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研究
作者: 沈静 范学科 王燕
[摘 要]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高是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综合国内外教师专业标准的设置研究结果,结合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的内涵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以师德素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四个维度的专业标准,并建立了各维度下分领域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以期为涉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关 键 词] “双高”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教师专业标准;高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43-03
当前,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如何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在多学科交叉专业群中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群竞争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为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在构建教师专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终身性要求,既要满足专业群教师发展的动态变化,又要为教师明晰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具有层级性和区分度的阶梯上升式的高水平专业群教师专业标准。
一、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特色以及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是以农业生物技术、园艺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食品(农产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支撑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群。与传统专业相比,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主要立足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教平台,聚焦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重点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高端和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对高水平专业群高职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支组成结构合理、方向特色鲜明、业务扎实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高水平专业群师资队伍亟须建立。
高水平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高职教师应该在“四有”标准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经过严格培养和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破解农业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同时能够充分把握职业教育与农业行业产业的对接特性,推动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高地建设。此外,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是以“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过程为主线,对接产前生产条件评价、产中生产过程控制、产后产品质量检测与营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因此需要掌握相关职业领域内生产一线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等管理技术规范和实践教学经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包含“土壤”中的专业和“舌尖”上的专业,要想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必须渗入知农、为农、爱农情怀,树立良心生产的安全理念,这既是涉农专业群的独有特性,又对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教师专业标准的依据和架构
美国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已经历27年的发展历史,其标准在教师评估方式上展现出多元化[1],日本和澳洲国家均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框架[2-3],并具特色性和实用性,这些均为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教师专业标准领域的研究整体起步较晚,尚处于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阶段[4-5]。目前,国内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涉及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十五个领域的基本内容,每个领域对应相关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6]。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的相关要求,高职教师还需具备“双师”素质。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设置研究结果,结合专业群的内涵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教师职称目标设置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纵向职业生涯标准,结合教师内在素质要求,制定师德素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设有分领域的教师专业标准模式,在保证教师总体质量的同时,兼顾了对不同教师、不同层级的专业评估。
在师德素养方面,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帮助学生培养学农、爱农意识,践行为农、兴农使命,树立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信念;深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思想,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和良好的操作规范。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求高职教师掌握行业、企业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岗位职责、生产实践指导,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相关前言技术技能等,具备“1+X”证书制度背景下相关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研科研方面,要求具备教学资源整合、课题项目研究、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能力。在社会实践方面,要求能够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品种、新成果,开展技术推广、成果转化,能够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广实用技术等能力。
三、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教师专业标准的指标
(一)专业群教师的师德素养
针对职业素养内涵要素不明晰,不能充分满足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学生为农服务的特色需求问题,特将师德素养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现代教育理念三个领域。
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塑造、品质培养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结合专业群特色,遵守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坚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等基本职业道德,秉承“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理念,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农业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为农事农,兴农强农”的职业情怀,勇担社会责任,传递“科学生产、绿色安全、智慧高效”的行业理念,树立大数据背景下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够积极进取、主动创新。
(二)专业群教师的教育教学
专业群教师的教育教学主要分为专业知识素养、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三方面。专业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能够系统把握专业群组群逻辑,明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和人才培养定位,按照涉农企业生产任务、生产过程、生产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规范和标准,梳理本专业教学任务、教学大纲、专业知识和教学标准等。
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要求教师能够瞄准现代农业产业高端,具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经验,具有“双师”素质。高水平专业群教师还要参与制定具有“1+X”证书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能够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参与“1+X”技能鉴定,推动“1+X”证书制度改革,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零距离”。
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具备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三教”改革,能够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智慧的课堂,能够参与特色教材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及专业资源库建设,能够将“思政”元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教学内容中。能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注重“匠人”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多维度开展教学监测和考核评价。
(三)专业群教师的教研科研
教研科研指高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等所具备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水平专业群教师要积极对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开展研究、改进和创新,能够瞄准农业行业技术发展新走向,探索和把握涉农专业群教育教学规律,针对专业群特色深入开展专业建设研究、课程建设研究、产教融合研究、实践操作研究、“1+X”课证融合研究等,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科学项目研究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科研方法和步骤,结合专业方向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对实际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进而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能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协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教学成果研究既可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又能提高教学效果。高水平专业群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要引领和推进高职教育“三教”改革,这就要求专业群教师能够在课堂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的目标与学情、内容和策略、实施及成效等各个环节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及时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评价,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涉农专业群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规律或路径,在教学成果研究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教学改革新突破。
科研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应用、推广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过程[6-7]。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教师要融入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在农业合作社、种植专业户等涉农中小微企业开展专业群团队服务,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教学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应有价值,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内涵发展。
(四)专业群教师的社会实践
进修培训方面,专业群教师能够定期有针对性地参与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各类培训,包括骨干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培训、岗前培训、教育教学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以及科研能力培训等。能够参与国内外各类行业企业研修访问,依托区域各类平台基地,赴境外国家交流学习,参与专业学术研讨,提高国际视野。
企业锻炼方面,专业群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前沿技术和先进观念,为人才培养和实训指导奠定基础。作为企业顾问或者技术专家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合作项目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8]。
社会服务方面,专业群教师能够定期参与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定期帮助涉农企业解决生产性技术难题,为农业产业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帮助企业、农民增收。依托培训基地,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打造服务“三农”产业的特色课堂,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和现场教学,助力地方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四、结语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教师是“双高”建设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和前提。结合专业群特色和农业产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构建由师德素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四个维度组成的专业能力标准框架,同时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有机融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涉农专业群建设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群教师教学实践与创新的潜能,促使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实现自我发展。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尚为粗略,后期将结合量化考核标准和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四维”基础上继续细化不同级别的定性标准,形成符合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特色的教师专业标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亚.美国CTE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于洪洋,韩延伦.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20,42(3):136-144.
[3]朱小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3):78-81.
[4]谢莉花,陈慧梅,唐慧.职教教师“双师素质”形成的另一基准:学科专业标准的缺位与反思[J].职教论坛,2020,36(5):97-105.
[5]孔巧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以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20(9):61-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2013-9-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309/157939.html.
[7]张伟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构建与实践动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3(6):99-102.
[8]杨晓敏.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内涵、方式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4):73-74.
◎编辑 司 楠