留学生动态的常规反馈形式,每学期召集留学生定期举行4~6次座谈会,开学前夕第一次座谈可告知留学生办理来华各项手续、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介绍城市与学校的综合情况,帮助留学生消除文化地域差异带来的不良影响,尽快适应来华生活。开学后每月开展常规座谈,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教学和管理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根据留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方式。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对于需要重点关注人群要不定期地进行个人访谈,就文化适应、专业学习、语言交流、情感问题等方面进行心理疏导。将持续性问卷调查和课内讨论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保证评估的全程性和客观性。用创新性比赛的形式代替考试,以赛促进的方式激发留学生的学习潜能,将学业成果评估与虚拟情景、实验操作、成果展示等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评估的形式,降低留学生对测试的反感情绪,进而达到良好的评估效果。
三、结语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国际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教学管理思路和评价反馈机制,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为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铺垫。今后,要逐渐完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期使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付洪利,刘和忠,曲永印,等.趋同特质结合 探索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 (Z2):63-65.
[2]戴东红.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群体学习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17(8):218-220.
[3]陶宇,陆胜蓝.“一带一路”视域下职业院校跨境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浙江省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9-65.
[4]梁方正.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要坚定文化自信[J].当代广西,2021(3):11-12.
[5]周琳琰.文化自信视角下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高教论坛,2018(4):80-82.
[6]王永超.“课程思政”视阈下‘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 (10):5-6.
[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2017.
[8]“一带一路”领英指数中国企业迈向“一带一路”人才大数据下的中国经济外交[EB/OL].[2017-06-06].https://www.doc88.com/p-19916963213960.html.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