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团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贺生明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团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0

[摘           要]  根据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积极有效地开展以教师党支部、党员为核心,学生团支部、团员为支撑,辅导员、学生干部为抓手的党团学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教师和辅导员指导引路、学生党员和团员引领示范、班团干部为基础带动的协同育人格局,对增强育人工作的思想性、时效性、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永葆进取恒心,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党团学;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34-03

一、三全育人的实践内涵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教育要形成三全育人格局,这一原则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三全育人实践内涵就是遵循育人过程的全局性、发展性、系统性,从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开展立体化的教育。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由单变全、范围要宽,要有育人意识,承担育人职责,发挥育人作用。全过程育人强调时间上的全程,意在阶段性育人和持续性育人而言,也就是育人要贯穿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全方位育人要注重多载体、多形式和多途径开展育人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场所、环境和各种资源的育人工作。

二、高职院校构建党团学协同育人模式意义

(一)构建党团学协同育人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

三全育人如何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体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育人模式。党团学协同育人模式充分体现党员教师、辅导员指导引路作用,学生党员、团员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学生班、团干部为基础带动的作用,形成一条完整的育人链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职院校的育人主体就是各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和思政类教师,而管理、服务岗位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也有育人职责和义务,但是要经过培育其育人意识、育人职责进而通过岗位职能发挥育人作用,最终相互发力共同构成育人共同体。

(二)构建党团学协同育人顺应了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来源复杂,以陕西为例,有综合评价招生、三校生单招、高考等多种入学方式,入学后同一专业又有文科、理科、技能入学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普遍不足,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00后”个性相对独立,有时以自我为中心,包容性、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喜欢潮流新鲜,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新鲜知识丰富;成长环境优越,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传统教育中老师、家长讲大道理、讲政策等理论性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学情特点,党团学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了优秀学生党员、团员、学生干部的基础带动作用,充分认识到朋辈间的作用,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下,给予学生提供平台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育人主体与青年学生相互渗透、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影响的规律,实现三全育人。

(三)构建党团学协同育人提高了高职院校育人的合力

由于高职院校学情较为复杂,部分育人工作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存有偏见,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热情度不高,党团学协同育人模式充分挖掘各岗位育人元素,培育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育人意识,加强各育人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教育主体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供有效平台,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环节融入协同育人机制体制之中。例如,在学生入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军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纪律观念;干部培训中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实习实训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具精神;职业规划中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及自我教育;就业指导中培养学生敬业诚信的意识;毕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信念,以规范化、制度化的形式进行全程育人,注重阶段性和整体性的要求,最终形成各方、各阶段、各层次的合力,实现教育目的。

三、高职院校党团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一条主线,明确育人路径

党团学协调育人是“大思政”理念下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其遵循的逻辑和梯度是就是一条主线: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做好抓好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新媒体宣传工作;二是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做事,能做成事,树立信心;三是引导学生明德担责,有高尚品德、良好职业道德,常怀感恩之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四是实现我们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发挥教师党员的指导引路作用

党团学协同育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制度,让广大教师党员真正地指导引路,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排头兵(如图1所示),其根本目的是更广泛、更全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兴趣信心、明德担责、成人成才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其在授课过程中最能了解学生特点,最能掌握其学习情况,运用教师及教师党员的较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意识、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意义重大、优势明显。

教师党员联系班级,一是要注意与时俱进,呼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思想引导为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喜爱的人,培养学生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脉搏;二是要注重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教师党员的重要教育意义不容忽视,教师党员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专业、专长、自身奋斗经历等挖掘潜在的德育载体,不断渗透教育,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学生不断奋进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学生不断拼搏的能量,牢固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最终让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更浓;三是要以人为本,关爱先行,高职学生与我们的生长、学习和时代环境不同,引导引路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的兴趣信心,又要注重明德担责,使其走向正途,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专有特长,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逐渐引导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

(三)发挥好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的基础带动作用

党团学协同育人就是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因和外因,一是对学生群体来说,学生群体的普遍性引导要明确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外因,内因是要从学生党员、团员、学生干部中间寻找,要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内在需求来达到整体的教育目的和效果,抓住学生中间的中坚力量,起到基础带动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学生群体进步;二是对于学生个体内因和外因来说,学生个体优秀的外因是从班级、班干部、社团、学生组织以及辅导员、联系老师、朋辈中间形成,内因是自身不断追求进步、学生本质属性中形成。也就是机制运行过程中要注重个体与整体、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一定要发挥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群体性中的内因和个体本身的内因基础带动作用。例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首先抓住学生党员、班团干部这个“牛鼻子”来示范引领身边的同学,加强学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群体的成绩考核、奖励资助、综合素质来树立标杆和画出红线。最终要不断培育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发挥其自身潜能,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学生教育工作。

(四)发挥好团总支、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育人

团总支、班级团委、团员要充分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在学生中间要有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实际工作中要抓好团员、党员发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团校作用,进而铸魂育人,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注重与时代要求呼应。例如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所以要着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四史”学习,积极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我身边党的故事等活动,从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意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培养学生“四个自信”。

另外,如图1所示,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中要配备专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专业、性格特点等优势挖掘和培育体育、美育、劳动等育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以传统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为主题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辩论赛等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以越野赛、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排球等各类球类比赛培育学生的健康体魄;以手抄报、摄影、绘画、视频等形式的比赛培育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素质;以生产实习劳动、生活劳动、志愿劳动、当一天环卫工、当一天宿管员等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这一环节中要注重教师党员、辅导员的互动机制,实现闭环反馈管理,随时调整实践方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党员、辅导员、活动指导老师指导引路,学生党员、团员基础带动,学生干部桥梁纽带的协同管理。

(五)注重党员、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学生干部是基层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建设一支勤于学习、善于管理、乐于奉献和勇于探索的学生干部队伍,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可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学生干部的培训是党团学协同育人中起支撑作用的一环,也是内因形成的一个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引导、鼓励全体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厚值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应侧重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纠正学生干部中间的“好高骛远”“亲师远友”“领导”“特权”以及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本末倒置”等现象,深入了解学生干部的实际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干部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思考问题的形式是什么、会怎么发展,要培养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做好引导、指挥、协调、组织其他同学的作用,使其明白学生干部的宗旨就是服务同学、提高自己。具体措施方法可灵活多样,如每月学生党支部、学生科召开学生党员、班团干部培训班,定期召开学生组织负责人谈话制度,集体组织工作研讨会,思想交流会等,其相互联系如图1所示。

四、制度保障及运行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各二级学院作为育人工作的主阵地,以党总支、团总支、学生科各部门协同制定相应的制度,指导、监督、考核党团学协同育人机制落地生根,党总支充分发挥核心引领、把好方向、保证落实的主体责任;团总支做好学生团员、学生干部的指导、教育工作,落实好党总支立德树人各项指导性方向和制度;学生科做好日常学生、学工人员管理培训工作,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工人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能力;不断把育人意识、育人职责、育人作用落实好、发挥好,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各项育人工作。

五、小结

通过三全育人这一指导原则和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团总支、团员、学管干部、学生干部各自的育人职责,注重培育教学辅助和管理人员的育人意识,挖掘育人载体,不断提高育人实效,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育人大环境,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彭丽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及其构建路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

[2]赵锋,孔军,陈广宇,等.立德树人为什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北京教育(高教),2021(3):4-1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09(01).

[5]葛清清,苏国红.“三全育人”的内涵与内在逻辑[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1):27-3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